從米老鼠、胡迪、巴斯光年到美國隊長、黑武士與阿凡達,年近百歲的娛樂帝國面臨IP老化危機,如何保持創意不斷,並延續一個個吸金招牌的奇幻魔力?
1 全球最賺IP大本營!迪士尼這樣施魔法,讓B咖小角色變A咖大英雄


在這裡,比迪士尼樂園更像夢幻世界。放眼望去,仙度瑞拉身著一席藍色禮服、漫步等待王子歸來;為了愛妻築夢的卡爾先生,帶著房子上演天外奇蹟;還有不爽離開漫威,無聲抗議的蜘蛛人……
這些人都是瘋狂粉絲,自費數千美元、花了大把時間精心打扮,只為高度還原心儀的角色。

走進迪士尼兩年一度瀰漫著魔法的粉絲盛會──D23博覽會,這裡距離世界第一座加州迪士尼樂園路程不到半小時,迪士尼將未來計畫發表的新電影、新劇集,甚至是沒有公開過的預告片通通搬到D23場內,更把螢幕上的巨星請到現場,訴說著接下來將在迪士尼發生的,下一個傳奇般的故事。 粉絲就是見證經典橫空出世的第一人 。
迪士尼創辦人的名言,點出這間百年娛樂老店的魔力,讓粉絲離不開、走不掉,不只舉家大小去玩遊樂設施,還甘願再掏腰包報名「鐵粉體驗嘉年華」,因為在各種人物、故事、宇宙裡,總會有一款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是你的菜。

IP是火車頭,在交錯軌道上帶迪士尼奔馳
回想一下,在你的人生軌跡裡,是否多多少少都有迪士尼的身影?
從米奇、巴斯光年到美國隊長,迪士尼如今市值已超過2千億美元,十幾年間翻了整整5倍,在2018年營收更高達594.34億美元,交出了有史以來分數最高的一份成績單。
若把迪士尼的品牌看作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那車頭就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經營核心──內容IP,傳遞給消費者的方式則如同車底的軌道。

早在60年前,華特迪士尼就為這複雜的「交通運輸系統」畫好藍圖:「電影」是第一條,也是最核心的軌道,透過在世界各地的影院上映,故事能一次觸及範圍最廣的觀眾,主宰娛樂產業;而「電視」、「主題樂園」、「商品」、「出版」及「音樂」這五條軌道並存,奔馳的火車讓不同領域的娛樂事業間的關係環環相扣。
用「長江後浪推前浪」恰恰總結了迪士尼的IP策略。自製也好、收購也罷,迪士尼對「新IP」的擴張從未停止;另一方面,如何活化「舊IP」並且延續它的生命週期,是迪士尼當前積極面對的議題。
剛度過人類第二個千禧年的迪士尼,因缺乏IP,動力一度嚴重不足,儘管手上有自家電視頻道(Disney Channel)與ABC集團(含ESPN),和各式周邊商品的經濟收益,但一如《海底總動員》等真正紅翻天的經典作品,其實是皮克斯(Pixar)製作,而當時兩者只是合作關係。

瘋狂收購新內容,舊IP新拍法延壽命
一列沒有強力車頭的火車,軌道再多也無法前進。認清這點後,2005年就任的華特迪士尼董事長兼執行長勞勃·艾格(Robert Iger)開始了漫長的IP擴張之路;而2006年堪稱其轉捩點,以74億美元把皮克斯納入囊中,讓「童話夢」往外擴張一圈。
3年後,顛覆大眾認知的純粹童話形象,「英雄陣營」和「星際戰役」開始加入米奇帝國。迪士尼前後以42.5億和40.5億美元收購漫威及擁有《星際大戰》不敗神話的盧卡斯影業;2019年,再以713億美元的天價收購21世紀福斯集團,此後,連風靡全球的《阿凡達》都是迪士尼的了。
「花了那麼多錢,卻買到一堆『B咖』英雄。」迪士尼重金買下漫威,當時卻被分析師看衰,原因是眾英雄中當紅的「X戰警」版權被21世紀福斯買下;復仇者裡雖有「美國隊長」與「浩克」,前者卻早被看作過氣的老英雄,浩克的電影發行權也掌握在環球影業手裡,更別說沒拿下熱門角色「蜘蛛人」了。

究竟艾格的盤算是什麼?這步棋,其實正象徵著米奇帝國從此不再只面向幼齡兒童與女性,開始匯集不同的宇宙,跨越性別與年齡,通吃全方位的觀眾 。
有「說故事高手」加持,漫威怎麼可能會把故事說壞?漫威被納入迪士尼後,至今已經發行了16部英雄電影,這一些被嘲笑是不如X戰警的「B咖」角色,翻身成擁有數億粉絲的「A咖」巨星,《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在全球創下超過28億美元的票房,成為史上最賣座的電影。
外媒BuzzFeed指出,光是迪士尼自己擁有的動畫卡通角色,就已經高達800個;而漫威旗下人物,如今也已經超過8,000個,隨著21世紀福斯併入迪士尼旗下的,還有X戰警、死侍兩大經典角色回歸漫威,眼看原有的漫威宇宙發展已經告一段落,不禁讓影迷們期待新舊角色有機會能擦出更多火花。

迪士尼不只懂「買」IP,他們也試圖讓舊角色延續生命,從動畫選題翻拍的「真人電影」,就是再貼切不過的例子。
雖然每一部迪士尼公主系列動畫,都已經稱得上經典,但搭上好萊塢「舊片重拍」的趨勢,迪士尼也選擇把具備共同記憶的卡通影視,翻拍成符合現代人口味與價值觀的大片。
近年已有《魔境夢遊》、《仙履奇緣》、《美女與野獸》等實例,2019年,迪士尼更一口氣推出了威爾·史密斯出演的《阿拉丁》、斥資4,500萬美元製作的真人版《獅子王》,以及鬼才導演提姆·波頓執導的《小飛象》。2020年,《花木蘭》真人版也將上映,由中國演員劉亦菲主演,讓舊IP翻新的經典故事吸引到更廣的華人市場。
迪士尼甚至透過集結公主們專屬的小宇宙,也可以讓往日膾炙人口的舊IP重獲新生。在去年上映的《無敵破壞王2》裡,包括白雪公主、長髮公主、冰雪女王艾莎在內的14位公主,一次湊齊出現,劇中設計了相當符合現代價值觀、引人發噱的自嘲台詞:「是不是每個人都認為,妳的難題都是靠男人解決?是的話,妳就是公主沒錯!」
迪士尼搶占主流市場的野心,從未停歇。作為兩年一度的IP誓師大會,過去D23最受矚目的不外乎Disney Studio電影發表會,向外界描繪接下來兩年電影故事的布局,而今年的重頭戲不只如此。

Disney+打通與粉絲的秘道,提高IP命中率
眼看全球內容產業的巨頭各自傾力打造專屬的OTT(over the top)服務生態系,米奇帝國則讓Disney+發表會成為主角,搶在D23博覽會首日打頭陣。發表會現場,迪士尼重金打造令粉絲瘋狂的影集內容預告輪番上陣,找來數十位國際巨星穿插出席,讓尖叫聲此起彼落。至此,Disney+無非是D23的最大亮點。
那Disney+為何成了米奇帝國的核心業務?
這得從迪士尼過往最賺錢的事業「電視頻道」說起,電視頻道原本是故事接觸消費者日常最有效的方式,但在迪士尼與消費者之間,還夾著像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第三方角色,且單靠收視率,無法真正了解到消費者喜好。

直到去年3月,面對北美市場「剪線潮」湧現,迪士尼大動干戈地調整了組織架構, 成立全新部門「直接服務消費者與國際業務部(Direct-to-Consumer and International)」 以更快地做出決策反應,而Disney+、ESPN+、Hulu、hotstar等迪士尼旗下影音串流服務,全都隸屬於該部門負責。
在D23的發表會上,內外齊發、好萊塢式的重量級舞台,宣告了這個將在11月12日上線的影音串流平台,會是百年娛樂帝國未來兩年布局全球的核心戰略之一。
而迪士尼的最終目標,是源源不斷地找到能蔚為風潮的潛力IP,透過各種方法深化和消費者之間的連結。Disney+這條由迪士尼百分百主導的「新軌道」,將是他們能駛向消費者心中的最關鍵一步。
在IP之路上,迪士尼未曾停下腳步,未來,他們將握有好萊塢46%的票房,還有誰能阻擋?(寧願賠本5年?迪士尼為何非做Disney+不可)
責任編輯:張庭銉
2 上線後5年內只賠不賺,為什麼迪士尼非做Disney+不可?


「每當提到Apple TV+,我都會小心翼翼地迴避。」華特迪士尼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勞勃·艾格(Robert Iger),在4月接受《彭博社》的一次採訪中,提到自己在蘋果董事會中尷尬的位置。
而後Apple TV+搶先在迪士尼自家的串流影音平台推出前登場,間接宣告了娛樂帝國和科技鉅亨的競爭邁向白熱化;艾格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宣布退出蘋果董事會,終結「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迪士尼大動作地與蘋果分道揚鑣,可以解讀成是為了壁壘分明的競爭態勢。進一步來看,Disney+是迪士尼十年磨一劍、直擊消費者的「秘密武器」,不容許中介者影響成功的機會。

「Disney+總體營運支出,將在2020年約達10億美元,到了2024年才會開始獲利。」今年4月,Disney+正式登場,公司高層卻在事後的投資者會議上開誠布公的指出,這項新服務預估在上線後五年內「只賠不賺」。迪士尼的坦誠,不禁讓人好奇他們非做Disney+不可的原因。
從財務結構來看,包含有線電視在內的「媒體網路」一直是他們最賺錢的事業體,2018年營收達240.5億美元,占總營收41%。這個能賺錢並廣泛觸及觀眾的事業,如今卻碰到一道難以越過的深坎。
市調機構eMarketer指出,2022年美國將有25%的用戶「切斷」有線電視服務;而迪士尼的收視大戶多分布在北美市場,2018年的數據就顯示其北美有線電視訂戶數不留情地下滑了3%。
與前途未卜的有線電視產業相反,OTT影音市場一片生機盎然。迪士尼預估,2020年全球線上影視服務的訂閱戶數將達8.1億,對比業界龍頭Netflix,目前會員數為1.51億,這無疑意味著家大業大的迪士尼對吞下這塊大餅,勢在必得。
電影終結的故事,Disney+予其重獲新生
迪士尼做OTT,和Netflix、蘋果、亞馬遜有什麼差異?
最大區別是這間年近百歲的娛樂巨擘身上自帶的內容優勢,讓他們才起跑就能瞬間爆發。Disney+上線之際,一舉囊括迪士尼、皮克斯、漫威、星際大戰和國家地理頻道等5個品牌,共計7,500部電視節目及500部電影的「強大火力」。
而讓OTT平台業者拼命較勁的「原創內容」,迪士尼也沒落於人後,Disney+上線第一年將投入10億美元,以製作獨家原創影集及電影,在D23會場上,就可以見到堪比電影製作的華麗陣容。這位IP帝王的野心,可不只收訂閱費這麼簡單。
凱文·費吉霸氣的言詞讓現場的粉絲們驚呼連連。為什麼呢?多數觀眾會熟悉漫威,幾乎都是先從「電影」開始,開啟10年MCU(漫威電影宇宙)的《復仇者聯盟》,已經成為漫威的經典代表。
鋼鐵人、美國隊長、綠巨人浩克、黑寡婦,甚至是反派角色惡作劇之神洛基,每一個都有全球等級的魅力。隨著今年4月份《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刷新全球票房,同時延續10年的MCU也跟著落幕;迪士尼卻不打算就此放手,要讓每一個高人氣IP延續生命——在Disney+推出眾多獨立影集。

像是美國隊長下台一鞠躬後,接手其盾牌的《獵鷹與寒酷戰士》;緋紅女巫與幻視相愛而延伸出的《汪達幻視》;惡作劇之神獨立故事《洛基》;腦洞大開的MCU平行世界《What If…?》等。
電影結束後看不到的劇情,粉絲心中的粉紅泡泡,都搬到Disney+中呈現。「這些節目非常重要,它們將改變和延續我們現有的角色,深化每一個故事,並對MCU的未來產生影響。這是漫威要做的事,而它只能在Disney+上做到。」除此之外,費吉也加碼宣布,將再推出3個新角色的獨立影集——《女浩克》、《驚奇女士》和《月光騎士》,未來這些角色都會和電影連結。
「電影」和「Disney+」的聯手威力,讓走紅娛樂市場的故事線和IP壽命「承先啟後」,也將角色置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不只會發生在漫威宇宙,未來任何迪士尼的故事都有可能這麼做。
Disney+幫你貼標籤,走到哪、偶像跟到哪
然而,Disney+對整個集團的意義絕不只如此,該利器還有一項更大的任務:direct to customer(與消費者面對面),這也是所有以消費者的娛樂為志業的公司最在意的事,因為觀察顧客的消費習慣、站在同一立場思考,才能透澈了解他們所愛,接著「精準行銷」,一出手就百發百中。此時,消費者留下的「足跡」就至關重要,留住並運用數據資料是迪士尼當前優先考量的目標。
過去若要了解消費者對某一IP的接受度,會透過「電影票房」、「電視收視率」、「樂園參訪人數」與「商品銷量」等整體數字判斷,不過這些都只是觀測群體動向的風向標,無法就個別消費行為深入剖析。「我們將透過Disney+的數據分析,來識別、細分並獲得更多觀眾訂閱。」梅爾說道。

目前全球約有10億名迪士尼粉絲,到了2024年,迪士尼預估Disney+的訂戶數將達6,000~9,000萬,即使觀眾只是集團旗下的某一宇宙陣營的鐵粉,或因為對整體品牌、某一內容的好感而成為訂戶;但是每個人的口味都大不相同,於是,迪士尼必須致力「細分」每一個群體,並找出他們加入Disney+理由,才能從而透過不同的渠道加深與一個個觀眾的連結。
想像一下,未來走進迪士尼樂園前,若輸入Disney+帳號,樂園就知道你是皮克斯的忠實粉絲,幫你貼上「喜歡胡迪」標籤;系統App也將發出通知,提供通往玩具總動員設施的路線及排隊資訊,加贈一張購買胡迪周邊產品的優惠券……
「Disney+必須變成皮克斯動畫、星際大戰、漫威獨占的服務,我們不會在別的平台提供這些內容產品。」艾格道出自己的決心。迪士尼不只一次強調目前沒有比Disney+更重要的事情,因為這正是96歲IP帝國轉型揮出的第一劍,也是最關鍵的一劍。
沒有合作夥伴,單打獨鬥也穩操勝算,因為在老少通吃的Disney+身後,還有「兄弟姊妹」加持助陣:專攻體育的ESPN+、主打大眾市場的Hulu,預估3個平台的訂戶數量將在2024年合計來到1億800~1億6200名,奮力追上Netflix現在的腳步。
面對OTT這一戰,迪士尼正以獨有的姿態傲視串流影音紅海,在各據山頭的群雄間攻下一席之地。(IP變現高手!迪士尼樂園如何讓粉絲甘心掏錢)
責任編輯:張庭銉
3 IP變現高手!做光劍、喝藍牛奶…迪士尼樂園如何讓粉絲甘心掏錢


放眼望去,一台《星際大戰》中的經典太空飛船「千年鷹號」佇立石林中,彷彿下一秒艦長韓索羅和副手丘巴卡就會從身邊經過,帶你開啟一趟宇宙之旅,不少遊客們難掩興奮得拍照打卡留念,在社群網站動態上讚道「Disney turns dreams into reality!」
斥資10億美元打造的「星際大戰:銀河邊際(Star Wars:Galaxy's Edge)」園區,今年5月剛在加州迪士尼樂園開幕,是迪士尼史上最大單一園區投資案、腹地超過1萬4,600坪。高度還原電影情境,裡頭每一個細節呈現別出心裁的巧思,讓人有置身於《星際大戰》壯闊世界的感受。



在世界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問世64年後,這是米奇帝國最新的嘗試——不再只將IP融入遊樂設施的設計上,而是重現IP世界,邀你走入故事現場,直接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裡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迪士尼向來如此形容自家的主題樂園。
迪士尼是創意高手,也是塑造「IP體驗」的專家。這一家要製造歡樂的企業,該怎麼進一步讓消費者直接體會?迪士尼樂園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同迪士尼樂園、體驗及消費品主席包正博(Bob Chapek)所說,無論你是誰,當你來到迪士尼樂園,總能和你最愛的角色零距離接觸、找出與故事產生共鳴的珍貴回憶。
除了遍布美國、法國、日本、香港及中國上海5處的「金字招牌」迪士尼樂園外,還有由其他大大小小主題構成的遊樂園,像是在美國炙手可熱的教育型樂園Epcot、類似動物園的迪士尼動物樂園……迪士尼在世界各地共成立了14個遊樂園。這些「體驗場域」變現能力相當驚人,除了門票收入,樂園內總是有著許多IP周邊獨家商品,讓遊客花錢不手軟。


數據會說話,樂園向來是迪士尼第二大的營收來源,2018年共為他們賺進195.7億美元,占整體營收的34%。值得注意的是,樂園到訪人數向來只漲不跌,2016年卻遭遇瓶頸。主題樂園協會(Themed Entertainment Association)統計指出,香港和巴黎的迪士尼樂園在2016年的入園人數下滑尤其嚴重,跌幅高達10%。
雖然這狀況在2017年恢復正常,已經嗅到警訊的迪士尼為了再次點燃吸引力,2018年宣布在未來5年內,將砸240億美元在全球5大迪士尼樂園和渡假村上,敦促景點設施全面升級。

「我們做了調查,問大家最想要什麼?上百萬人告訴我,他們想要直接進入故事中體驗,星戰園區便因此誕生了。」包正博語畢,在D23台下熱情的粉絲們一陣歡呼。
如何讓星戰在地球重現、遊客參與其中?
只要你去過迪士尼樂園,就不難意會這家百年企業融合、發揮IP的一貫設計:把角色置入在遊樂設施上,如加州迪士尼樂園裡的摩天輪「Mickey's Fun Wheel」,中央就擺著龐大的米老鼠,體驗卻不離傳統的遊樂設施本身。
也或許是大阪環球影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操作太過經典,面對典範轉移,這一次,迪士尼採用與往常截然不同的做法,讓遊客直接走入電影情境中,把「體驗感」放到最大。

那為何選上《星際大戰》?其實早在1987年,《星際大戰》的IP已悄悄投入迪士尼樂園中,只是規模難以讓人印象深刻、主題的整體性不足。
縱使迪士尼並未明說,但到2012年收購盧卡斯影業後,《星際大戰》系列一直是迪士尼繼漫威後的第二大電影搖錢樹,歸因於星戰歷史悠久的品牌:其故事創作至今長達42年,在美國具有不可撼動的「國民地位」。
另一方面,星戰的周邊商品一直有極強的變現能力,光是2015、2016年,其周邊賺進的收入就高達50億美元,同年推出的《星際大戰:原力覺醒》票房也不過才20.66億美元。

「接下來最難的地方,是考慮哪些東西要被放在樂園裡、又該怎麼做?」包正博一語道破困難之處。人們實際走訪園區不難發現,「體驗」二字如實貫徹著整個園區,但體驗的方式卻有千奇百種,衝擊遊客的感官。
絕地武士手上注入強大原力的高雅光劍,在鐵粉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神聖地位。園區內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允許遊客「光劍DIY」,讓互動感更深:步驟上遵循每一位絕地學徒打造光劍的儀式,當拔起劍柄的那一剎那,彷彿你就是絕地武士團的一員。即使自己動手打造光劍比官方做好的光劍貴了70美元,還是有大批遊客搶著買單。


更別說進入一比一的千年鷹號親手操控飛船,或者在星際港口中的市集漫步,把長相奇特的外星寵物帶回家;甚至口渴了,還可以喝到天行者路克的生活飲品「塔拉海獸綠奶」,以及經典的藍色「班薩奶」。




2019年會計年度第三季(4-6月),在星戰園區的帶動下,迪士尼樂園、體驗與產品部的總營收高達6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小幅增長7%,而全球第二個星戰園區也在今年8月底於奧蘭多迪士尼魔法王國樂園開幕。在D23會場上,迪士尼甚至公開星戰太空艦旅館的打造計畫,試圖滿足粉絲們沉浸於「電影體驗」的意猶未盡。
從虛擬世界到真實體驗,在製造無窮歡樂、塑造難忘回憶,並讓IP能量源源不絕的大道上,娛樂帝國的腳步從未停歇。(寧願賠本5年?迪士尼為何非做Disney+不可)

責任編輯: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