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要塞英雄》開發商挺港惹中國不開心,騰訊成背後最大苦主
NBA、《要塞英雄》開發商挺港惹中國不開心,騰訊成背後最大苦主
2019.10.14 | 影視

NBA、《要塞英雄》開發商Epic Games近期接連因政治爭議,引發中國民眾的牴觸情緒,使許多人在網路上紛紛揚言抵制然而在這些事件背後,中國網路巨頭騰訊可能是最大的苦主。

NBA球隊休士頓火箭隊總經理Daryl Morey 10月初帶隊於日本比賽時,在Twitter上聲援香港反送中抗爭,導致中國方面反彈,不僅央視暫停賽事轉播,更有多家企業中止合作、撤資。

起初NBA為Morey的發言向中國致歉,隨後又引起美國球迷的強烈不滿,抨擊其為賺錢捨棄言論自由,最終NBA收回道歉,執行長Adam Silver公開表示,他們支持Morey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但不為其內容背書。

無獨有偶,上週舉辦的《爐石戰記》賽事上,香港選手聰哥接受訪問時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選手及賽評3人因而遭暴雪懲處,這起事件在國際發酵引來抗議。

過去一向積極表達看法的《要塞英雄》開發商Epic Games,也在事件後發表聲明,公開支持玩家、創作者為人權與政治發聲的權利,不會對此進行任何懲處,正面槓上中國。

重金買下NBA線上轉播權,騰訊欲拓展體育串流領域

NBA與騰訊是有著10年合作關係的商業夥伴,2015年時,騰訊花費5億美元取得NBA賽事中國地區的獨家線上轉播權;今年7月時,更以打破中國體育版權紀錄的15億美元價碼,將合約延長至2025年。

nba
事件爆發期間,騰訊曾一度暫停平台上NBA賽事的轉播,不過如今已陸續恢復。

上一季的報告中,騰訊聲稱過去4年間,NBA的中國觀眾數成長近3倍,達到4.9億人,平均每場賽事的觀看人數為370萬,讓騰訊在體育領域開闢出一片天地,成為體育類觀眾的最佳選擇。

騰訊同時也是NBA電競項目NBA 2K聯盟的中國直播夥伴,不斷加深與NBA的合作與投入。

NBA在中國擁有龐大受眾,有望成為騰訊未來的主要流量渠道之一,然而近期NBA在中國引發的政治爭議,使原先預期伴隨NBA而來的數十億美元廣告與訂閱收入,變得岌岌可危。

上海顧問公司AgencyChina分析師Michael Norris表示,騰訊體育的廣告可能會受到打擊,NBA是騰訊體育的重要流量來源,很有可能進一步影響整體的廣告營收。

也有分析師警告,騰訊抵制播放NBA賽事,可能影響其串流媒體營收,若延續到10月下旬賽季開始後更是如此。事實上,事件發生當下騰訊體育一度停播NBA賽事,但抵制不到一週,今(14日)已陸續恢復部份轉播。

Epic Games捍衛玩家談政治,騰訊面臨中國內部壓力

過去騰訊曾在國際間大舉「買買買」,收購許多知名遊戲公司,當今紅遍歐美的《要塞英雄》,其開發商Epic Games也是之中一員。騰訊是Epic Games的大股東,握有近40%股權。

多年來,騰訊對於收購的海外公司一向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不會干預其開發與營運方針,雖然這是玩家普遍樂見的作法,但中國與歐美企業理念間的矛盾,如今也為騰訊招致苦果。

tim sweeney
遊戲開發商Epic Games執行長發Twitter表示,公司將捍衛玩家聲援人權與政治的權利。
圖/ Twitter

Epic Games支持玩家為人權與政治發聲的推文,立刻引發各國網友熱議。有網友質疑,大量中資持股的情況下,Epic Games如何捍衛自己的聲明?

對此,執行長Tim Sweeney擔保,縱使騰訊擁有近40%股份,只要他還是執行長、主要股東,在他的領導下絕不會干涉玩家聲援人權與政治的權利,讓騰訊的處境更顯尷尬。

儘管Epic Games的聲明在歐美網友間獲得讚賞,中國方面卻相當不以為然,根據《彭博社》報導,甚至有中國網友抨擊「騰訊怎麼沒把自己的狗栓好,它都咬到你臉上了。」

分析師Norris表示,過去從未有對中國公司的監管拓展至海外子公司,在這起事件過後,如何讓收購的企業符合中國標準,會是騰訊接下來必須面對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Epic Games激進的態度,由騰訊全資擁有的《英雄聯盟》開發商Riot Games則較為保守。近期恰逢《英雄聯盟》世界大賽,其全球電競負責人John Needham率先公告,要求賽評與選手自制,避免直播過程提及敏感話題。

責任編輯:陳映璇

資料來源:FortuneThe VergeThe Motley Fool

延伸閱讀:
獨角獸都是創投拱出來的!施振榮點破台灣新創圈兩大迷思
食物外送員3天2死,勞資問題浮檯面!各平台保險權益一次看

關鍵字: #騰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