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掀起行動支付代工激戰,一舉奪下4大Mobile POS客戶訂單
金寶掀起行動支付代工激戰,一舉奪下4大Mobile POS客戶訂單

「除了法國那家,其他公司訂單我們都拿到了!」金寶集團執行長沈軾榮站在深坑總部大廳,顯得相當開心,這一天是金寶一年一度法說會日子,他向現場擠爆的法人透露,因為貿易戰,新客戶增多,除網通訂單大幅成長,手持收銀機(Mobile POS)也拿下四大客戶。

搶行動支付商機,前4大Mobile POS商訂單到手

目前金寶將Mobile POS訂單分散在儲存跟網通兩大部門中,隨貿易戰客戶訂單大挪移,沈軾榮透露,行動支付需求,預估一年有7,000萬至1億支Mobile POS市場規模,金寶2020年將取得全球前5大Mobile POS廠商中4家,除了法國那家以外,同時將安排在巴西及泰國工廠生產。

根據市調機構統計,全球前五大電子支付暨Mobile POS廠商2019年最新報告,Verifone跟First Data是全球前兩大Mobile POS大廠,Motorola分割出來賣給Zebra的業務排名第四,Micro System居第五,第三名是法商Ingenico,年出貨2,000萬支裝置,因此若排除法商市占率,金寶取得的客戶市占率已高達7成以上。

過去Zebra等客戶主要都在緯創及和碩手中,此次加入金寶,將使訂單戰局更加激烈。

延伸閱讀:中國轉單狂潮讓金寶泰國、菲律賓廠大進補,沈軾榮:我們將是電子六哥

改善接單毛利,印表機新系統單晶片拚量產

金寶集團旗下泰金寶,正計畫2020年首季大幅擴廠,產能由現在50萬坪方米擴大,新廠房預計2020年3、6月廠房完成,共擴12萬平方米,成為2020、2021年成長空間,另外還計畫再買20萬平方米土地為2022、2023年成長尋求產能。

今年起沈軾榮強調ODM Plus計畫,積極拉抬毛利率,除網通邀請高手加入,改變生意模式,也調整訂單,刪除低毛利率客戶,預估13-18億美元訂單的毛利率會獲得改善。

金寶執行長沈軾榮
今年起沈軾榮強調ODM Plus計畫,積極拉抬毛利率。
圖/ 王郁倫攝影

另外印表機業務年營收在2020年1月湖南岳陽廠加入後,初期年產能是1,000萬台,第三季期望拉高年產能至1,300萬台,成為全球最大單一廠區;加上泰國印表機廠產能,金寶印表機年產能上看2,800萬台,通吃超過惠普9成印表機訂單,對金寶而言,一年印表機營收貢獻也將達16到18億美元。

為改善接單毛利,金寶也買下高通印表機晶片設計部門成立通寶,該公司新系統單晶片預計2020年2月量產,預計2021年將導入惠普印表機中。

延伸閱讀:蹲3年馬步!金寶第一顆印表機IC將量產,看46年超資深電子製造廠如何拚翻身

沈軾榮說,新系統單晶片不僅讓印表機更快更省電,也因2020年要符合能源之星(Energy Star)全球規範,未來印表機勢必將進入一波汰換升級潮,除非印表機大廠自行開發晶片或採購相關晶片兜模組,否則市面上除通寶已經無第二選擇。

他預估,新晶片單價將高達3-6美元,毛利率50%以上,比現在承接高通舊業務賣老晶片毛利率5%相比要好太多,預料通寶將因此顆晶片轉虧為盈,「不愁客戶來不來,這是世界唯一!(解決方案)」沈軾榮笑說,這是他做生意以來遇過最好的生意。

責任編輯:陳映璇

關鍵字: #支付科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