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年年揪名導用iPhone拍微電影,從賺人熱淚的《女兒》解讀品牌的行銷思維
蘋果年年揪名導用iPhone拍微電影,從賺人熱淚的《女兒》解讀品牌的行銷思維

圍繞著一碗過年要吃的餃子、一台賴以維生的計程車,影后周迅既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女兒,在除夕夜三代人終於化解心結,回家團圓。

這是在2020年,蘋果推出的春節微電影《女兒》。

這部片卡司陣仗相當強大,由周迅擔任女主角,奧斯卡提名導演西奧多·梅爾菲及《小丑》導演倫斯·謝爾,共同用一支iPhone 11 Pro拍攝而成。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但事實上,這已經是蘋果第三年推出春節微電影。

先是在2018年,陳可辛用一支iPhone X拍出一部《三分鐘》;隔年,賈樟柯又用 iPhone XS創作了《一個桶》。雖說蘋果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想凸顯iPhone強大的攝影功能,但若用品牌行銷的角度來解讀,蘋果為何非得嘔心瀝血地找導演們合作?這樣的「行銷手法」,又能為蘋果帶來什麼?

中國市場疲軟,微電影是軟性的變相行銷

首先,這三支微電影主題都關乎「春節」,可見面向的是亞洲華人市場,尤其是餅最大的中國。

回溯2018年,陸系品牌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iPhone售價也越來越高,導致蘋果的銷量不容樂觀。根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統計,2018年iPhone在中國的出貨總量為3,420萬台,相比2017年的3,670萬台,減少22%,他們更直指蘋果處在「中國危險邊緣」。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蘋果開始加大中國市場的行銷力度,除了針對不同機型,紛紛促銷降價「丟直球」,也大打中國的電視廣告, 但比起一直和消費者強調溝通差異越來越小的「硬體規格」,軟性的把產品和「使用場景」結合,似乎會更吸引人,或許「春節微電影」就是其中的一環。

Apple_Keynote-Event_Team-Members-Demo-iPhone-11-Pr
無論是蘋果,或是任何一家手機廠商,鏡頭攝影功能都成為需要不斷強調,但越來越難做出差異化的賣點。
圖/ Apple

當相機漸漸式微,手機的鏡頭規格和拍攝功能已成為消費者購買的「剛性訴求」,無論是2017年推出的10週年產品iPhone X、2018年的iPhone XS,還是2019年推出的iPhone 11,仍需不斷反覆強調「蘋果的攝影功能到底有多強」。

蘋果背後目的:有了iPhone,你和大師沒有距離

「蘋果這三年拍微電影的作法,應合近年來很流行的一種行銷訴求:『賦能(empowerment)』,通俗來講,就是你本身不能,但我使你能,」 一位不願具名產業人士分析。

回歸到三支蘋果微電影的內容,影片沒有置入任何蘋果的產品,但連續三年,隨著電影一起「上映」的,還有導演跟演員們「幕後製作花絮影片」,讓觀眾一目瞭然「大師」們是如何用和你手上一樣的iPhone,卻拍出一部電影。

「其實電影真正的潛台詞是:以前做不到是你買不起器材,但現在不是了,只要你有iPhone,真正限制你的不再是器材,而是創意,iPhone讓你直接跟專業製作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來買iPhone吧!」產業人士笑說。

在YouTube盛行的年代,用一台手機就能進行創作的人,數不勝數,但若想讓創作再提升一個層次,往往會需要更昂貴、更高端的拍攝器材,但如今有了導演們的加持,蘋果更拉近用戶與「大師」、「專業工作室」的距離,從而召喚消費者想要擁有的衝動。

三分鐘.jpg
在《三分鐘》的幕後花絮中,陳可辛還是用了不少跟iPhone搭配外掛設備來拍攝。
圖/ YouTube

在2018年陳可辛拍攝的《三分鐘》的幕後花絮中,可以看見除了iPhone本身,他還是搭配使用了不少昂貴的「外掛設備」,像是DJI的手持穩定器、售價高達8,000元人民幣的高清顯示器、多個外接鏡頭,讓網友紛紛調侃:「陳可辛的iPhone不是你的iPhone」。

女兒.jpg
但在《女兒》中,導演西奧多·梅爾菲有不少畫面幾乎是純手持完成。
圖/ Apple

但到了今年用來拍攝《女兒》的iPhone 11 Pro,是蘋果第一支三鏡頭手機,這一次,導演西奧多·梅爾菲幾乎沒有用到外掛裝置,真的靠一支手機完成,甚至不少畫面都是純手持拍攝,「賦能」的效應又更上一層。

為何都要談「家人」?越動容、越能正中紅心

至於為何瞄準過年這段時間,選擇「家人」的題材?——答案很簡單,越讓你動容,才越容易中。

「華人社會過農曆新年,是一年中需要沈澱反思、又有新期許的特別時刻,會思考很多不同的問題,健康、事業、財運、感情⋯⋯但最能戳中消費者的點,跟感情連結最大的,家人一定是第一順位,」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兼教授鈕則勳說道。

綜觀蘋果過去的作法,在iPhone問世的2007年,就推出了iPhone攝影大獎(IPPA,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華為在主打旗艦機採用徠卡鏡頭後,也開始舉辦攝影大賽,其實和蘋果為電影的訴求都一樣。(延伸閱讀:專訪手機攝影界的奧斯卡得主,這裡有超過30張iPhone拍出的驚人美照

在一支手機就能拍大片、拍電影、拍MV的年代,手機品牌這場「鏡頭比拼」大賽,還能怎麼玩呢?

責任編輯:陳映璇

關鍵字: #Apple #iPho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2025.05.09 |

身處於全球經貿激烈重組的現下,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壓力,更是全新商業秩序的挑戰,為化危機為轉機,許多知名企業積極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優化營運效率、提升員工生產力,甚至是創造嶄新營收獲利。

電通(dentsu)作為全球領先的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以主動出擊取代被動回應,運用 AWS 將雲端服務與生成式 AI 轉換為轉型關鍵引擎,從組織內部流程重構、員工生產力優化,一路延伸至客戶體驗升級,成功以效率與創新兼具的方式開創全新局勢,並在日前圓滿落幕的「創新驅動未來,AWS 生成式 AI 與現代化應用解決方案研討會」不藏私分享寶貴經驗與實務成績。

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面帶微笑的說:「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 AI 成為每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AWS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電通自行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成功縮減80%團隊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50%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彈性調整。」
圖/ 數位時代

以生成式AI化營運瓶頸為成長動能,讓業務服務如虎添翼

在以人為核心的行銷產業,創意與專業是最關鍵的核心,但當人力資源與技能成為業務擴展的限制,以 AI 等數位科技放大「人」的價值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台灣電通會於 2022 年建立 AI 團隊、推出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團隊同仁更好協助品牌客戶了解市場、認識顧客、接觸顧客以及持續優化的原因。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對電通來說,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將同仁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大幅節省專案準備時程,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流程與思考框架,讓生產力激增、營運效率倍增。「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我們不僅將數據服務搬遷到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平台,更透過 AWS 的 AI 模型加速電通生成式 AI 工具的研發腳步。」

例如,電通智能中心整合電通獨有的消費者調查(Consumer Connection System;CCS)資料庫、數位足跡(dentsu Audience Center;DAC)資料庫與 AI 模型推出「Personas人物誌生成器」服務,讓團隊同仁再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比對、製作消費者輪廓,只要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升成完整的消費者報告與圖表,以及透過電通經典案例(Golden Samples)的 SWOT 分析與BMC 分析等數據資料訓練生成式 AI 的思考框架,成功縮短市場研究與專案準備時間,讓團隊同仁可以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跟品牌客戶互動、創意發想以及執行方案。

除透過生成式 AI 加速消費者與市場研究,電通智能中心亦推出「原生廣告文案生成器」,讓團隊同仁一鍵生成符合各媒體平台語境的產品(行銷)原生廣告文案,以及推出「LEON 廣告法小幫手」服務讓電通同仁可以問答的方式了解食品、化妝品、藥品廣告規範,同時,由系統自動識別廣告文案是否有遭裁罰的風險與提供推薦文案,如將空氣清淨機廣告文案中的「殺菌」字句建議修改為「抑菌」以降低風險等。

邵懿文表示:「透過電通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不僅成功縮減 80% 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 50% 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調整行銷方案與互動機制。」

AWS
電通集團與AWS團隊攜手合作。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建議:「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AI成為每 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圖/ 數位時代

從提升效率到創造營收,電通持續優化 AI 綜效

生成式 AI 不僅是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對電通來說,也是開創新商機的起點:隨著品牌客戶對 AI 需求的提升,電通將 AI 實務經驗轉換成系列課程,協助品牌客戶與行銷人員認識、掌握與善用 AI 工具;其次,更因應客戶需求將「LEON 廣告法小幫手」這類原本為內部打造的 AI 應用對外開放,以軟體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商業化服務,擴展電通的營收獲利模式。

邵懿文指出:「透過雲端與 AI 轉型引擎,我們正逐步從過往的 Project Manager 轉變為 Product Manager,讓大、中、小型企業可以自助式的 AI 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優化行銷傳播成效。」在轉型的過程中,電通除持續投入更多資金與資源於其中,也樂於跟 AWS 等夥伴合作,目標是將既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協助品牌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行銷方案,極大化 AI 創新驅動未來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電通的商務版圖中,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技術選項,而是可變現的成長引擎,透過跟 AWS 等生態夥伴的共創共好,電通將以穩健步伐從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進化為可提供新世代行銷科技的平台供應商,極大化 AI 與數位科技的價值邊界。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