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一碗過年要吃的餃子、一台賴以維生的計程車,影后周迅既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女兒,在除夕夜三代人終於化解心結,回家團圓。
這是在2020年,蘋果推出的春節微電影《女兒》。
這部片卡司陣仗相當強大,由周迅擔任女主角,奧斯卡提名導演西奧多·梅爾菲及《小丑》導演倫斯·謝爾,共同用一支iPhone 11 Pro拍攝而成。
但事實上,這已經是蘋果第三年推出春節微電影。
先是在2018年,陳可辛用一支iPhone X拍出一部《三分鐘》;隔年,賈樟柯又用 iPhone XS創作了《一個桶》。雖說蘋果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想凸顯iPhone強大的攝影功能,但若用品牌行銷的角度來解讀,蘋果為何非得嘔心瀝血地找導演們合作?這樣的「行銷手法」,又能為蘋果帶來什麼?
中國市場疲軟,微電影是軟性的變相行銷
首先,這三支微電影主題都關乎「春節」,可見面向的是亞洲華人市場,尤其是餅最大的中國。
回溯2018年,陸系品牌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iPhone售價也越來越高,導致蘋果的銷量不容樂觀。根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統計,2018年iPhone在中國的出貨總量為3,420萬台,相比2017年的3,670萬台,減少22%,他們更直指蘋果處在「中國危險邊緣」。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蘋果開始加大中國市場的行銷力度,除了針對不同機型,紛紛促銷降價「丟直球」,也大打中國的電視廣告, 但比起一直和消費者強調溝通差異越來越小的「硬體規格」,軟性的把產品和「使用場景」結合,似乎會更吸引人,或許「春節微電影」就是其中的一環。
當相機漸漸式微,手機的鏡頭規格和拍攝功能已成為消費者購買的「剛性訴求」,無論是2017年推出的10週年產品iPhone X、2018年的iPhone XS,還是2019年推出的iPhone 11,仍需不斷反覆強調「蘋果的攝影功能到底有多強」。
蘋果背後目的:有了iPhone,你和大師沒有距離
「蘋果這三年拍微電影的作法,應合近年來很流行的一種行銷訴求:『賦能(empowerment)』,通俗來講,就是你本身不能,但我使你能,」 一位不願具名產業人士分析。
回歸到三支蘋果微電影的內容,影片沒有置入任何蘋果的產品,但連續三年,隨著電影一起「上映」的,還有導演跟演員們「幕後製作花絮影片」,讓觀眾一目瞭然「大師」們是如何用和你手上一樣的iPhone,卻拍出一部電影。
「其實電影真正的潛台詞是:以前做不到是你買不起器材,但現在不是了,只要你有iPhone,真正限制你的不再是器材,而是創意,iPhone讓你直接跟專業製作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來買iPhone吧!」產業人士笑說。
在YouTube盛行的年代,用一台手機就能進行創作的人,數不勝數,但若想讓創作再提升一個層次,往往會需要更昂貴、更高端的拍攝器材,但如今有了導演們的加持,蘋果更拉近用戶與「大師」、「專業工作室」的距離,從而召喚消費者想要擁有的衝動。
在2018年陳可辛拍攝的《三分鐘》的幕後花絮中,可以看見除了iPhone本身,他還是搭配使用了不少昂貴的「外掛設備」,像是DJI的手持穩定器、售價高達8,000元人民幣的高清顯示器、多個外接鏡頭,讓網友紛紛調侃:「陳可辛的iPhone不是你的iPhone」。
但到了今年用來拍攝《女兒》的iPhone 11 Pro,是蘋果第一支三鏡頭手機,這一次,導演西奧多·梅爾菲幾乎沒有用到外掛裝置,真的靠一支手機完成,甚至不少畫面都是純手持拍攝,「賦能」的效應又更上一層。
為何都要談「家人」?越動容、越能正中紅心
至於為何瞄準過年這段時間,選擇「家人」的題材?——答案很簡單,越讓你動容,才越容易中。
「華人社會過農曆新年,是一年中需要沈澱反思、又有新期許的特別時刻,會思考很多不同的問題,健康、事業、財運、感情⋯⋯但最能戳中消費者的點,跟感情連結最大的,家人一定是第一順位,」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兼教授鈕則勳說道。
綜觀蘋果過去的作法,在iPhone問世的2007年,就推出了iPhone攝影大獎(IPPA,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華為在主打旗艦機採用徠卡鏡頭後,也開始舉辦攝影大賽,其實和蘋果為電影的訴求都一樣。(延伸閱讀:專訪手機攝影界的奧斯卡得主,這裡有超過30張iPhone拍出的驚人美照)
在一支手機就能拍大片、拍電影、拍MV的年代,手機品牌這場「鏡頭比拼」大賽,還能怎麼玩呢?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