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會不必開、有些班不用加!疫情結束之後,你還要回公司上班嗎?
有些會不必開、有些班不用加!疫情結束之後,你還要回公司上班嗎?

疫情之下,無數人開啟了「在家辦公」模式。社畜們不用再像沙丁魚一樣擠上地鐵、捷運,甚至實現了「躺著把錢賺了」的夢想,但不少人已經開始懷念回公司上班的日子。

雖然在家辦公省下了通勤時間,換來的並不是更多的摸魚時間。很快人們發現在家辦公不過是從一群人的996,變成了一個人的007。

(編按:996,即從早上9點做到晚上9點,每週工作6天,被稱作「996」的工作模式,逐漸在中國科技業成為普遍現象。)

延伸閱讀:中國工程師抗議「996」高工時,馬雲:我們不缺8小時上班很舒服的人

同樣有意外發現的還有老闆們,經過兩週的遠程辦公後,他們發現 很多會沒必要開,很多班不必要加 ,「再不復工,公司就要發現沒有我們也能正常運轉了。」也不完全是一句玩笑。

在家辦公讓很多職場人士崩潰,也讓很多公司管理層發現發現遠程辦公也不影響專案推進,還有很多傳統行業瞬間轉型成了「網路企業」。

在家辦公看起來只是疫情中的權宜之計,然而在國外,遠程辦公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

在美國超過八成的公司引入了遠程辦公制度,超過3,000萬人在遠程辦公,佔總工作人口的16%至19%,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延伸閱讀:疫情蔓延,協作工具需求暴增!視訊軟體Zoom下載量成長90%

疫情之後,還有必要回公司上班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其實就是在家辦公

直到疫情到來之前,很多人對於遠程辦公其實還是很陌生。無論是逼仄的格子間,還是Google式的開放式辦公室,在辦公室裡度過大半輩子彷彿才是社畜們的共同宿命。

然而一開始辦公室並不是今天的樣子,在工業革命之前,很多農民、商人都是在家工作。辦公室(office)的說法也還不流行,更沒有「白領」這個稱謂,只有在帳房中工作的辦事員。

在19世紀,很多公司只有幾個人,所謂的辦公室也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辦公員和老闆的距離十分「親密」,用著名辦公室空間史學家哈里·布雷弗曼的話來講,那時的辦事員是「助理經理,是隨從,是密友,是管理實習生,還是潛在的女婿人選」。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烏非茲美術館(The Uffizi Gallery),1581年建成後曾作為美第奇家族的帳房,還曾別用於政府辦公,因此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辦公大樓之一。

可現代意義的辦公室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後才真正興起,市場經濟的繁榮滋生了大量的文書工作,辦事員的數量迅速成長,原來的家庭式辦公室無法滿足需求,才誕生了類似辦公室的場所。

延伸閱讀:辦公室變開放式,同事互動卻降六成?淺談辦公室發展史

辦公室的興起與當時日新月異的科技革新是分不開的。鋼鐵框架讓液壓電梯讓建築越建越高,打字機、電話、口述錄音機等裝置的出現逐漸構成了辦公室的核心,也增加了辦事員的工作量,辛克萊·劉易斯在小說《職業》中這樣描寫當時辦公室生活:

這些節省勞力的裝置不給任何人節省勞力,除了老闆。

隨著辦公室空間改變的還有辦公制度,20世紀初,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的「泰勒主義」理念大行其道,泰勒把辦公室當作流水線工廠一樣管理,將辦公室設計成沒有柱子阻擋的開闊空間,讓管理者可以在高處的玻璃辦公室「集中監視」每一個員工。

圖
圖/ 愛范兒

這便是最早的「開放式辦公室」,據悉這種辦公室的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英國哲學家傑里米·邊沁提出的「圓形監獄」構想,這種監獄由一個中央塔樓和四周環形的囚室組成,監視者不露面便能觀察囚犯的一舉一動,而囚犯則無法得知自己是否被監視。

二戰之後,「泰勒主義」逐漸在辦公環境中退場,取而代之的格子間。1968年美國設計師羅伯特·普羅普斯特(Robert Propst)設計了一套組裝辦公桌以及能從桌面上展開的隔斷,拉開了格子間辦公的序幕。

圖
圖/ 玩樂時間

正如開放式辦公室的出現和「民主」、「開放」的理念截然相反,後來被視為束縛創造力的格子間,最早卻因為給予了員工更多個人空間而廣受歡迎。

有意思的是,在個人電腦和網路出現之後,人們又開始追逐離開辦公室的辦公方式。1973年,NASA工程師傑克·尼爾斯(Jack Nilles)正式提出了「遠程辦公」(Telecommuting)的概念,Telecommuting是telecom(電訊)和commuting(通勤)的合成詞,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

之後二十多年間,不少科技公司開始加入遠程辦公的行列,當中不乏IBM這樣的大公司。但在網路大潮之中,以Google為代表的開放式辦公室才是主流,矽谷文化也隨著這種開放式辦公室在全球落地生根。

圖
圖/ 愛范兒

而過去20年間,便利的行動裝置和以及無處不在的高速WiFi,以及一系列針對遠程辦公的協作軟體,遠程辦公的效率大大提升。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不少公司正是通過遠程辦公縮減成本活了下去。

即便不是以遠程辦公為主的大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也難免會有遠程辦公的需求。對於上班族來說,成為脫離「朝九晚五」上班制的「數位遊民」(Digital Nomad)也成為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

從最開始的家庭式辦公、被嚴格監視的辦公室,到幾平公尺格子間和網路公司的開放式辦公室,再到近年來興起的遠程辦公,人類的辦公方式似乎經過了一個輪迴,又回到了最初的樣子。正如smalltechnews的一篇文章所說的:

工業革命將人們趕到辦公室,而數位革命又將他們趕回家去。

全員遠程辦公的獨角獸公司,是怎麼做到的?

雖然在經過短短兩三週的遠程辦公之後,很多白領已經開始崩潰。然而在國外有一家公司,過去8年一直全員遠程辦公,非但沒有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去年9月募資後估值後已經達到27.5億美元(約新台幣835億元)。

這家公司便是Gitlab,一個與GitHub類似的軟體原始碼託管平台。但Gitlab最大的不同在於,公司中的1,196名員工遍布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員工全部都在線上辦公。

Gitlab的共同創辦人之一德米特里·扎波羅熱茨(Dmitriy Zaporozhets)在2011年只是烏克蘭一家諮詢公司的工程師,因為公司認為購買程式碼託管平台的服務太貴,德米特里·扎波羅熱茨(Dmitriy Zaporozhets)決定自己開發了Gitlab。

第二年來自荷蘭的西德·西布蘭迪(Sid Sijbrandij)看到了Gitlab,決定這個產品有意思,就給德米特里·扎波羅熱茨(Dmitriy Zaporozhets)發了一封郵件,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圍繞Gitlab創辦一家公司。

圖
德米特里·扎波羅熱茨(Dmitriy Zaporozhets)(左)和西德·西布蘭迪(Sid Sijbrandij)
圖/ 愛范兒

不過他們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西德·西布蘭迪(Sid Sijbrandij)和德米特里·扎波羅熱茨(Dmitriy Zaporozhets)身處烏克蘭和荷蘭,公司招募的第一個員工則是來自塞爾維亞,各自相隔幾千里,去哪個國家似乎都不太方便,索性大家都在家裡辦公吧。

當公司只有幾個人時,遠程辦公似乎沒什麼問題。但發展到1,000多人後,仍然能通過遠程辦公有條不紊地運行,才是Gitlab最令人驚訝的地方,這是怎麼做到的?

秘密其實都寫在了Gitlab在其官網上開源的3,000多頁員工手冊裡,裡面對協作工具、溝通準則、員工福利等所有事務都給出清晰指引,比如在線上文字溝通三次還沒能決定問題,就要通過視訊通話來溝通,並且還在不斷更新。

此外Gitlab為了增進這些「素未謀面」的員工間的感情,也十分重視「非正式交流」(Informal communication)。

在Gitlab每天的視訊會議中,每次電話會議之後都會有10-15分鐘讓員工談論與工作無關的視訊,下午有1.5小時的「虛擬咖啡時間」,算是線上的下午茶時光,每週或每月還有線上的「團建」。

遠程辦公
圖/ 愛范兒

inc在一篇文章中指出,Gitlab這種遠程辦公模式最大的優勢不只是省下了辦公室的租金,而在於擴大了人才庫的範圍,不用再說服優秀員工從一座城市搬到另一個地方工作,可以吸納更多優秀的員工,Gitlab一個季度就能收到13,000多份簡歷。

2017年Gitlab一名員工曾誤刪了300 GB的數據庫,Gitlab就在YouTube上直播了8小時的數據恢復過程,反而獲得網友們的點讚。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開放的辦公方式和文化,在GitHub 2018年以75億元賣身微軟後,不少反對的工程師轉投Gitlab ,20萬個程式碼專案湧向Gitlab, Gitlab的訂單瞬間增加了7倍。

Gitlab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遠程辦公公司,但卻不是第一家全員遠程辦公的公司。軟體公司Basecamp(原37signals)早在1999年就開始嘗試全員遠程辦公, Gitlab的「虛擬咖啡時間」或許正是參考了Basecamp的「虛擬茶水間」。

Basecamp CEO賈森·弗里德在《重來2》一書中指出,遠程辦公不僅是通過更低成本來提升業績,還能同時提升工作質量和員工的幸福感。

新時代的奢侈就是擺脫「日後再享受生活」的思維桎梏,現在就去做你熱愛的事,跟工作並行。

儘管如此,不可否認一些公司實行遠程辦公的初衷就是削減成本。房地產經紀公司eXp Realty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因為資金短缺將所有辦公室都搬到了線上,比較特別的是,他們採用的是利福尼亞公司VirBELA的虛擬辦公室。

圖
圖/ 愛范兒

這種虛擬辦公室有點像《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的虛擬世界,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虛擬形象, eXp Realty的數千名代理商和房產經紀都在這裡開會和培訓。

如今eXp Realty已經在北美擁有超過14000名經紀人,並於2018年登陸納斯達克,市值超過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3億元),但eXp Realty現在仍然沒有租用辦公室,而是將遠程辦公進行到底,乾脆還收購了VirBELA 。eXp Realty的首席技術官斯科特·彼得羅尼斯(Scott Petronis)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虛擬辦公室是我們重要的成長引擎。如果是採用實體辦公室,我們根本不可能實現這麼快速的成長。

遠程辦公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少研究都指出遠程辦公的產出效率會比到公司坐班要高,然而在現實中,兩者孰優孰劣一直未有定論。

既然遠程辦公這麼好,為什麼IBM、雅虎都讓員工重新回到辦公室?

2017年,以遠程辦公聞名的IBM宣布將員工召回辦公室,如果不接受就離職,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爭論,員工們怨聲載道,認為這是變相裁員。

要知道在此之前,IBM在全球173個國家的38.6萬員工中,有40%都是遠程辦公,這為IBM共計節省了近580萬平方公尺的辦公空間,省下的成本約為20億美元(約新台幣607億元)。

IBM
圖/ 愛范兒

早在1979年,IBM為了節省辦公室空間,就讓5名員工在家安裝了一套綠屏終端機,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家辦公了。

那為什麼到了遠程通訊和協作更為便捷的今天,IBM卻取消了遠程辦公?

按照IBM西部通訊主管史蒂夫·曼尼奇(Steve Mnich)的說法,遠程辦公模式已經無法跟上軟體開發和線上行銷的節奏,及時響應客戶需求。

我們希望能把一些小型的、有自主權的靈活小組放在一起,我們也在努力投資新的基礎設施、工具和一些更現代的工作空間。

既然遠程協作工具已經能實現遠距離的實時溝通,那是什麼讓IBM的員工的響應速度呢?《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一篇文章指出,這些技術本身沒有問題,可前提要人們主動去使用它。

1977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托馬斯·艾倫(Thomas J. Allen)的一項研究發現,辦工桌之間的位置越遠,員工交流的可能性就越小,當距離達到20公尺時,交流的可能性接近於零,這種現像被稱為「艾倫曲線」(Allen Curve)。

可不少人認為信息科技的發展會打破「艾倫曲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根據麻省理工許願訪問學者班·瓦伯(Ben Waber)和IBM 一起做的調查發現,在同一辦公室內的員工遇到棘手問題時,雙方平均通訊數量為38條,而遠程辦公的數字則只有8條。

圖
圖/ 愛范兒

除了IBM,雅虎在2013年也取消了在家辦公的政策。在雅虎內部的公開信中提到,「一些優秀的點子往往會在走廊、咖啡廳的閒聊、同客人的會談以及臨時的團隊會議中湧現出來。而在家辦公往往會帶來工作效率與質量的下降。」

這一決定同樣遭到了雅虎員工的強烈反對,但也有專家支持雅虎的決定,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管理專業教授約翰·沙利文(John Sulliva)指出,研究顯示在家工作的員工有著大得多的生產力,但創新能力卻較低。

如果需要創新,就要互動。如果需要生產力,就讓員工在家工作。

未來辦公室會消失嗎?

雖然不同公司對遠程辦公的態度不盡相同,但這並不影響越來越多上班族擁抱遠程辦公。

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美國非自由職業者中經常在家工作的人數成長了173%,2018年已經有3.4%的勞動人口,約470萬人至少有一半時間在家辦公,而在美國有16%的公司在實施全員遠程辦公

而視訊會議公司Owl Labs去年發布的《2019年遠程工作狀況報告》顯示,有30%的人在從事全職的遠程辦公工作,有有42%有過遠程工作經歷的人計劃在未來5年內更頻繁地進行遠程工作

圖
圖/ 愛范兒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全職遠程辦公者的滿意度比到公司上半年的人高出22%,83%的受訪者認為遠程辦公能讓他們更快樂,遠程辦公者在5 年內的離職率也更低。

凱文·凱利也在一次採訪中也表示,遠程辦公會越來越普遍。他認為理想的模式是,一周中有四天在家遠程工作, 有一天或半天去辦公場所與同事們一起工作。

遠程辦公未來會不會像曾經的格子間和開放式辦公室一樣,成為主流的辦公方式。只能說科技基本掃清了遠程辦公的障礙,但這還不足以讓遠程辦公成為主流,正如「遠程辦公之父」傑克·尼爾斯(Jack Nilles)所說的:

我很早就意識到,科技並不是接受遠程辦公的限制因素。組織和管理的文化變革對遠程辦公的接受率更重要。今天仍然如此,遠程辦公的應用遠沒有發揮出它的潛力。

雖然遠程辦公正在興起,但目前生產實物產品的傳統企業還難以大規模應用。即便是網路公司,僅僅通過遠程辦公來溝通涉及多方的複雜需求,以及構建企業文化,也是不小的挑戰。

在《隔間:辦公室進化史》一書中,尼基爾‧薩瓦爾認為,辦公者願意拋棄辦公桌和辦公室這些象徵身份地位的東西,在暗示著定義了幾代白領人的職業路徑已走向尾聲,而另一種新的工作模式,儘管還未完全成形,已將其取代。

未來辦公室是否會消失?沒人能預測,但電影《辦公空間》裡的一句台詞應該說出了很多社畜的心聲:

人被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待在狹小的隔間內,對著電腦螢幕坐上一天又一天的。

責任編輯:林芳如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