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斯克牽手15年、打造電動車「心臟」!富田電機如何跨界造車、成特斯拉最資深供應商?
與馬斯克牽手15年、打造電動車「心臟」!富田電機如何跨界造車、成特斯拉最資深供應商?

占地300多公頃的竹科銅鑼科學園區,目前僅9家廠商進駐,開車進入園區一分鐘後,即可見到超大紅色招牌FUKUTA(富田電機),讓在冬天強風中顯得荒蕪的園區頓時鮮活起來。

富田電機廠區內設置兩排特斯拉(Tesla)充電站,立體流線形、現代感十足,一旁則是有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與蓊蓊鬱鬱的老樹緊鄰,現代文明與古意盎然交錯,意外地毫無違和感。

富田電機
富田電機第3座廠區—銅科廠區,占地面積2.5萬坪,斥資新台幣逾20億元投資,將是富田未來新成長動能。
圖/ 富田電機

這是富田電機FUKUTA第3座廠區–銅科廠區,也是公司未來成長主要來源,富田創辦人、總經理張金鋒環顧廠房四周,向採訪團隊侃侃而談他一手打造的電動車供應鏈重鎮。這位技術起家的總經理,透露創業這些年,跟「樹」特別有緣,當初為了要在這裡蓋工廠,還跟牧牛土地公「溝通」70分鐘才取得首肯,也奉祀旁邊守護的古樹。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這股堅持態度恰好反映在張金鋒與特斯拉關係。當特斯拉股價衝破800美元大關,創辦人馬斯克身價立刻晉升為全球首富,資本市場認證電動車已蔚為風潮。

延伸閱讀:特斯拉繳首個獲利年度、估交車數漲50%

越過1萬多公里太平洋海域,來到台灣,成立33年的富田電機跟著一砲而紅,原因無他,富田剛邁入「而立」之年,卻有15年光陰跟特斯拉綁在一起,堪稱是最老的供應商,期間富田跟特斯拉不是一帆風順,是跌跌撞撞不放棄,才能走到今天。

特斯拉跨海找夥伴,台灣電動車馬達啟動

時間倒回2005年,草創僅2年的特斯拉跨海來台尋找供應商,透過經濟部的牽線,張金鋒毫不猶豫就接下訂單,他回憶著「那時候想著,只要讓車子會動就好,應該是很簡單」,儘管信心十足,但當時的富田在汽車領域是門外漢,更遑論電動車。

那時候富田創立已17年,接觸客戶為鋼鐵、造紙、橡塑膠與養殖業,所生產的是工業用馬達與動力系統,也就是說,在特斯拉找上門之前,富田沒有車廠客戶,也沒有相關接觸經驗。

Tesla shutterstock 廣告禁用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特斯拉繳首個獲利年度、估交車數漲50%,為何馬斯克發言卻讓法人失望?

台灣工業用馬達市場,向來是東元、大同為主,大廠資金多,富田無法用產能規模硬碰硬,只能改走 少量多樣 市場,15顆馬達可以開出6、7種規格,富田的經營模式,類似客製化接單。

也因為特斯拉草創期間,訂單少量特性,一家工業馬達廠與美商新創業,就此展開合作。

熬過2年零收入、被拖欠貨款,富田咬牙不放棄

然而,接下訂單才是考驗開始,張金鋒坦言,特斯拉開出規格要求,一顆馬達馬力180KW,重量要控制在60公斤,以往富田生產馬達隨便也要400公斤,一下子要減少逾8成,如何「減重」成為最大挑戰。

富田電機
圖/ 富田電機

延伸閱讀:鴻海MIH電動車規格曝光!跟特斯拉一樣是永磁同步馬達,電池續航力360公里

張金鋒抓著團隊,天天想著馬達如何減重,特斯拉則搭配數據分析,聘請材料專家研議解方,兩家公司全心投入,前後花了2年時間才做出第一顆馬達。

談起這段篳路藍縷的開發過程,張金鋒笑著說,「那2年都沒有收入耶,只能靠著本業工業馬達養。」

隨著Model S上市銷售,雙方的研發正式開花結果,緊接著進入下一車款Model X開發,雖然富田持續交貨,未料2014年傳出Model X油壓系統不穩定等因素延遲上市,新車無法銷售、貨款難收,富田跟著被拖累。

張金鋒回憶,那時候特斯拉客戶資金短缺,「 應收帳款delay,拖欠貨款與庫存,加計起來是富田當時資本額的4倍,相當驚人 」。

富田電機創辦人、總經理張金鋒
富田電機創辦人、總經理張金鋒,回首與特斯拉合作逾10年心得。
圖/ 富田電機

被問及是否萌生放棄特斯拉的念頭,張金鋒說,畢竟是合作已久的客戶,看著它(特斯拉)在茁壯,沒想過放棄,就是咬著牙煎熬地堅持下去,持續配合,一路走過來。

2015年9月Model X克服製造瓶頸,終於成功上市,富田有驚無險度過關卡,那年富田營收,首次越過新台幣10億元大關,特斯拉成為單一最大客戶。

基於長期合作關係,特斯拉今年改款訂單依舊下給富田。採訪當天,特斯拉品管工程師正好在廠區內緊盯新產能。張金鋒直言,今年營收有望成長50%,目標超過新台幣15億元,主要動能就是電動車市場。

回首與特斯拉合作逾10年心得,他說,當年公司主力客戶不是汽車業,特斯拉也不是車廠,卻湊在一起做電動車,「挑戰,才能逼著你去成長與進步。」

協助特斯拉站穩腳步,日本車廠也找上門來

辛苦「養」出全球最大電動車銷售品牌特斯拉,富田在車廠界頓時聲名大噪,雖然有特斯拉實績加持,但對其他車廠而言,富田是陌生的企業。

某天,一家日本車廠跑來談研發,開出來的規格是17KW、3公斤重的馬達,單一條件容易達標,兩個條件要同時滿足,卻是難上加難,張金鋒豪爽答應,事後才知道,原來日本車廠是在測試能耐與企圖心。

也因為富田的企圖心,張金鋒透露,這家日本車廠的電動車動力系統「要全部交給我們做,算是很大膽!」目前力拚今年底量產日本客戶訂單。

張金鋒說,在燃油車時代,一台車核心關鍵零組件,多半是日本、歐洲、美國國外廠商供應; 隨著電動車世代來臨,富田布局動力系統,意味台廠也能將關鍵零組件回銷日本

他強調,台廠能夠進軍電動車領域,靠著是整合能力,目前光是富田生產的電動車動力系統,其零組件供應商就有5家上市櫃公司(齒輪、鋼材、控制器、煞車、驅動器),零組件是台灣製造業最強一環,只要上下整合,競爭力有望倍數發揮。

張金鋒更 預測2030年全球汽車市場,有20%至25%會是電動車 ,過去汽車是單顆引擎,電動車則是規劃雙顆馬達四輪驅動,動力系統市場會放大。

看好電動車這塊大餅,早在2年多前,張金鋒砸下逾新台幣20億元在銅鑼科學園區興建占地2.5萬坪的廠區,可謂公司創立以來最大資本支出,比起豐工與豐州廠區3000坪,規模大上7倍,從整地、填地逐步堆疊廠區現在的樣貌。

此外,砸重金採購日本、德國採購的動力測試設備、動力平衡機等相關設備,1台要價至少1、2千萬元,才剛運至銅科廠區,等待裝上產線與實驗室。

富田目前實收資本額僅4億元,在銅科廠區最新建置生產線,光1條產線就高達3.5億元,比起工業馬達產線成本相差15倍之多,此時張金鋒願意大手筆投資,無疑是想抓住再次成長機會。

Model 3
特斯拉Model 3
圖/ Tesla

延伸閱讀:Apple Car找韓國Hyundai合作意在氫能車?分析師:但對台供應鏈是壞事

其實富田曾經錯失一次爆發性成長,前兩年Model 3熱銷,是特斯拉銷售以來寫下最亮麗成績,富田卻卡在產能有限,沒跟上動能。

有這個悶虧經驗,張金鋒不得不說,「 要接車廠訂單,就必須有規模 。」

很顯然,富田正在調整接單型態,過去專接少量多樣訂單,如今將擴大客戶群,朝向規模化生產。

或許就如同公司名字富田,取其名用意是抱持著,「 種田才會好額(台語,富有之意) 」的信念,套用在張金鋒當前策略,拚搏產能規模,才有機會站穩在電動車潮流的浪尖上。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央社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關鍵字: #電動車 #特斯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研究機構IDC指出,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市場自2019年以來皆呈現兩位數成長,預估市場規模將於2028年超過2,000億美元,驅動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是AI伺服器相關投資。看好AI帶來的市場機會,台達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因應晶片、企業、雲端服務供應商等不同類型企業客戶提供最佳電源方案。

為什麼台達能搶先布局市場?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鄭謝雄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不僅從技術創新、產品組合完整性,以及產品品質等面向切入,更與客戶進行緊密合作,從市場痛點出發,攜手打造符合需求的最佳方案。」

台達電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 鄭謝雄
圖/ 數位時代

AI基礎設施崛起,電源管理朝向高供電密度、供電穩定度與電源機櫃靠攏

AI的日新月異不僅重塑了運算架構,也加速電源管理變革。首先,有別於傳統伺服器的單一顆電源供應器(PSU)功耗較低,AI伺服器PSU功耗大幅上升至最高12kW,這也讓單一AI伺服器機櫃所需電力來到120kW甚至更高,傳統電源管理系統已經不敷使用,必須在相同體積下輸出更高瓦數,逐步提升供電密度。

其次,AI伺服器與機櫃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供電密度這個議題,如何確保供電穩定也至關緊要,理由在於,傳統CPU的EDPp峰值僅較平均值高出30%,GPU的EDPp峰值則高達65%。由於AI運算會造成劇烈電力波動,連帶影響電網負載能力,因此電源系統必須搭配高功率電容模組(Power Capacitor Shelf),透過內建的超級電容及放電或儲電,穩定電網運作。透過該模組以及備援電力單元(Battery Backup Unit;BBU)穩定電力供應,才能避免AI系統平台損害。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鄭謝雄認為:「隨著AI模型規模持續增長、GPU跟加速器的功耗密度節節攀升,以及7/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需求,AI伺服器與機櫃的總功耗將只增不減,傳統分散式電力架構不敷使用,集中式架構與模組化設計成為主流趨勢,將帶動市場對電源機櫃(Side Power Rack)的需求。」

從全方位解決方案到專業服務團隊,台達致力滿足客戶的多元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

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將電源系統從AI伺服器機櫃裡獨立出來,作為專門供電用的機櫃。台達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早在許多年前即開始關注高效能運算(HPC)與AI伺服器等議題,鄭謝雄指出,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因應算力需求高漲帶動電力不斷往上走,因此才需要將電源系統跟負責算力的AI伺服器分開,單獨將機架式電源、BBU、高功率電容模組、交換器等放置在一起,解決伺服器機櫃空間有限的問題,這也是台達在COMPUTEX 2025展示的800V HVDC電力架構的一個重點,也能優化電網到AI機櫃的電壓轉換效率。

台達電
台達新一代800V高壓直流電源方案
圖/ 數位時代

台達合作夥伴非常多元,從晶片商、企業客戶到雲端服務供應商等,因此除了觀察市場趨勢,也會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此,鄭謝雄強調:「每一個客戶的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都不相同,台達除了透過模組化的方式提供包含電網到晶片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更透過一站式專業顧問與客製化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舉例來說,同樣是5.5kW的電源方案,台達會在客戶系統開發過程中深度合作,定義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規格,因此需要一個懂電力電子技術、系統設計與產業知識的專業團隊提供最佳後援,這也是台達長年深耕電源技術能帶來的優勢。

另外,台達除了提供單一產品,也依照客戶不同需求合作,提供一站式電源及散熱解決方案,如此次在COMPUTEX展出的AI貨櫃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就整合了AI伺服器、1.6T交換機、電力、電池備援系統、液冷系統等,讓客戶在安裝上能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只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資料中心建置,滿足AI運算、邊緣運算跟電信機房等多元場景需求。

持續深入技術創新與自動化生產,敏捷回應瞬變市場需求

為提供客戶最佳產品服務,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提升競爭力,台達每年投入總營收的8%到9%進行研發。以電源管理與散熱這個領域來說,台達為了因應科技突破與客戶需求不斷迭代更新,在研發部份就投入了大量資源,同時也持續改善自動化生產製造流程,確保客戶需要的關鍵產品能準時、穩定量產交貨。

鄭謝雄進一步解釋:「考量全球在地生產趨勢,以及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議題,我們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就同時思考如何提高自動化生產能力,目標是每一代產品的自動化比例都要比前一代高,確保在技術創新之際,有可靠的生產後盾可以提升營運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AI新世代來臨之際,台達不僅持續關注AI應用、語言模型、加速運算與基礎設施變革,同時也針對電源管理與散熱方案扮演關鍵角色。透過長期研發投資、模組化創新產品設計與自動化生產製造等方式,台達提供了客戶節能、高效、穩定的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從電源到晶片、從伺服器到基礎設施的多元需求,與客戶攜手實現綠色AI的願景。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