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為何Clubhouse是一款十年煉成的app?

Clubhouse看起來僅研發一年不到的時間,背後卻花了創辦人近十年的心思,從Talkshow開始,談談幾個小故事。
2021.02.08 | 3C生活

Clubhouse會在疫情期間崛起,自然有其時代背景,或許美國人都太懷念過去能到處參與club或party的時候了。然而這樣一款產品,就像十年前Instagram同樣只有iPhone版時,就能席捲世界,當然有其獨到之處。

但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這些細微末節,而是要從十年前說起兩個小故事。

延伸閱讀:Clubhouse終究逃不過高牆?大批中國用戶遭封鎖,網友喊「生如夏花之絢爛」

Clubhouse執行長Paul Davison相當開朗且充滿活力,熱衷於將人們拉攏連結在一起。2011年他創立公司推出了Highlight,透過地理位置資訊,深思如何讓身處附近的人們,有機會互相認識對話。這個團隊最終在2016年由Pinterest收購,Paul Davison也加入該公司擔任產品職務。

Pinterest
圖/ shutterstock

Talkshow概念延伸出Clubhouse

等到2020年,Paul Davison有機會再次創業時,僅以兩人公司的規模,首先推出了Talkshow:Live audio shows,提供人們一鍵發起語音對談節目,可以對外分享連結,聽眾也能以文字留言發問;不久後下架,這個概念則被進一步調整為後來的Clubhouse。

Clubhouse一開始僅給予矽谷創投們線上聚會討論,沉穩地掌握了「Clubhouse」體驗的精髓,以及邀請制的社交擴散模式,融入這個產品。

近日開放亞洲用戶加入之後爆紅,創辦人Paul Davison為了鼓勵大家多多開創與參與對談,還身體力行主持「Welcome to Clubhouse」的聊天室,並歡迎新用戶上台發言,親自回答問題。

作為一款專注於研發產品特色的新創產品,Clubhouse官網極其精簡,服務條款與隱私權條款甚至是在Notion筆記網站上呈現,iOS App則使用了不少第三方套件來加速開發,其中最核心的語音串流技術,則是由Agora這間公司所提供。Agora共同創辦人Tony Wang在「說說Clubhouse的算法吧」聊天室中,證實了Agora從2019年底就和Clubhouse團隊開始合作。又根據天使投資人Justin Caldbeck的說法,Clubhouse使用Agora來開發語音串流功能,僅用了一週就完成。

Clubhouse application view on the smartphone.jpg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延伸閱讀:揭秘Clubhouse爆紅背後:中國音訊技術商「聲網」成推手,點燃哪些隱憂?

看似輕鬆爆紅,背後累積十幾年經驗

Agora,「古希臘城邦中的廣場」之意,是一間來自中國的公司「聲網」,其執行長趙斌的發跡,首先得從1995年創立的WebEx視訊會議系統說起,當時趙斌任職後端工程師,還有袁征(後來創立了Zoom)加入。2007年,Cisco併購了WebEx。

趙斌在2008年任職「YY直播」公司的技術長,完成了重構底層程式碼並優化了連線效能,2013年則帶領技術團隊創立了聲網Agora公司。

與Zoom僅作為線上會議軟體不同,聲網Agora一開始就專注於語音視訊串流的API化,也就是提供開發者工具,建立雲端服務平台。2020年於美國納斯達克公開上市時,公司股票代號也是API。

可以說,Clubhouse的爆紅,表面上看起來僅研發一年不到的時間,背後則有創辦人Paul Davison過去十年的心思,以及其語音串流技術供應商的聲網Agora,近十年的平台化成果,甚至可追溯至創辦人趙斌,二十多年來專注於視訊串流產品的經驗累積。

Agora
圖/ Agora

延伸閱讀:搶搭Clubhouse熱潮,但這4種人可能不適合經營!如何避免讓房間淪為「尬聊」?

小結

專注於一種產品概念或技術,並花上數年甚至數十年深耕,最終達至世界級高度。在台灣,已經有不少科技硬體產業或傳統產業的隱形冠軍,能有這樣的耐心,創造出世界級的規模,軟體產業也同樣需要效法。

當然,在Clubhouse爆紅之後,仍有許多待解的問題。譬如聲網Agora作為中國公司的隱憂,其收入是否可能重蹈Zoom的隱私疑慮而遭抵制?矽谷創投們曾在Clubhouse上,大談闊論關於媒體權力過大的議題,其錄音卻遭媒體披露,類似問題是否可能成為常態?由於Clubhouse仰賴通訊錄與推薦人來連結社群,那麼同樣可能造成同溫層效應。此外,還有內容審查的問題,儘管官方隱私權條款聲稱,僅在聊天室進行中會錄音,在對話當下的用戶檢舉時供查證用,但在聊天室結束後就會刪除音檔。

這些問題都需要時間,來檢視Clubhouse是否還能繼續維持成長動能。畢竟,自從十年前Facebook稱霸社群網路至今,還能突破重圍的社交產品,大概只有Snapchat、TikTok、以及Clubhouse。我們當然希望能透過產業的創新,來重新活絡社交的意義,為人們的線上活動帶來更多有趣有價值的互動。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郭昱彣、錢玉紘

關鍵字: #Instagram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