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電動車最大的不同在於動力系統,以電能取代燃油,這背後牽動了汽車技術及整體產業的變化。
首先,「電池」是電動車最核心的技術,若能達成壓低成本、提升續航力兩大目標,將讓電動車加速普及。因為電池占電動車成本逾三分之一,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零組件;此外,一般燃油車加滿油,可以行駛500公里,電動車續航力若能增加到1,000公里、減少充電頻率,就能解決一般人最擔心的里程焦慮問題。
其次,電動車帶動生產方式的改變,包括福斯(Volkswagen)、通用(GM)、賓士(Mercedes-Benz)等汽車大廠,都開始建自己的「電動車平台」,就連台灣的鴻海也跟裕隆攜手,打造「MIH電動車開放平台」。
平台生產的優點是,零組件共用、模組化,通用性更高,可以同時製造不同款式的車子,用最少的資源和時間,開發出車商要的車型,讓產品快速投入市場。
第三,技術的革新帶動車輛朝智慧化發展,汽車零組件也產生變革,例如引擎就會因為電動化而消失、方向盤也會因為無人車技術消失。台灣資通訊技術發展成熟,有機會搭上這波智慧車、電動車崛起的機會。
最後,自動駕駛功能雖然未必要伴隨著電動車,自駕技術裝設在一般燃油車上,也能運作。但對消費者來說,車子吃油、吃電不是重點,關鍵在「體驗」是否能更好。自駕技術的成熟,終將對駕駛、乘車體驗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