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工研院(IEK)的預估,今(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業有機會較去年成長3.5%、整體營收更上看3.33兆新台幣。「而今年辛耘的營收跟獲利都會有雙位數的成長,」辛耘執行長許明棋樂觀預估。
主要業務範圍以濕製程設備、晶圓再生以及設備代理(含半導體、LED、太陽能等)為主的辛耘,在面對2020年新冠肺炎的衝擊時,營收表現較2019年衰退1成、為35億8000萬新台幣,「但2019年在預估2020年的時候,我們都認為相當看好。」
撇開疫情不談,許明棋表示當時公司遇見5G、AI(人工智慧)跟物聯網的應用將持續成長,會帶動先進半導體設備的需求,至少1-2年內市場都會有不錯的發展;配合辛耘近年來積極耕耘光阻去除、金屬玻璃設備等應用之緣故,整體成長動能將不只一座引擎。
雖然2020年不如預期表現,但辛耘仍準備好應戰,在晶圓再生、相關製程設備的佈局都已經逐步發酵,因此許明棋才能大聲喊出「雙位數成長」的預期。攤開目前辛耘的營收占比,製造部分(含晶圓再生及設備)2020年佔42%、代理產品2020年則是58%,不過許明棋強調,即便今年營收、獲利預期有大幅度成長,但因為三大品項都會進步,因此營收佔比的版圖將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再生晶圓講求在地化,看好中國市場崛起
目前辛耘在再生晶圓這塊的佈局,台灣產線每月有12萬片,並且在今年年中就能再增加2萬片的月產能,達到每月14萬片,也預期各晶圓廠擴建的需求,許明棋表示,最快明年將會在台灣產線擴增2-3萬片的月產能,整體月產能將上看17萬片。
不只是台灣,辛耘也跟前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高啟光攜手,以「晶芯」的名義在湖北省黃石市投資建12吋再生晶圓廠,預計5月將開始試量產、初期產量每月約10萬片,到2023年將會擴產到每月20萬片、最大產能規模更可上看每月40萬片。
關於再生晶圓這個領域,許明棋透露除了對各種不同應用的晶片Knowhow外,「在地化」也是一個重點。由於將晶圓從代工廠送到辛耘重組完成再生晶圓的Cycle Time(循環時間),最快只需要1個工作天就能完成,因此要能在地化的提供服務就能減少海外運輸的成本跟時間,也是為什麼辛耘積極在台灣、中國佈局產能。
同時配合近期晶圓價格「漲聲響起」的傳言,對於測試晶圓能採用再生晶圓的方式,對於代工廠而言也是節省成本的做法,更是辛耘認為未來再生晶圓大有可為的地方。
自製設備賣進歐美,打入車用半導體領導品牌
另外,在自製設備的部分,辛耘也有濕製程、暫時性貼合及剝離設備等產品線。「我們要做的不是只是一個台灣企業,」許明棋表示,辛耘這幾年積極的拓展海外市場,其中暫時性貼合及剝離的設備客戶更是遍及歐、美、日、韓等國,許明棋也驕傲的說,辛耘是台灣第一家把半導體設備賣到歐美的公司。
暫時性貼合及剝離主要是應用於半導體及LED之先進封裝,大量應用於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及IGBT(絕緣閘雙極電晶體)功率元件之封裝,許明棋也透露這個設備已經打入全球知名的大型車用半導體企業。
在濕製程的部分,主要應用在光阻去除與濕蝕刻製程,隨著封裝與半導體製程的結合,辛耘也跨足到先進封裝濕製程的領域,許明棋表示,雖然市場上對於同為提供濕製程設備的競爭對手弘塑較為熟悉,但他很有自信地表示,目前在先進封裝領域的濕製程設備市占率,已經在5年內吃下了近50%的份額。
雖然許明棋沒有明白點出辛耘在該領域上的「絕對優勢」,但他表示對於企業客戶來說,扶植第二家(second source)供應商是一個分散風險的方式,而辛耘也積極投注研發資源,才能在短時間內衝出好成績。
產品組合多且廣,不怕營收過分依賴單一客戶
「大陸12吋晶圓廠半導體業者都是我們的客戶,」面對手上所擁有的客戶資源,加之近期中美貿易戰似乎有「趨緩」的態勢,許明棋認為不管是貿易規範的鬆綁或嚴格,對辛耘而言都是相當有機會。
他進一步表示,這一回的中美貿易戰也讓中國發現半導體必須要「自己來」,除了現在以矽為主的第一代化合物半導體,中國也積極發展第二代(砷化鎵)、第三代(氮化矽、氮化鎵)化合物半導體,作為提供自製設備或設備代理的辛耘肯定是能成為「神隊友」。
此外,另一個對辛耘重要的屏障就是豐富的產品線。「我們的產品現相當豐富,」即便打入台積電的供應鏈,但許明棋表示辛耘的產品組合跟提供的服務仍相當多元,無論市場會遇到怎樣的黑天鵝,許明棋都很有信心,辛耘都能用仰賴不同的產品組合跟靈活的特性來應付,「我們成立至今沒有虧損過,即便2008年金融風暴亦是。」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