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尚未過去,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旗下的自駕車子公司Cruise,已先後迎來微軟與零售龍頭Walmart加入投資行列。為何身處不同產業圈的微軟、沃爾瑪要投資自駕車市場?Cruise又有著什麼樣的前景與競爭優勢,能獲這兩大企業的資金青睞呢?
2021年1月,企業雲端大廠微軟宣布與通用汽車旗下自駕車公司Cruise建立長期的策略夥伴關係,並加入Cruise的投資者行列,使Cruise最新一輪投資金額突破20億美元(約新台幣563億元),市值正式達到300億美元的新高。上週,美國零售龍頭Walmart也宣布加入Cruise於1月發起的增資,使此輪增資規模進一步拉抬至27.5億美元。
微軟佈局自駕車雲端平台市占
微軟在官方聲明中指出,透過與Cruise的策略夥伴關係,其雲端運算平台Azure將成為Cruise的首選雲端服務供應商,協助Cruise將自駕技術推廣到商用市場,並規廣至未來的國際市場。
此外, 這個策略夥伴合作關係不僅限於微軟與Cruise之間,更是微軟與通用汽車間的合作鞏固 。行政總裁瑪麗芭拉(Mary Barra)表示,「微軟將會幫助我們加入Cruise全電動自駕車的商用化過程,此外,通用汽車計畫在2025年前,於全球發表30款新型電動車,屆時,微軟將能協助通用汽車應用更多雲端運算所帶來的好處,並且幫助打造新型商業機會與服務來驅動事業成長。」
目前,通用汽車正在與微軟進行數位計畫的合作,包含應用微軟旗下的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等技術。
在這次的策略合作之前,微軟已在自駕車的市場領域留下不少足跡,包括作為密西根自駕與連網車測試中心American Center for Mobility的數據運算服務供應商,以及百度旗下開源自駕軟體平台Apollo的雲端服務方案供應商。
Walmart瞄準自駕車商品運送未來
事實上,Walmart在宣布投資之前,就曾和Cruise在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合作測試自駕車商品運送,計畫啟動的5個月後,即使尚未真正上路試驗,Walmart就直接宣布投資Cruise。
Walmart在聲明中指出, 這次的投資只是再次證明Walmart要將自駕車的優勢帶到其消費者與企業夥伴環境中的決心 。該公司也進一步表示,在合作的5個月當中,被Cruise的獨特商業模式、自駕技術與自駕測試等成果驚豔,才促成這次的投資。
其實,Cruise並不是Walmart投資的第一家自駕車公司, 在Google的Waymo、福特汽車、新創公司Udelv的投資者行列中,都有Walmart的身影。身為零售商的Walmart,與其他知名零售企業一樣,都在嘗試如何導入自動運輸科技,讓商品外送更加快速的同時,也能降低成本。未來,這個自動運輸科技可能出現在物流中心至消費者家中這段路上,也可能出現在物流中心到實體零售店的路程上。
Walmart先前已與自駕車公司Gatik合作,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與阿肯色州測試物流中心到實體店之間的自駕車載貨運送。美國最大的電商零售亞馬遜,也自去年開始投入自駕車商品運送的領域,相繼買下自駕車公司Zoox、投資自駕新創Aurora等。
從共乘角度打造自駕車體
Cruise於去年1月推出了首款全自動駕駛電動接駁箱型車Origin,並成功吸引了自駕車市場的目光。 做為共乘車輛,Origin沒有駕駛座也沒有方向盤,車體方正,猶如一台簡化的小公車,擁有寬敞的座位、電視螢幕與迷你吧台 。
Cruise Origin是由Cruise及通用汽車、本田汽車共同打造,而這三方的合作方式,也相當有趣。通用汽車負責Origin的基礎車體與電動車體動力設計;本田汽車負責車體內部的有效使用;而Cruise則是攬下感應裝置與運送技術。Cruise表示,Origin有著模組化的設計,能夠輕鬆替換車子內部的處理器、感應裝置等,似乎瞄準了未來經營共乘服務的公司。
有了Origin的基礎,Cruise除了在今年先後獲得微軟與Walmart投資以外,更收購了自駕新創Voyage來加深自己的人才庫,並在本月中旬宣布與杜拜道路和運輸管理局簽訂協議,將在未來2年內開始小規模的自駕車搭乘運送服務,預計2030年底前Cruise將在杜拜擁有最多達4,000輛的自駕車隊。
自駕上路,法規與技術該相輔相成
在美國多家自駕車公司當中,隸屬通用汽車的Cruise經常被拿來與福特汽車及Waymo共同討論,近來又新增了去年被亞馬遜買下的Zoox。
從技術、上路測試經驗來看,Waymo仍然在美國的自駕車市場占據領先地位 ,目前其已開始在亞利桑那州的太陽城提供小型自駕廂型車的乘客接送服務。除了Waymo以外,福特汽車與Cruise都仍處於測試階段,尚未真正將自駕技術展現在大眾面前。
「自駕車」這個名詞,雖然已經在過去5年不斷出現在媒體版面上,但是技術的發展進度卻比想像中的緩慢、技術的實現也比想像中更加困難,如原本想發展內部自駕技術的Uber,也在幾年嘗試後宣布放棄。
同一時間,法規的鬆綁與更新進度,更是拖慢著自駕技術的上路時程,無論是在一般具備駕駛座的車輛內部安裝自駕系統,或是沒有駕駛座、全靠自駕系統的車輛,這些突破現有車輛定義的自駕車,法規上該如何因應、涵蓋與規範,都仍是多國政府的頭痛之處。
企業的技術展現,以及法規的逐步寬鬆,該同時相輔相成,才能讓自駕技術的商用未來,早一步呈現在大眾眼前。
本文受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