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赴美IPO,估值上看千億美元!中國叫車巨頭如何再攻下一城?
滴滴出行赴美IPO,估值上看千億美元!中國叫車巨頭如何再攻下一城?

6月11日,滴滴出行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IPO招股書,股票代碼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擔任承銷商,估值可能達1,000億美元(約2.8兆元台幣)。

據招股書顯示,IPO之前,滴滴創辦人兼CEO程維持股7%,共同創辦人兼總裁柳青持股1.7%。根據中概股常規「同股不同權」安排,程維、柳青合計擁有超過48%的投票權,包含程維、柳青在內的滴滴管理層擁有超過50%的投票權。

軟銀持股比例為21.5%,為滴滴最大股東。Uber持股比例為12.8%,騰訊持股比例為6.8% 。此外,最大股東軟銀委派的董事會成員Kentaro Matsui將在滴滴上市時辭任董事,這可能意味著,最大股東軟銀將退出滴滴董事會。

對於此次募資的用途,滴滴在招股書中表示,計劃將約30%的募資金額用於擴大中國以外的國際業務;約30%的募資金額用於提升包含共享移動、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約20%用於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種類,以持續提升用戶體驗;剩餘部分可能用於營運資金和潛在的戰略投資等。

滴滴出行
圖/ 虎嗅網

延伸閱讀:軟銀全年獲利超車微軟!從史上最高虧損爬到全球盈利第3名,怎麼翻盤的?

一場大雪讓滴滴出行開始萌芽

2012年冬天的大雪,把等不到計程車的程維淋得全身濕透。創辦滴滴出行的初心,就從那一刻開始發芽。

程維和線下推廣團隊戴著大皮帽、裹著大衣,在北京西客站向那些還用不慣智慧型手機的計程車司機們一一介紹滴滴打車軟體。

當時,他為這家公司寫下了企業使命——「 讓出行更美好(make life better by transforming mobility) 」。如今,這句話寫在招股書的企業使命中。

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包含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約4,000多個城鎮展開業務,提供網約車、計程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汽車服務、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服務。

對於上述眾多業務背後的商業生態,滴滴在招股書中歸納為 「四個核心戰略版塊」、「三大業務」以及「雙飛輪」 。其中,被滴滴定義為構建出行未來的「四個核心戰略版塊」分別是 共享出行平台、汽車服務、電動車以及自動駕駛

滴滴出行
圖/ 虎嗅網

「三大業務」則代表了滴滴的收入構成 ,分別是中國出行業務(中國網約車、計程車、代駕和順風車等)、國際業務(國際出行和外賣等)和其他業務(共享單車和電單車、汽車服務、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

滴滴出行
圖/ 虎嗅網

相較之下, 「雙飛輪」更聚焦於商業模型 ,隨著共享出行市場的持續成長,滴滴的共享出行、汽車服務以及電動汽車網路創造了雙飛輪效應,使司機、乘客和平台均獲益。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裡,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戶為4.93億,全球年活躍司機1,500萬。其中,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年活躍司機。2021年第一季,滴滴中國出行擁有1.56億月活躍用戶,中國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為2,500萬次。

從單量和交易額來看,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裡,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為4,100萬單,全平台總交易額為3,410億元人民幣(約1兆4,738萬元台幣)。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內,平台司機總收入約6,000億元人民幣(約2兆5,941萬元台幣)。

外界一直關心的收入情況,滴滴首次在招股書中全面公佈。

2020年,滴滴三大業務——中國出行業務、國際業務和其他業務收入分別是1,336億元、23億元和58億元人民幣(約5,776億元、99億元和250億元台幣)

其中,中國出行業務和國際業務的平台收入從2018年的187億元人民幣,成長到2019年的242億元人民幣,2020年更成長到347億元人民幣,複合年均成長率為36%。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的平台收入中,93.4%來自於中國,6.6%來自於國際市場。

在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中,中國出行業務的交易總額為1,216億元人民幣,比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個月成長了80.3%,也比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成長12.2%。

在盈利表現上,中國出行業務2019年實現調整的稅前息前利潤為38.4億元人民幣,2020年為39.6億元人民幣,2021年第一季為36.2億元人民幣。此外,2020年中國網約車業務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為3.1%。

相較於先前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的嘀嗒出行,滴滴的帳面表現更為突出。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三個財政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為1.18億、5.81億和7.91億元人民幣;相應的淨利潤分別為-16.77億、-7.56億和-21.94億元人民幣。按經調整利潤淨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計算,其相應的淨利潤為-10.68億、3.16億和3.43億元人民幣。

中國叫車巨頭的估值遊戲

2018年4月24日,在國貿萬豪酒店的宴會廳裡,中國汽車界一半的掌舵人在此齊聚。他們當中,既有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等傳統車企大佬,也有蔚來創辦人李斌、理想汽車創辦人李想等造車新勢力。

但那一天的主角,卻是滴滴創辦人兼CEO程維。「洪流是線下的鋼鐵製造洪流,也是線上訊息的匯聚洪流。」滴滴出行宣布組建「洪流聯盟」,程維在發佈會現場解釋了「洪流」之意。

洪流聯盟 」的開始,也是滴滴涉足出行產業鏈上游的開端。

滴滴出行
圖/ 微博

延伸閱讀:滴滴全力發展共享電動車隊,結盟北汽成立合資公司

2019年11月,滴滴與比亞迪合資成立了美好出行(杭州)汽車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6月,滴滴子公司滴滴自動駕駛宣布與北汽集團合作;2020年11月,滴滴出行舉辦「滴滴開放日」,正式發佈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D1。

程維在發佈會上提到的規劃,滴滴的定制網約車會一直迭代,到了2025年,定制網約車D3將在滴滴平台普及超過100萬台。結合這一消息,滴滴繼續在定制網約車方面探索是順理成章的舉動。今年4月,《晚點LatePost》報導稱滴滴開啟造車項目,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

滴滴造車雖然未經官方宣佈,但在美股上市的造車三傑目前備受資本市場熱捧,也讓不少中國網路大廠心生羨慕。截止6月10日收盤時,蔚來、小鵬、理想的市值分別達到了4,474億元、1,925億元、1,560億元人民幣。

此外,「 自動駕駛 」作為滴滴四大核心戰略版塊之一,也是高估值的助推器。

先前有媒體報導,滴滴自動駕駛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額超過3億美元,其中廣汽集團投資2億美元(廣汽集團直接投資1億美元,廣汽資本旗下基金投資1億美元)。知情人士稱,滴滴自動駕駛的估值將超越小馬智行。

上一輪融資是在去年,也是滴滴自動駕駛首輪融資——拿到了超過5億美元的資金,也是目前中國自動駕駛公司所獲得的單筆最大融資,該輪投資由軟銀願景基金2期領投。自2019年拆分至今,滴滴自動駕駛共計融資超過11億美元,吸金能力不可小覷。

滴滴出行使用介面
圖/ 賀大新/攝影

最後,則是最容易忽視的「 汽車服務 」。

例如小桔能源,它其實是滴滴出行整體業態背後的基礎設施。這部分,滴滴自有汽車業務佔據了中國車輛能源消耗的30%左右。同時,小桔能源在2020年GMV已超過300億元人民幣。其中小桔加油單日突破1億元人民幣GMV。根據程維的介紹,能源成本在滴滴平台上占司機總成本的20%–25%,控制上游能源,將是滴滴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

編按:網站成交金額(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簡稱GMV)。

結語

若在過去,滴滴是以撮合的方式,把司機和乘客鏈接到一起,並從中獲利。

要繼續前行的話,滴滴做出行服務的核心邏輯將是:打造新基礎建設的藍圖,可以幫助自動駕駛在中國各個城市快速落地,透過現有的網訊技術以及在各個城市累積的經驗及資源,擁有應對多元化、複雜問題的能力;在消費升級的情況下,提供清潔車輛(綠色工具),產品組合讓出行更具效率,創造碳減排的解決方案,讓車輛在城市運行有更高的效率,產生更多的社會價值。

當然,目前來看,這還僅僅只是一個故事。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責任編輯:文潔琳

關鍵字: #IPO #滴滴出行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