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場開發商是什麼角色?簡單來說,就是把一片素海,變成具有開發價值的場域。」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以下簡稱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清楚點出開發商的核心價值。
台灣大力推動離岸風電,吸引全球開發商來台投資。來自丹麥的全球最大能源基礎建設投資基金CIP,正在彰化外海興建裝置容量達600MW(千瓩)的彰芳與西島風場、共62支風機,預計在2024年完成併網發電,按照經濟部工業局規畫,其須承擔27項國產化項目,被稱作是肩負最大風電產業鏈國產化任務的風電開發商。
要建造一座離岸風場,不只需要龐大資金,還要有豐富的經驗。CIP旗下共有7筆基金,管理超過120億歐元,已在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及台灣投資超過20座大型能源基礎建設。
許乃文說,開發離岸風場前,必須進行海面下的地質鑽探,了解海床地質結構,查看有沒有考古文物、寶藏或大型金屬垃圾、未爆彈等,「要打造一個海上風力發電廠,光開發期平均就達6~7年。」
此外,開發商必須申請高達14張的許可與同意函,包括交通部、海巡署、環保署……等政府單位,風場位置也須避開國防警戒區及飛航禁限建範圍。
確認風場可以開發後,緊接著需展開工程採購以及進行銀行融資。以彰芳西島開發案為例,總投資金額超過900億元,其中有7成來自銀行融資,超過3成為CIP自有資金,「光自有資金就要300億元,也不是小數目。」
大筆投資背後,伴隨的是台灣供應鏈國產化要求。國產化有時程限制,完工時段愈晚,必須採用國產化的項目愈多。
CIP開發的彰芳與西島風場需在2024年完成併網,由於完工時間較晚,需承擔較多的國產化項目,大到風機的水下基礎、塔架,小至風機內部的零組件都要在地採購。
要達成繁多的國產化項目,加上台廠缺乏經驗,CIP採取國際媒合的策略,牽起台廠與國際大廠成立合資公司。
像是台灣鋼鐵廠世紀鋼跟丹麥商鈽錸特(Bladt)合組世紀鈽錸特、本土營造廠樺棋營造跟荷蘭海事工程商 Boskalis成立伯威海事工程、台船跟比利時海事工程商DEME集團旗下子公司GeoSea成立台船環海,藉此將外商的知識經驗轉移到台廠。
本土廠商累積經驗練兵,揮軍全球
開發商透過下單給台廠扶植本土供應鏈,讓台廠有練兵的機會。許乃文驕傲地說,「我8月底才去一趟世紀鋼工廠,裡頭工程如火如荼進行,就連在歐洲施工經驗豐富的高階經理都說『Jaw-dropping』(嚇到下巴脫落),歐洲都沒有這種壯闊規格。」
但離岸風電國產化並非一帆風順,外界都拿著放大鏡檢視國產化落實程度。她指出,「國產化一定能做,但政府在政策上需要更彈性。」舉例來說,安裝塔架的工作船進不來,影響風場進度;原本預計培育400個本土焊工,但疫情影響轉而引進外籍焊工,「就目前來看,國內唯二水下基礎組裝廠中鋼興達海基、世紀鋼第一案,都有部分進口,不可能百分百做到(國產化),需考量現實的情況讓部分進口,才能達到整體的成功。」
就CIP觀察, 台灣在生產水下基礎、風機零組件(葉片、鑄件、塔架)及電力設施(配電盤、變壓器)都相當有潛力,更有機會出口海外 。
放眼台中港約80公頃離岸風電聚落,都是CIP風機的下包商,包括天力離岸風電投資20億元的葉片廠、永冠砸50億元蓋的鑄件廠,以及世紀鋼子公司世紀樺欣風能40億元打造的風機零件廠。
許乃文表示,除了中國以外,台灣擁有亞太地區首座葉片製造廠,天力取得風機系統大廠維斯塔斯(Vestas)授權,可量產9.5MW等級及長達85公尺的碳纖維葉片,不僅技術領先,人力成本也較歐洲來得低。
此外,生產陸上變電站變壓器的華城電機,過去就有輸出美國的經驗,承接離岸風電訂單後,可累積更多實績、揮軍全球。主攻高技術門檻管架式水下基礎建設的中鋼興達海基、世紀鋼則是從零開始,即便第一張訂單挑戰十足,但當克服了學習曲線後,就能掌握量產節奏,奠立國產化里程碑。
海纜、造船項目,台廠難匹敵丹麥、韓國
實際上,離岸風電國產化也有難以執行的項目,特別是海事工程方面。其中「海纜」被業界公認為無法國產化的項目之一。
許乃文解釋,世界有兩大海纜供應商,一家是南韓LS電纜、另一家是丹麥NKT公司。LS電纜一路賣到歐洲,實績被銀行融資、商業都認證;NKT更強到可以標下菲律賓的採購案,「從歐洲運到菲律賓的價格(含製造成本及運費)都可以標贏日本海纜公司,可見它的成本競爭力有多高。」
其次,台灣在船舶製造上也有限制。光一艘大型浮吊船(MIV),投資金額超過百億元,受到政府支持的台船才有能力投資大型浮吊船「Green Jade」,目前國際上絕大部分船廠位在南韓、中國、中東及杜拜。許乃文認為,台灣應務實看待船舶製造國產化,就連施工船掛台灣旗也討論多時,「掛台灣旗很難走出去,這並非愛不愛國的問題,就算是荷蘭船隻,掛的也是巴拿馬旗(又稱方便旗),它是全世界通用,這艘船才可以發揮最大價值。」
許乃文建議,台灣政府應把視野放眼亞太市場,「我對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充滿希望,但這需要一個清晰的國際商貿談判策略,來支援本土廠商走出去,否則出口只是喊口號而已。」
顯然,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鏈各零件商廠商能否如預期建立國際級競爭力,除靠業者自身努力,政府推力助跑也是關鍵,重點投資而非全面灑網才能讓國產化願景更具體實現。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