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還有多遠?絕對比我們想像的更近。
由OpenAI所開發的一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ChatGPT,無疑是近期發展最迅猛的科技應用,根據瑞士銀行於今年2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ChatGPT在推出僅2個月後,月活躍用戶已達到1億,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應用軟體。
今年5月底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引爆科技追星潮,背後的關鍵在於,IBM是奠定現代電腦架構的第一代,輝達要成為開闢新宗派的第二代。「加速運算和深度學習這兩件事綁在一起,驅動了今日的運算,也就是加速運算和生成式AI的爆發。」黃仁勳分析。
今年6月初,蘋果(Apple)發表Vision Pro頭戴裝備,蘋果以「空間運算」的概念,整合iPhone上所有的通訊錄、iMessages,以及iOS應用,讓使用者融入在真實與虛擬的環境中,並以視線、手勢及聲音來操作,再次定義產品的規格和合理的使用方式,因此被許多評論者視為虛擬革命的真正開端。
進擊科技「深」領域,活用自動化減少不良重工
「科技不是未來,而是通往未來的方式。」今年再次擔任第9屆創新商務獎的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指出,創新的目的在創造新的價值,而價值創造的高低、影響的幅度深遠,都與使用科技的深度,以及打造商業模式的廣度有很大的關係。
從科技深度的角度,綜觀今年240件的投件產品或服務,從Web2到Web3領域皆有,其中,AI機器學習、雲端與大數據,更是眾多企業關注的項目,也的確投入不少資源進行開發。TiEA理事長暨91APP董事長何英圻觀察,由於效率化多數為企業營運的核心重點,其善用數位力,運用AI自動化,的確能提升工作及管理效率,降低重工問題,更能實現人員專業價值,幫助企業快速市場推進。
拿下評審團大獎的新創佐翼科技,結合AI偵測與無人載具技術,開發出可貼壁式攀附智能車,可針對數10公尺高的油槽進行檢測清洗,降低人工作業的風險,雖然看似冷門,卻非常具有實用性。
得到產品創新金獎的家樂福「個人化商品缺貨推薦」,以機器學習中的非監督式學習進行模型建置,找出最佳化模式,進行個人化商品缺貨推薦。功能上線後,缺貨訂單中有15%購買了被推薦的商品,平均每月可挽回17%潛在流失營收。於推薦精準度方面,則有28%的推薦商品被顧客加入購物車,購物車轉換率達到48%。
獲得管理創新類金獎的凱基銀行「8大管理創新自動化應用」,公司藉由辦理「黑客松」活動,總計有超過來自12個部門、超過140位員工參與,檢視既有管理流程,找出耗損之處,建立方法論與執行模式,最後,成功在8大管理領域優化了60個流程,同時也將此模式從台灣推展至香港與新加坡營運據點。
誠如全球知名AI科學家李飛飛今年3月來台演講時所言,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應該被視為增強人類能力的工具。「建立AI來『增強』(augement),而非『取代』(replace)個人和人類全體的能力和福祉。」
揪隊友跨出生態圈,優化用戶體驗拚「三贏」
技術之外,台灣企業也感受到,任何數位技術的戰爭,都是一場生態系的戰爭。因此,在今年的評選中,也看到不少企業努力跨出本業,與外部業務積極整合,試圖打造新的營運版圖。例如獲得商業模式創新銀獎的玉山證券「SaaS跨平台證券服務」,該服務與普惠金融財經平台股感合作,將過去分開營運的網路與金融業的各項服務,形成一個生態圈。
另一個獲得商業模式銀獎的統一超商「交貨便店轉宅服務」,攜手foodomo外送平台,首度將商品結構擴增至「代收」項目,更將門市領包裹併買商機延伸至外送服務,開創全新快商務模式。而KKday酷遊天的「KKady商城」利用自身品牌知名度和客流量,擴大成為平台,讓國內外中小型特色業者可以依附使用,為自身、消費者和中小型業者創造了三贏局面。
「除了在既有的服務之上運用技術來創新服務,能夠以符合用戶思維角度,提供用戶更好的體驗,這也是創新商務的核心重點之一。」評審之一的TiEA理事長暨 91APP 董事長何英圻觀察。
體驗創新金獎的永豐銀行「掌靜脈」,以手掌靜脈的生物辨識取代簽章、密碼等傳統身分驗證,不只創新,帶給用戶更是簡易便利的方式,「目前發生在金融領域,未來也期望能延伸結合更多商用,落實到各民生場景,創造新商機。」何英圻評論。
不過,在張嘉淵也看到一些台灣發展上的隱憂,他指出,「我們在數位人機介面的科技比較先進,但是在整體使用者經驗UX的創新上卻相對薄弱。」在台灣產業普遍缺乏平台的思維下,張嘉淵認為,一代一代創新的產品與服務比較無法深耕內化,幸好目前已經看到一些努力,希望台灣產業一起努力,在持續深耕技術的同時,也能建構創新平台,開創大江大海的新局面。
未來並不遠,現在就是未來的起點。
評審觀點:AI商用爆發,打破本業新應用
**王志仁 數位時代總編輯 **
看到許多產業開始積極利用大數據、AI與機器學習,加速數位轉型,特別是金融產業的投入,印象深刻。
**何英圻 TiEA 理事長暨 91APP 董事長 **
今年是AI大爆發的一年,可看到參賽者在商業應用上的躍進,未來期許更多AI服務能讓企業及更多民眾所用。
**邵懿文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數位長 **
許多作品,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持續創新,有練武又上一層之感,也看到一些打破本業的思維而產生的應用,令人讚賞。
**張嘉淵 廣達電腦技術長 **
台灣企業無論是傳產和新創,對新科技在Me First上的創新運用及商品化的速度都非常快,但在Me Only的科技研發仍有努力的空間。
**程世嘉 iEA 理事暨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
企業數位轉型的戰爭突然升級成了AI轉型的戰爭,而產業現在最需要的,是技術力和客服力同樣扎實的合作夥伴,才能真正從AI獲益。
**譚學凱 beBit TECH 商務長 **
在顧客導向的年代當中,很高興看到企業不斷推陳出新,期望在服務、商品及品牌上能給予顧客更多的Wow Moment。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