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AI大賞|你吃的金鯧、海鱺都AI養!海盛科技讓漁民不再只靠天吃飯
08

2024台灣AI大賞|你吃的金鯧、海鱺都AI養!海盛科技讓漁民不再只靠天吃飯

讀到成大電機博士的連唯証發現,就算養殖漁業的收入頗豐,魚塭卻越來越少,缺乏經驗的年輕人,更不願貿然踏入,但台灣做得到整合科技,用AI幫漁民在海上討生活

「其實我選擇這個題目,跟我大學的時候是野鳥社社員有關。」從成功大學電機學士念到博士、在台南待了10年的海盛科技執行長連唯証說,當時他和其他同學一樣,畢業後一路進到了竹科半導體業擔任IC設計師,但心繫自然的他,每年都會回到七股觀賞黑面琵鷺。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發現即便養殖漁業的收入頗豐,但魚塭卻越來越少,養魚戶只剩下老一輩的漁民;而年輕人缺乏經驗,就算有意願接辦也不敢貿然踏入這個領域,也讓他起了創業的念頭,想運用軟硬體的開發專長來解決這個困境。

「我發現過去養殖漁民們的經營方式就是跟大自然賭博,像是蝦和高價魚種,雖然回報很高,但折損率也非常高,遇到劇烈的天氣或是魚群生病,所有的心血會一夕歸零。」連唯証本著工程師的直覺,認為只要能夠將魚群的健康和養殖環境數值化,並好好的管理這些數字,就能夠持續複製成功,減少失敗,能根本上地改變養殖漁業過去「靠天吃飯」的本質。

熱愛自然的理科青年,著手最海味的 AI 應用

「其實我是2017年才開始利用假日的時間,在公司社團中開始認真學習 AI 的。」連唯証具有工程師的底子,從學習理論到嘗試應用時間非常的快。也是因為有待過半導體大廠的經驗,連唯証除了追求技術上的突破,也導入市場分析的觀念。「我那時候開始研究全世界有哪一個國家的養殖市場,也有類似用AI來解決養殖漁業問題的想法,發現挪威的鮭魚養殖漁業也是導入科技養魚,人均年產值約兩千多萬台幣,是台灣半導體業的一倍多,相當震驚。」

他提到,臺灣也有些大型的漁業公司採用了挪威的解決方案,但因為挪威沒有颱風,無論氣候、水溫和養殖的魚種都不太一樣,在亞洲並不是很好用,因此他意識到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可是我跟太太都沒有真的養過魚,一開始漁民的戒心很重,會覺得我們是要來指導他們怎麼做。」他說,創業初期真的花了很多心力與漁民建立信任關係,整整花了一年左右才學會如何餵魚、收成、判斷水質等等。甚至,為了要研究海上箱網的養殖技術,「我們還去考了能夠出海的登船證。」

「可攜式物聯網AI場控餵食分析儀」與海底攝影專用的特殊鏡頭
「可攜式物聯網AI場控餵食分析儀」與海底攝影專用的特殊鏡頭
圖/ 劉威震攝影

養殖漁業收入頗豐但風險極高,AI可以幫漁民更輕鬆降低風險

「一般在科技產業的人,很難想像養殖漁業的風險有多麼大。」連唯証舉例,像是海鱺魚的魚苗一旦感染巴斯德桿菌,發病率逾六成,致死率達五成,死亡率極高,如果不提早處理,整池的魚幾乎會全部死光。而且傳染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多數的漁民都不養魚苗。海盛科技利用病魚會出現白斑或改以側泳行動的特徵,在箱網中投入特製的水下攝影鏡頭,快速地辨識出養殖魚的反常狀態,回報給漁民。

連唯証提到,養殖漁業最困難的就是「看不到」、「量不到」與「控不到」,過去仰賴漁民人工採樣的方式需要非常高的勞力成本;另外人工取樣的樣本數很小,很容易過度樂觀,採樣上來的魚,也不能夠再放回繼續養殖,造成損耗;人工作業也常常受限於天候和環境條件,無法隨時隨地了解魚群現況;而且以上的專業經驗都難以傳承,除非年輕人願意在身邊學習多年,不然很多手法都難以傳下去。

他認為,如果能夠整合AIoT的資訊,就能解決上述困難。海盛科技所研發的「可攜式物聯網AI場控餵食分析儀」能夠藉由分析水下影像、水質檢測器、淹水感測器和微氣象站的資訊進行餵食。透過特製鏡頭傳回的水下影像結合獨立開發的 AI 模型,不但能夠讓影像變得更加清晰,還原魚群和環境真正的顏色,也能夠分析魚隻的狀態。

這套系統,5分鐘內即可自動測量300條魚,不只是紀錄魚隻的身長及體重,甚至能夠檢查魚群是否生病,並回傳到雲端,漁民人工作業,讓漁民隨時能夠在家裡,就從手機和電腦端,持續關注魚群的狀態。

海盛科技導入管理系統,利用AI分析水下影像對魚群進行管理。
海盛科技導入管理系統,利用AI分析水下影像對魚群進行管理。
圖/ 海盛科技提供

導入高科技管理系統 環保永續的箱網養殖

「目前我們先鎖定大量養殖高價魚種的養殖戶,因為量大才有自動化的價值,養殖高價值的經濟魚種能夠讓整個系統更有效益。」連唯証說,舉例來說,臺灣的小丑魚養殖其實非常有名,全世界有將近三成的小丑魚是在臺灣養殖的,海盛成功地研發了一套新的系統,能夠監測小丑魚的繁殖,導入 AI 後,甚至能夠提前預測時間,是全球第一套透過AI可以成功預測繁殖時間的系統,誤差在12個小時之內,能有效提升產量達三成之多。

另外,由於海上箱網養殖具有水質條件良好、魚群較為健康、成長相對快速,以及無須仰賴陸地上的水資源等優點,也是近期海盛科技的重點應用場域。過去人工箱網養殖的養殖戶,需要每兩天就出海檢查魚群,並調整餵食器;每兩周才檢查魚隻的大小和體重,來評估魚隻的健康程度。但有了這套系統,就能做到即時、自動化的檢測並監測水質和天氣,大幅降低損失,增加漁穫產量。

根據連唯証的觀察,使用這套系統後的漁民,能夠藉由影像了解不同飼料的換肉率,即時修改策略;也能在不影響成長率的前提,計算出最佳的養殖密度。另外,因為自動化,能夠減少百75%例行的工作,整體產量增加3成左右,「這大概是增加了42萬美金之多,而且漁民還能把每一個年度的經驗,繼續傳承下去。」連唯証說。

海盛科技執行長連唯証
海盛科技執行長連唯証
圖/ 劉威震攝影

靠 AI 加持水產養殖,台灣能走向國際

由於臺灣先天自然環境的限制,臺灣的水產生產量並不多(佔全球0.46%),但目前海盛科技專為亞洲養殖漁業調校的系統,等待挑戰的潛在市場約有150億美金的產值,適合應用在將近150萬公頃的養殖面積,並能夠改善兩千萬漁民的工作環境。有效降低從業門檻,意味著年輕人不再需要從頭學起,也讓年輕人有更高的意願回鄉,接手家鄉的事業。

「自動化讓養殖漁戶原本一個人管三池,現在變成可以管到六池,將低人力負荷。」連唯証說明,「再者所有的養殖數據數位化之後,也等於有了完整的養殖資訊,變成放在雲端的產銷履歷,目前也已經協助兩家客戶導入 Costco 和 Walmart 等大廠,打開更寬廣的市場。」

接下來,海盛科技也繼續將可辨識物種擴展至蝦蟹、整合產學界魚病資料庫,完善早期魚病自動化辨識、篩檢與通報的機制;並協助雲端的產銷履歷上到區塊鏈,提升可信度;將在臺灣與養殖業者合作後的經驗和科技方法,推廣至亞洲及東南亞各國市場,讓更多漁民可以用更輕鬆的方式,獲得更高的收益。

關鍵字: #AI #ai人工智慧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