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摩斯漢堡的上櫃公司安心食品,日前公布2024年上半年合併營收30.09億、年增2.64%,創同期新高。但同時,營業利益0.14億、年減37.2%,創同期次低。
更能透露警訊的是,稅後純益6,755.8萬,年減23.9%。 其中,第二季營業虧損253萬,雖然在業外挹注下,稅後純益拉至3,480.5萬,但仍出現年減36.9%的慘況。
大家都在關注,摩斯漢堡開始走向虧損了嗎?而這時,摩斯漢堡給了一個說明與鋪墊。
摩斯本業告急,問題真的在價格太低嗎?
摩斯漢堡表示,Q2本業虧損,主要是受到電費、工資等成本上漲所致。但全台各產業,也是持續性地面臨電費與工資逐步攀升的狀況,因此以這兩點作為虧損主因,確實令人困惑。
不過,後續倒是帶出了重點,也就是摩斯漢堡準備以漲價來因應盈利危機。
其實,漲價不是大問題,每年企業都應適度調整損益結構,cost down或漲價都是合理的經營邏輯。但,摩斯漢堡的價格一向不輸其他速食業者,因此漲價難免在輿論風向上趨於劣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摩斯漢堡最近持續進攻得來速市場。
日式速食定位:高價、精緻、份量較小
來自日本文化的速食店摩斯漢堡,與來自美國文化的速食店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等,在體驗上有明顯不同。
先不提「被漢堡耽誤的檸檬紅茶專賣店」這迷因般的定位,日式文化對產品的專研,摩斯漢堡就是有辦法將紅茶做到出色,並且還可以選擇加上檸檬片。
再者,摩斯一向被民眾定錨在「高價、精緻、份量較小」的速食店。從一包包的封裝萵苣,就可看出其對品質與食安的執著,但相對其他連鎖速食店如麥當勞、肯德基而言,摩斯也有給人「出餐相對慢」的印象。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化,摩斯在台灣市場仍然站穩老二位置,培養出一眾喜愛日式速食的消費者。
摩斯搶攻得來速,為何不是好主意?
摩斯漢堡車道店目前一共有五家門市,分別是台東新生店、高雄右昌店、桃園正光店、嘉義新民店,以及台南北安店,選址目前都以租金相對合理的區域為主。而這樣主打「免下車免接觸」的服務,也在疫後逐漸顯著。當然,更重要的是,看見了麥當勞開闢的「得來速」戰場。
「得來速」Drive-Thru,本來是泛指速食店免下車快速取餐的商業模式,但2006年時,台灣麥當勞直接註冊了「得來速」三個字,成為專利。因此,其他如肯德基只能用「點餐車道」,而星巴克則用「車道型門市」來指涉得來速。但本文以下,還是持續用「得來速」來描述附設取餐車道的速食店商業模式。
要先說明的是,麥當勞得來速的成功,未必適合摩斯漢堡。
麥當勞一向以房地產著名,比起「被漢堡耽誤的薯條專門店」,可能「被速食耽誤的地產專家」更適合麥當勞,也因此,麥當勞發展得來速就相當合理。
租更大的土地提升人流,實現「車子開進來、餐點帶出去」,加上麥當勞出餐夠快又價格實惠,種種因素都為得來速的商業模式加分。
反觀摩斯漢堡,開設得來速店型就意味著更高的建置成與攤提成本,如果賺得回來當然事小。但回頭來看摩斯漢堡過往的定位,出餐相對耗時、相對較高的售價,對得來速的商業模式都較為不利。
話說回來,份量相對小,倒是頗適合在車上快速解決餐點的,但再想想那精緻的米漢堡,相對不適合在車上食用,畢竟米飯更可能掉落,也可能有更多醬汁流淌。(補充說明:一邊開車一邊吃速食是危險駕駛,購買得來速請停好車或帶下車食用)
整體來說,摩斯漢堡走得來速的模式,獲利條件不如麥當勞。截至目前,摩斯只有5家附設得來速的門市,是否持續擴張?仍待摩斯漢堡就實際經營數據評判,只是目前判斷起來,不容易取得好成績就是。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