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氣歪!加州電動車補助特設「市占率條款」,讓特斯拉股價一夕蒸發1.46兆
馬斯克氣歪!加州電動車補助特設「市占率條款」,讓特斯拉股價一夕蒸發1.46兆

面對川普即將回鍋白宮,加州州長蓋文.紐森(Gavin Newsom) 11月25日提出了一項新的電動車補助方案,但可能將特斯拉(Tesla)排除在外

消息一出,特斯拉股價慘跌3.96%,市值一夜蒸發448億美元(約新台幣1.46兆元),也再度挑起加州政府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以及川普政府的對立。

《彭博》報導指出,紐森表示, 如果川普政府明年取消電動車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減免,加州將會重啟2023年終止的零排放購車補助方案,作為7500美元的替代方案。

聯邦電動車稅收減免,為拜登在2022年《抗通膨法案》推出的補助措施,提供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享有 7,500 美元的稅收減免,藉此促進電動車普及。而近期《路透》透露,川普和他的幕僚團隊正在考慮取消這項減免。

「如果川普取消聯邦稅收減免,我們將進行干預,加倍我們對加州清潔空氣和綠色就業的承諾。」紐森說。

不過,紐森的提案擬納入「市占率上限」的限制條件,有可能排除特斯拉旗下受歡迎的電動車車型。 例如特斯拉在加州市占率接近55%,明顯高於第二名的現代汽車(5.6%)和第三名的BMW(5%),可能成補助排除對象,因此該條款宛如「特斯拉條款」

紐森辦公室也表示,新的補助方案主要用意在於「促進更多車廠參與市場」,補助金來源為加州溫室氣體減量基金(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Fund, GGRF),由溫室氣體排放者支付的費用資助,具體細節仍需與加州立法機關協商。

加州電車補助恐排除Tesla,馬斯克怒荒謬

對此,馬斯克在社群媒體X上發文批評紐森提案,他怒道:「特斯拉是唯一在加州生產電動車的工廠,這太荒謬了!」

在美國大選期間提供競選獻金,目前儼然成為川普近臣的馬斯克,曾在今年7月的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上,表明不介意取消聯邦補貼,且對於特斯拉來說是一樁好事,也呼應他接受協助新政府削減財務開支角色。

那麼,看似符合川普新政的作法,為何卻讓馬斯克勃然大怒?可能與過去恩怨有關。

事實上,馬斯克與加州政府之間長年鬧不合,可以回溯到2020年Covid-19期間,加州政府以防疫安全為由封城,迫使特斯拉在費利蒙特的工廠停工,馬斯克怒批此舉為「法西斯主義」。

再加上,隔年馬斯克又因不滿加州的政治環境,遂將特斯拉總部搬遷至德州,馬斯克旗下的其他公司如SpaceX和社群媒體平台X也接連搬出加州。

儘管如此,紐森在馬斯克宣布搬遷後,曾表示特斯拉的成功與加州的支持密不可分。

此外,特斯拉在加州的銷售大幅領先其他車廠品牌,但市占率已經從去年的63%下降至54.5%;特斯拉在2024年前三季的銷售量較去年下降了12.6%,而加州電動車整體銷量則成長了1%,也顯示特斯拉的銷售在加州已碰到市占天花板

地方對槓中央?加州或成「反川」大本營

川普長期以來大力批評拜登補貼電動車的政策,在他的第一任期內也曾多次攻擊加州的汽車排放法規,並計劃針對新車和輕型卡車的燃油問題出手,藉此推翻拜登過去的政策。

隨著川普的當選,加州作為「反川」的民主黨大本營,紐森也在11月初總統大選結束後高呼「加州已做好戰鬥準備」,將採取一切為可能的政策衝突做準備,免受川普政府帶來的威脅。

《彭博》指出,紐森的提案若能實施,將成為加州對抗川普政策的一部分,也順勢提升紐森在左派陣營的聲望。

延伸閱讀:【圖解】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圖解AI及半導體關鍵政策
【觀點】川普上任後,台積電日子更難過?一張圖看懂誰才是台積美國廠真正推手

資料來源:彭博路透Business Insider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