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董事長吳清源日前因不滿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太倉促,也認為車輛公會角色未能彰顯,因此在12月起退出公會。對此,台灣車輛公會在12月11日發出聲明,表示在新政策公布前,就積極安排各車廠會員拜會經濟部,也在新政策發布後積極與經濟部產發署溝通,替業者們爭取緩衝期。對於三陽退出公會一事,公會表示遺憾,也希望不要因此傷害多年來會員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感情。
以下為全文聲明:「 公會是車輛產業的大家庭,也是車輛產業與政府之間的重要窗口。基於會員共同利益,公會秉持促進汽車產業發展,持續作為產業及政府橋梁,在「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要求」新政策上,持續與政府進行溝通。
在國產車組裝新政策公布前,就積極安排各車廠會員拜會經濟部,也在新政策發布後,立即積極與經濟部產發署溝通,特別指出考量到零件在地化生產需要一定開發和驗證時間,替業者們爭取緩衝期,降低新政策衝擊,但車輛公會努力後,仍無法扭轉政策,對此遺憾。
** 對於三陽退出公會一事,公會表示遺憾,也希望不要因此傷害多年來會員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感情。對於所有影響會員權益事宜,一向秉持與會員充分討論、與會員一起與主管機關積極溝通,爭取合理要求,期盼能直接溝通化解會員之間矛盾與誤解,期盼會員們齊心創造更好的產業發展。** 」
不滿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太倉促,三陽退出車輛公會,成為產業第一例!
媒體報導,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近日公開抨擊政府的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並宣布自12月起退出車輛公會。這一決定源自於政府在7月底宣佈的國產化政策,要求車廠必須逐年提高國產化比率,但政策卻在8月初迅速上路,讓三陽措手不及。
三陽工業是現代汽車(Hyundai)在台灣的總代理,對於現代汽車CUSTIN車款,因其零組件主要在中國生產,導致約有六、七百台車的零件被滯留在海關。吳清源指出,這一政策的突然實施,讓三陽無法及時調整生產線,造成重大損失。他強調,即使是美國對中國進口的相關管制,也有一定的宣示期,讓業者可以準備,然而台灣的政策卻沒有給予業者緩衝時間,這讓整個產業界都無法因應。
吳清源表示,三陽已經投入近4億元進行產線調整與零組件國產化,但這樣的投資在短時間內無法彌補因政策突襲而帶來的損失。他也對車輛公會的角色表示不滿,認為公會未能在政策出爐前通知會員,因此三陽決定退出公會,以示抗議。
經濟部怎麼說?
對於三陽的指控,經濟部產發署說明,在新制上路前多次於車輛公會產業政策小組及理監事會(三陽為常務理事)說明中國零件來台組裝成車已影響國內產業,應加速零件國產化。
三陽代理韓國CUSTIN車款90%以上零件自中國進口,屬新制管制範圍。三陽吳董事長於8月1日新制公布後多次與署內溝通,清楚其CUSTIN車款屬於新制管制之中國車款,並主動於8月提送在地化比率承諾資料。
中國產品低價傾銷全球引起各國政府重視,包括巴西進行傾銷調查,歐盟提高進口關稅來限制進入市場等,以確保市場公平競爭、產業發展及民眾的就業權。
國產車自製率新制是什麼?
國產車自製率新制是經濟部為了防堵中國汽車零組件傾銷而推出的政策。根據這一政策,凡是引進「中資血統」車款的國內車商,包括中資與國際品牌合資、中資併購國際品牌、國際品牌在中國生產等,都必須納入管制範圍,目標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車廠需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的承諾,並逐年提高國產化比重。
經濟部表示,中國的低價產品已引起全球各國政府的重視,許多國家也採取了相應措施,例如巴西進行傾銷調查,歐盟提高進口關稅等。國產化政策的目的在於促進本土汽車產業的發展,要求車廠逐年提高國產化比率,以減少對中國零件的依賴。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