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你太不夠意思了!」一則聯電小故事,透露台積電難以取代的優勢
「老曹,你太不夠意思了!」一則聯電小故事,透露台積電難以取代的優勢

對晶圓代工、電子製造服務等為客戶代工生產產品的「製造服務產業」而言,維持自身的中立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不與客戶競爭」是做生意的不二法則,早期宏碁、華碩這兩家個人電腦大廠,不僅有自有品牌的電腦產品,並且承接歐美品牌廠(如HP、IBM等PC大廠)的訂單。

當宏碁、華碩自有品牌市場愈來愈大時,客戶時有抱怨,認為宏碁、華碩與客戶競爭,對客戶不利。在客戶的抱怨下,宏碁、華碩採取行動,將品牌與製造分拆。

品牌公司不從事生產製造,所有的產品皆委外生產;代工公司只從事代工服務,沒有自有的產品。

在這樣的前提下,緯創便從宏碁分割出來從事代工,和碩也從華碩分割出來接代工業務。

比起終端產品,晶圓代工產業的中立性、獨立性要更敏感、更重要。

IC設計公司將自家設計的產品交給IDM(整合元件製造廠)代工時,它們會擔心:設計技術是否外洩、IDM代工廠在供不應求的時候,會不會將產能優先分配給自家,而IC設計公司的產能分配順序被排在後面?

下面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活生生地點出IDM晶圓代工廠與客戶的矛盾關係。

積極搶商機,卻可能忽略最重要的事

1990年代初期,CD ROM光碟機開始進入PC市場,需求快速增加,台灣廠商看上這塊市場,紛紛開發CD ROM光碟機,許多大廠競相投入此市場。

例如明基、廣明光電(由廣達投資,於1999年成立)、光寶集團的源興科技,也於1996年跨入CD ROM光碟機市場(1999年光碟機事業從源興科技分割出,成立「建興電子」)、英群(BTC)等,皆大舉投入CD ROM光碟機的研發製造。

光碟機
圖/ shutterstock

在台灣如火如荼地發展CD ROM光碟機產業的同一時間,台灣的IC設計業也看到CD ROM光碟機的發展潛力,紛紛投入相關IC的開發設計。

當時CD ROM光碟機IC的霸主是美國的橡華電腦公司(Oak Technology),市占率曾高達90%以上。

橡華的創辦人臧大化先生,早年在台灣成長,曾就讀於師大附中,後隨父親移居日本,在日本完成高中學業,然後進入日本千業大學就學,之後移居美國,在美國完成大學及碩士學位。

聯電是橡華CD ROM Decoder IC的晶圓代工廠,在同一時間,聯電的IC設計部門也積極開發CD ROM Decoder,明顯與橡華直接競爭。

除了市場商機外,橡華懷疑聯電將它的IC設計透露給聯電的IC設計部門,使聯電的IC設計部門得以「抄近路」設計出CD ROM Decoder。

老曹,你太不夠意思了!

時間回到1990年代初期,一位台灣半導體業界的老鳥,某天走入矽谷一家飯店,他眼睛一亮發現幾位大人物坐在飯店一樓的餐廳。

這幾位大人物正是聯電高層,包括創辦人曹興誠、前總經理宣明智及前副董事長劉英達,另外一位,則是橡華總裁臧大化。

他進入的時間很恰巧,正好聽到這四位大人物精彩的對話:

臧大化很不高興地對曹興誠董事長說:「老曹,你太不夠意思了,居然抄我的CD ROM Decoder!」

曹董急忙回答:「我沒管到這些細節,這應該問管業務的宣明智。」

宣明智馬上辯解:「我只管業務,產品細節應該問管生產的劉英達。」

矛頭指向管廠務的劉英達,球到劉身上,他只好接下回答:「我只管製造,產品的開發要問蔡明介(編按:時任聯電電子第二事業群總經理)。」

好加在當天蔡明介不在現場,否則場面一定很難看。

所以,英特爾、三星其實很難打贏台積電

這個真實故事凸顯IDM從事晶圓代工會遇到的狀況。

對IC設計公司而言,代工廠的首選是純晶圓代工廠(如台積電),選擇IDM做代工是不得已的選擇。

因此三星電子、英特爾力拼晶圓代工,儘管它們皆強調晶圓代工是獨立的事業單位,客戶仍會有顧忌。

例如英特爾前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曾對超微(AMD)喊話,歡迎超微到英特爾下晶圓代工訂單。即使英特爾代工價格低廉,且生產技術精進,超微蘇姿丰一定不會到英特爾投單,原因是即使沒有技術外洩的考量,「在英特爾投單壯大英特爾」,在在都會造成對超微的威脅。

台積電能在晶圓代工廠一枝獨秀,除了技術領先群倫外,「不與客戶競爭」、「沒有自己的產品」,是緊緊抓住客戶的基石。

延伸閱讀:台積電供應鏈27家優良廠商出爐,7家台廠入列!CoWoS廠辛耘首次上榜,完整名單一次看
黃仁勳小心了!超微谷底翻身後再拚高峰,蘇姿丰下一步:突破輝達CUDA藩籬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