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給我閉嘴,張忠謀打來了!」一個小故事揭,輝達當初如何高攀「名門淑女」台積電?
「都給我閉嘴,張忠謀打來了!」一個小故事揭,輝達當初如何高攀「名門淑女」台積電?

輝達的Riva 顯卡供不應求,歐洲供應商的產能已無法應付,黃仁勳於是開始尋找其他供應商。眾所周知,全世界最好的獨立晶片製造商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縮寫為TSMC),簡稱台積電。台積電座落於臺南的大規模廠房,製造出全球一大部分的晶片。台積電不設計自己的晶片,只為輝達這樣的公司代工製造晶片。

這種獨立的「製造廠」興起,引發運算創新的浪潮,讓業界得以嘗試突破性的設計。台積電以極高的精準度和絕佳效率完成訂單,這是嚴苛企業文化的產物。員工用「軍事化」來形容等級分明的企業結構,遵循「九九六工作制」,也就是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每週工作六天。

黃仁勳積極聯繫台積電,但一直沒能搭上線。他留下一連串語音訊息,都沒收到回應,於是親筆寫信給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寄出後,他想這封信也許會石沉大海。但過不久,黃仁勳接到一通電話。那時是週五傍晚,很多員工開始打電動。「辦公室很吵,我接起電話時,員工還在吵吵鬧鬧,」黃仁勳說:「於是我說:『各位,拜託安靜點,張忠謀打電話來了。』」(根據馬拉考斯基的說法:「實際上他說的是『他媽的都給我閉嘴,我在跟張忠謀通電話』。」)

張忠謀畢生都在半導體領域打拼。1931 年他在中國浙江出生,十八歲赴美留學。在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任職期間,他一直是相當成功的高階主管,然而在1970 年代,他遲遲未能晉升到最高職位;有人認為這是出於反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他才遭到冷落。後來,張忠謀搬到臺灣執掌台積電。台積電在他的領導下,成為亞洲最大的科技公司。

張忠謀和黃仁勳第一次通話就很投緣。「當時他們公司的規模很小,差點破產,」張忠謀說:「我是老一輩的人,掌管一間規模龐大的公司。但我發現這個年輕人真誠、坦率、有話直說,我們聊得很開心。」兩人很快就簽訂合約,成為合作夥伴。

張忠謀和黃仁勳有很多共通點。兩人都是華裔移民,在當時幾乎全由白人管理的美國科技業工作。和美國人口比例相比,矽谷科技公司的亞裔員工比例偏高,但亞裔高階主管的比例則明顯偏低。〔2010 年,亞裔美國人僅占所有管理職位的0.3%,卻占美國技術勞動力的5%以上。管理顧問玄珍(Jane Hyun)以「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來形容這樣的現象。〕我問黃仁勳對「竹子天花板」有什麼看法,他似乎不在意這個問題,我感覺他對身分政治沒什麼興趣。「當時我是唯一的華裔執行長,」他說:「以前我沒想過這樣的問題,現在也不會去想。」張忠謀則完全拒絕討論這個問題。

台積電是輝達長期成功的關鍵因素,但這段關係的起步階段並不順利。1998 年初,台積電製造流程末端的化學製程出錯,導致很多晶片短路,結果半數以上的晶片因此報廢。這個錯誤幾乎毀了輝達,因為他們已經把大部分營運資金投入生產這批晶片。為了自救,輝達只能把股權賣給製造電路板的合作夥伴。「那次,我們也差點破產,」迪爾克斯說:「是真的破產,不是說說而已。」

輝達和台積電的關係終究禁得起時間考驗,創造雙贏局面,特別是輝達的晶片設計愈來愈複雜。和台積電合作,對黃仁勳個人來說別具意義,他因此有機會返回自小闊別已久的臺灣。1990 年代末,黃仁勳第一次參觀台積電廠房;那簡直是地球上最潔淨的地方。他穿上鞋套、手套與頭套,進入空氣浴塵室,站在腳踏黏墊上,舉起雙臂,讓頭頂的風扇吹過全身。防塵衣在風中飄動,身上的棉絨、毛髮、灰塵、皮屑、塵土、汙垢等都被徹底清除乾淨,之後通過氣鎖室,才能踏入機房。

在此,溫和的氣流持續不斷從天花板吹向有開孔的格狀地板,神聖的曝光機以緩慢、肉眼看不到的製造循環,在鏡面矽晶圓蝕刻相同的圖案。如此精密的製程無人敢觸碰,就算是一個腳步也可能造成干擾。過了數週,一層又一層的電路結構堆疊完成後,晶圓就被鑽石線鋸切割成一個個獨立的晶片,送到下游廠商進行封裝。景氣好的時候,台積電一年可生產數千萬顆晶片。

走出廠房,黃仁勳回到臺灣著名的夜市,大啖童年時期最愛吃的小吃。他臺語很溜,跟本地人沒什麼兩樣,但他對臺灣的記憶已然模糊,不過有件事卻教他畢生難忘。大約四歲的時候,他去逛夜市,有個小販正在洗刀子,他站得太靠近,臉頰被刀子割傷,鮮血直流。如今黃仁勳帶著兒時意外留下的疤痕重返此地。

不管他多富有或多出名,回臺灣一定會逛夜市。他經常會去享用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這道國民美食最道地的吃法,是在人來人往的路邊攤,坐在塑膠椅上大塊朵頤。黃仁勳用免洗筷夾起燉得軟爛的牛腩配上酸菜,一邊盤算輝達這個美國浪子如何高攀臺灣的名門淑女台積電。

黃仁勳平裝-左翻-14.8X21-2.5cm.jpg
圖/ 天下文化

延伸閱讀:如今「喊水會結凍」的輝達,也曾25萬塊晶片被退!犯下哪些致命錯誤?
輝達員工陷金手銬不敢離職,黃仁勳一句話看待「半退休」員工問題!

本文授權節錄自:《黃仁勳傳: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 Stephen Witt著,天下文化出版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