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三越台中店一場無預警的氣爆意外奪走了4條生命,其中1位剛畢業年僅24歲女性新進樓管和男友就在西洋情人節前一天從此分離,此時正是各大百貨高調宣傳情人節送禮傳情, 令人感嘆「百貨公司」本是快快樂樂的購物場域,卻是部分人永遠的痛。
氣爆事件是單一個案,且責任歸屬仍須釐清跟調查。但近年從遠百信義店及微風信義店爆發的食安危機,顯見過去百貨在層層把關上沒有完善,而這些重責大任就靠常聽到的「樓管」一職做監督之責。
樓管是做什麼的?百貨管理大權都是它的!
樓管的工作職責是什麼呢?
字面上「樓面管理」大小事都是樓管工作範圍,可大致區分三大類:
1. 賣場內部管理: 例如10:30晨會布達,在營業時間內監督專櫃同仁有無違規。
2.百貨招商: 每年母親節及週年慶皆為百貨重大檔期,業績高達3成貢獻,為了能在開檔前新櫃順利開幕,半年前、甚至一年前的招商談判就顯得格外重要。
3. 跨部門支援: 每個月消費者收到百貨DM裡的商品,就是樓管支援行銷的選品成果,而部分來店禮、滿額禮也需要樓管與品牌談資源交換。尤其隨著檔期開檔或品牌開幕接近,壓力也隨之而來。
不過,對比過去樓管的管理身分,現在樓管偏向專櫃同仁「輔導者」身分。以過去凡舉專櫃同仁在櫃上吃、喝、蹲、坐、使用客用廁所、客梯等情事立即開罰,現在則以勸導提醒為先,如再犯才會有開罰動作。
總體來說,彈性空間確實較以往大,但不代表管理鬆散,只是人性化管理。
樓管工時長、壓力大,「改裝」也是壓力一大來源
時至今日,樓管仍是「早到晚走」,不只工時長,也必須按照輪班制,周六日也要執勤。除了主管日常交付任務外,「改裝」也是每個樓管重大任務及壓力來源,背後原因有幾個:
首先,百貨近年改裝頻繁壓力倍增。 近年百貨成長率僅個位數,疫情期間都靠國際精品才能安全達標,現今各家百貨品牌重複同質性高,消費者忠誠度低。因此每年過年後、母親節後、週年慶前是百貨最頻繁改裝期,唯有打出「全台獨家」、「區域或商圈獨家」,差異化勝出才能刺激來客數,進而提高成交率。
其次,餐飲比例提升,也加深樓管工作負擔。 近幾年,各家百貨每年改裝不只要求餐飲比例高,還要潮,原因無他,只因每人每天都要「吃」,因此餐飲就是百貨集客最有效方法。
無論社區百貨或市區百貨,一層一餐飲已是基本標配,從火鍋、吃到飽、港點、生吐司、酸菜魚、漢堡排、無菜單料理⋯⋯都是餐飲改裝招商的頭號首選。而餐飲樓管管轄範圍不只是餐廳,美食街、伴手禮、輕食快閃櫃、超市、保健食品通通都要管。別忘了,每年春節、端午、中秋禮盒銷售數字也是壓力之一。
樓管的心酸與薪酸
基層樓管薪水僅3萬多起,但説要求十項全能一點也不為過。
從前置招商開始,樓管即搖身一變成為「談判者」,到簽約後又成了「仲介」,周旋廠商與百貨間;等廠商進場施工,又變成了「監工」。好不容易真正營運開幕了,才回到「管理者」的角色。
這並不代表任務就此告一段落,樓管有時還得身兼「POS機教育者」、「高階客服」,如遇顧客受傷、退換貨要求、用餐不適等等,都需親自出面協調。
也因此,樓管每年流動率始終居高不下,樓管有多缺呢 ? 1家中大型百貨各業種至少需要20位樓管,以全台近100家百貨、購物中心、Outlet、商場來看,至少有2000名樓管投入職場,未來4年還有31家新百貨陸續開幕,其缺工比例,不亞於餐飲業的現況。
沒有樓管認真付出,何來美輪美奐的購物場域?僅以此文感謝所有百貨、購物中心、商場過去到現在從業人員辛苦付出,百貨人永遠最早到最晚走,向所有顧客說聲「謝謝您,請再度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