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是一種對未來想像的策展。遍布全球的AI 100、立足台灣的AI 50當中,可以拼湊出關鍵趨勢。從這一次封面故事的報導和專訪中,我們試圖勾勒出AI產業的當下與未來。
在陽光明媚的午後,高雄駁二特區出現一輛酷似玩具遙控車的無人小巴,沿著專屬車道緩緩前行——它沒有駕駛座、一般後照鏡,也沒有方向盤,只憑藉車身上4顆精密光達、前後攝影機與GPS系統,自由穿梭在一幢幢倉庫間。
這輛車是出自台灣自駕車新創公司「台灣智慧駕駛」(簡稱台智駕),正與HTC與攜手推出的高雄遊港自駕車導覽計畫,讓自駕小巴士成為觀光客的代步工具。
近年來,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重點。不過,不同於國際自駕車大廠特斯拉(Tesla)、Waymo在百家爭鳴的FSD(全自動輔助駕駛)市場競爭, 台智駕瞄準工業園區、遊樂園或觀光景區等封閉式環境的自駕車,反倒成為脫穎而出的關鍵 。
自駕車產業進入門檻高,背後涉及影像、能源、機械控制、AI決策運算等許多複雜技術。而台智駕自2018年成立以來,以提供自駕車技術方案為核心,是 國內少數100%系統自主研發的團隊 。
成立短短幾年,台智駕先後在桃園農博、台中麗寶樂園、台北信義路公車道路提供無人駕駛服務。截至目前為止,累積載運73,200人次旅客、運行超過33,500公里。
談及台智駕的創立起源,催生台灣國產無人小巴士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台智駕執行長沈大維笑著表示:「一開始是希望可以改善社會整體的交通環境。」
沈大維表示,台智駕的創辦團隊成員過去10年來都一直從事交通改善工作,專注在提升交通效率。而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交通系統的根本問題在於「人」的行為難以預測與管理,約80%的交通事故都是人為因素。
加上近年隨著高齡化與人口減少的問題持續加劇,台灣司機嚴重不足,台智駕共同創辦人陳維隆也分享,正因為看到大環境的缺工需求更堅定選擇發展自動駕駛技術。
攻占特定場域運輸,要兼顧標準化+靈活客製
台智駕野心很大,不只把目光放在一般車輛,甚至掃街車、隧道檢修車也導入自駕技術,他們在這其中看見什麼機會?
「自駕車、無人小巴的出現,並不是要取代整段交通旅程,而是在限定場域提供運輸服務。」陳維隆強調,這樣做的好處是, 特殊應用的車種工作環境單純、範圍局限、行駛速度緩慢,不需要顧慮到行人、道路狀況等多種複雜因素,裝上台智駕的自駕軟體後,機器就可以自動運作 。
舉例來說,無人掃街車可以提升夜間清潔效率、農業自動駕駛機則能解決農村人力短缺問題。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台智駕仍有許多挑戰要克服,從技術適配到營運模式,每一步都充滿考驗。「在不同應用場景對自駕技術的需求差異甚大。」陳維隆舉例說明,像是工業區內的無人搬運車必須具備高精準度的路線規畫與貨物識別能力,而觀光景區則是更注重乘客舒適性與安全性。
如何在標準化與靈活應變之間取得平衡,成為軟體技術發展的關鍵。沈大維表示, 首先針對客戶不同的車型、環境場域客製化,再將系統設計成可以模組化的程式,讓自駕系統能快速適應不同場域的需求,降低每一次客製化成本,才能提高市場拓展速度 。
熬2年結盟沖繩Xtran,緩衝觀光區司機荒
除了深耕台灣,台智駕也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特別是在日本。
今年初與沖繩交通服務平台Xtran合作,在沖繩宮古島測試自動駕駛觀光接駁車,為解決當地因高齡化導致的司機短缺問題,因為宮古島每年接待100萬名觀光客,但計程車卻只有200輛,交通壓力巨大。
然而,打入日本市場並不容易。台灣智慧駕駛與Xtran從談判到技術驗證,歷時2年才完成合作。陳維隆坦言,「日本企業的決策流程非常謹慎,不過一旦確立合作關係,就會是長期穩定的夥伴。」目前,台灣智慧駕駛已有70%營收來自日本市場,並積極拓展至其他國家如北美、歐洲等地。
面對未來,陳維隆和沈大維共同強調,自駕車不只是技術發展的里程碑,而是解決全球交通問題的關鍵。從宮古島的測試專案,到市場據點的逐步擴增,台智駕以台灣為出發點,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國際化道路。
台灣智慧駕駛
共同創辦人:陳維隆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沈大維
成立:2018年
關鍵成績:提供無人駕駛服務,日本市場營收占7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