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美關係陷入緊張,中國茶飲連鎖店霸王茶姬近日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卻似乎不受影響,首日市值來到62億美元,創辦人張俊傑身價攀升至21億美元(近新台幣680億元),躋身億萬富翁的行列。
根據招股書的資料, 霸王茶姬在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擁有超過6,400家門市 ,2024年商品交易總額(GMV)達到29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300億元),年增170%以上,同時營收也成長167%達到124億人民幣,並繳出逾25億人民幣獲利。
在亮麗的成績單下,霸王茶姬近日赴美上市可說相當成功,首日股價便上漲約16%至32.44美元,盤中漲幅更一度逼近50%的水準。
而這家中國茶飲新創的成功,也令外界目光聚集在年僅32歲的創辦人張俊傑身上。
17歲進入茶飲業,走茶拿鐵路線闖出一條路
儘管是年輕有為的創業故事,張俊傑不同於那些受過精英教育、絕頂聰明且有著高學歷的新創創辦人,坊間相傳他10歲時父母便相繼離世,一直沒有機會好好上學,甚至成年前不識字,儘管這部份本人一直未公開證實。
但他確實17歲時就進入職場,開始在台式奶茶品牌大維奶茶工作,至少沒有就讀大學,並且短短幾年間就從店員做到店長、區域負責人,嘗試過多項職位,並經營過加盟商。他在這段時間培養了對茶飲產業的認識,也萌生創業的念頭。後續他短暫離開茶飲產業,在機器人公司擔任合作部副部長,負責亞太區業務。
2017年,恰好他正猶豫是否要重回茶飲產業時,看到喜茶進駐上海來福士廣場引爆轟動,上百人排隊就為喝一杯手搖茶飲,讓他意識到茶飲產業正在趨於集中化邁向「強者恆強」的狀態,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當時我不想錯過機會,最終在2017年創立了霸王茶姬。」
張俊傑瞄準當時較少見的茶拿鐵「原葉茶 + 鮮奶」路線,而非當時較熱門的各式水果茶或加料奶茶,並將價格定於存在品牌空缺的15至20人民幣檔位。他認為茶飲的發展可能與咖啡高度相似,且這種作法比水果茶更容易標準化,利於擴張及邁向全球。差異化的定位使張俊傑成功在人滿為患的中國茶飲產業中開闢出一條道路,
霸王茶姬創立之初,張俊傑就許下了「服務100個國家的消費者」的目標,不只要在中國國內擁有一席之地,更要放眼世界進軍全球市場。這或許也是為何霸王茶姬成立兩年時,張俊傑便決定出海,而易於標準化的產品類型,成為他們在新加坡立足的關鍵。
三款茶飲賣出60% GMV,不從茶飲品項多寡拼高下
不同於持續推陳出新端出新茶飲的競爭對手,張俊傑曾強調,比起把精力放在開發新品項上,他們更注重優化、迭代既有品項,認為產品與品牌息息相關,不斷推出新產品也會使得品牌價值流失。
這反映在霸王茶姬相對較少的新產品種類上,一直將產品種類控制在20多款,並且沒有任何食品,海外門市有的甚至控制在10種飲料上下。簡單的商品種類可以更高效地出餐, 《36氪》指出,霸王茶姬只要8秒就能完成一杯飲料,40秒內送到顧客手上,員工也更容易上手,不用漫長的培訓時間。
張俊傑提到,霸王茶姬最受歡迎的三款茶飲,就貢獻了總銷售額的60%到70%。其中最受歡迎的品項「伯牙絕弦」在過去3年裡賣出6億杯以上。
「對於品牌,我們認為少即是多,要的越多,可能獲得越少。」 張俊傑表示。
儘管霸王茶姬似乎正處於如火如荼的高速成長中,《36氪》提到,他們的單店GMV成長已經陷入疲軟,2024年第三季僅成長1.5%,第四季則下滑18.4%。越來越多的門市、加上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令單店GMV下滑趨勢越加明顯。
霸王茶姬若要繼續維持高成長,勢必得更集中心力加速海外市場的擴張,目前絕大多數海外門市位於馬來西亞。根據招股書,他們計畫2025年內要在海外開設多達1,000至1,500家新門市,並進軍美國等新市場。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