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全球 AI 產業經歷了從模型突破到應用深化的重大轉折,無論是大語言模型(LLM)、推理模型(Reasoning Model)、或多模態(Multimodal),不再只掌握於少數科技巨頭之手。
開源模型陸續釋出,大幅降低企業導入成本,使許多領域應用在成本上更為有感。而 AI 工具鏈的模組化與自動化,也進一步讓許多 AI 實驗室轉型為新型態的業務引擎,從客服自動化、預測建模、隨心編碼(vibe coding)到多語系行銷內容,都進入了實際部署階段。
在這股風潮之下,對台灣在地產業而言,更多的是危機,還是轉機?
GPT時刻後,台灣「AI產業化」的3大困境
雖然台灣擁有全球極具競爭力的半導體與ICT產業,2024年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年增59.0%,其中最大貢獻就來自於AI伺服器與AI晶片的需求大幅成長,但台灣仍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是 計算資源的匱乏 ,特別是高階GPU投入匱乏,這成為制約本土模型訓練的瓶頸。
其次, 資料取得困境更是雪上加霜 ——與中國相比,台灣缺乏大量繁體中文訓練資料,而法規對資料使用的限制又使情況雪上加霜。
更令人堪憂的是 人才外流 現象,許多優秀技術人才被NVIDIA、Meta、Google等國際大廠挖角。這種情形下,台灣本土許多專案團隊,都面臨經費縮減、核心成員離開的困境,幾乎「都後繼無力」。
台灣若要能在AI時代立足,需要更加宏觀的戰略思維,在尋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也考慮真正能執行的國家級AI策略。透過產業知識、國際視野與技術創新的結合,台灣也才仍能在AI時代的國際競逐下,保有一席之地。
這也是「台灣AI大賞」在 2025 年再次籌劃、敘獎的原因:不僅是獎項,更是一面鏡子與一個起點。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獎項,整理與呈現過去一年台灣在 AI 應用與創新上的代表性成果,讓國內外看見:台灣不只是追逐科技潮流,更是擁有將 AI 技術落地的創新基地。
面對全球AI巨頭的競爭,台灣AI企業正尋求差異化突圍策略。首先是深耕產業知識與AI的結合。2024 至2025年,是台灣 AI 團隊更加深入產業的一年。接下來,請與我們一起認識這群讓台灣發光的 AI 創新者。
農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griTalk)
於 2019 年創立,專注於發展智慧農業科技,以 AI 與 IoT 重塑傳統農業生產流程。核心平台 AgriTalk AIoT 整合土壤菌相預測、智慧施肥、病蟲害預測等模組,協助農民提升作物品質與田間管理效率。
其技術能透過微生物組成分析與時間序列建模,提出精準肥料建議與病蟲害防治方案,實現高產量且無毒農產品生產。
農譯亦開發出以蜘蛛毒蛋白為基礎的天然蟲害抑制劑,具有高專一性且環境友善。實證顯示,其系統比用傳統方式種植讓薑黃素及丹參功效性成分提高50%。
此外,更證明該系統可以提升土壤生物多樣性且增加土壤碳匯,達到產量提升且對環境友善之目的。目前已應用於中藥材、薑黃、丹參、白草莓、水稻、蔬菜等多種高價值作物,並正拓展至海外市場,是台灣在智慧農業與生物永續的重要實踐者。
德睿生醫股份有限公司(Dentscape)
創立於 2021 年,專注於 AI 驅動的數位牙科設計,由台大牙醫師、前Amazon與Meta 團隊成員共同創辦。
兩大核心產品:Preteeth AI Pro 為 AI 2D微笑設計軟體,能快速生成美學模擬以協助醫病溝通;Dentscape CAD 為雲端3D假牙設計平台,可依醫師風格自動生成牙冠、牙橋與咬合板,結合口掃與 3D 列印,大幅縮短假牙製作流程。
產品已被多家牙技所與診所採用,使用者遍佈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並獲得台灣專利與創業競賽多項獎項。
德睿將機器學習導入牙醫臨床應用,提升診療效率與準確度,協助產業減輕牙技師人力短缺壓力,推動台灣從「數位牙科」邁向「智慧牙科」的世代升級,是產業典範轉移的核心驅動者。
台灣通用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Frontier.cool)
創立於 2020 年,以 AI 技術推動紡織產業的數位轉型,打造新一代的布料數位資產管理平台(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DAM)。
其核心 SaaS 解決方案整合 AI 布紋辨識、格式轉換、商業數據追蹤與碳排計算模組,能將實體布料高速轉換為 3D 數位資產,打通從設計、開發到生產的全流程數位應用場景。
所開發的平台已與多款主流 3D 設計與 PLM 系統深度串接,讓設計端、開發端與供應鏈能在統一平台上即時存取與重複使用布料素材,有效提升素材管理效率、降低樣布與樣衣開發成本,並壓縮開發時程至原本的三分之一。
該平台已獲多家國際品牌與大型紡織集團採用,現正加速擴展歐美與亞洲市場,成為時尚與製造產業邁向數位化、永續化的關鍵基礎設施。
智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CHASE)
成立於 2021 年,透過 AI 與 IoT 重塑家禽養殖產業。公司研發的「AI 家禽照護系統」可即時監控禽隻的體重、均勻度與健康狀況,並以邊緣運算降低傳輸延遲,幫助養殖業者精準調整飼養策略,提升產能與動物福利。
另一產品「AI 雷射驅鳥器」結合高功率雷射與視覺辨識技術,有效驅離野鳥、防堵疫病。智逐已拓展至全球 15 國、累計逾 200 名客戶,並獲選 THRIVE Top 100 全球農業科技創新團隊,亦為 NVIDIA Inception Program 成員。
其產品不僅重塑養殖管理模式,也展現出 AIoT 在畜牧場域的廣泛潛力。
智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ubo Health)
創立於 2018 年,由前台大教授康仕仲創辦,是第一個專注於照顧科技(CareTech)AI 的新創團隊。
核心產品「Jubo 數位照護平台」透過 AI 驅動的照護計畫生成、風險預測與臨床決策輔助,協助機構大幅提升效率與品質。平台已導入超過 1,200 家照護機構,支援 13 萬名住民與 4.7 萬名照護專業人員,累積超過 12 億筆照護資料。
目前服務橫跨台灣、加拿大、美國、日本與東南亞,持續拓展全球市場。智齡以 AI 為核心,重新定義高齡照護的技術想像,讓數據真正落地於每一次的照護現場。
七法股份有限公司(Lawsnote)
成立於 2016 年,專注將 AI 技術應用於法律資訊檢索,減輕法務單位工作負荷。
其核心產品「Lawsnote 法學搜尋」被譽為「法律界的 Google」,目前已擁有超過 500 家企業客戶,包括上市櫃企業、金融機構、律所與政府單位。
除了搜尋引擎,七法亦推出「企業法遵系統」、「契約自動化服務」與「法務掌」等工具,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協助用戶提高法務作業效率。其專利的關鍵字辨識技術已獲三項台灣發明專利。
近年來,七法亦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並參與建立在地法律語料的生成式 AI 模型訓練,是台灣法律與科技融合的代表企業。
律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egalSign.ai)
2019 年創立,專注於法律流程自動化與風險控管,由具備法律與資料科學背景的團隊打造。
其主打產品「律果簽合約專家」提供一站式 AI 合約生命週期管理,涵蓋起草、審核、簽署、履約與歸檔,可大幅減少法務流程所需時間與人力,亦支援電子簽章與生成式AI法律應用。
律果科技提供的服務已涵蓋國泰金控、宏碁集團等金融機構與大型科技企業,亦參與台灣 Project TAME 本土大型語言模型訓練,強化 AI 在台灣法制環境的語意理解能力。
其創新模式亦獲NVIDIA 肯定,獲得2024年AWS生成式AI未來之星NVIDIA特別獎,並享有 Taipei-1 超級電腦算力支援,是結合法律專業與生成式 AI 的實踐先鋒。
加拿大商諾生莉迪亞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ydia AI)
成立於 2015 年,總部位於加拿大,並於台北設有技術與營運團隊,是全球保險科技領域的重要新創之一。
Lydia 將 AI 技術應用於健康數據分析與風險建模,透過深度學習模型從非醫療資料中預測個人健康風險,生成專屬「健康分」,協助金融與保險機構設計更具彈性的個人化保障方案。
該技術已成功導入多家保險公司,有效提升核保效率與普惠性。Lydia 目前已完成超過 1,400 萬美元募資,並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團隊持續研發繁體中文與多語系 AI 模組,期望以數據驅動的健康保險服務,保障下一世代的全球人口健康。
慧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hingnario)
創立於 2016 年,是台灣能源 AIoT 領域的先驅企業,專注於開發 SaaS 型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核心產品「Photon」為太陽能電廠提供即時監控、效能分析與異常預警,已取得全台市佔率第一,監控容量超過 3.5GW,管理超過 10 萬台 IoT 裝置。
慧景亦建置全台唯一的 AI 綠電採購平台,運用大數據協助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與綠電轉供配對。其系統平均可提升發電效率 2.17%,每年為用戶節省逾 6,000 萬度電。
公司深耕東南亞與日本市場,並持續拓展至儲能與碳盤查等 ESG 應用場域,成為能源數位轉型與再生能源智能化的關鍵推動者。
台灣智慧駕駛股份有限公司(Turing Drive)
創立於 2018 年,致力研發可商業落地的低速自駕技術,專注於校園、科學園區與觀光區等特定場域的無人車應用。
自行研發的自駕系統AutoDrive整合各種感測器與運算平台、高精度地圖、感知定位與車輛控制模組,支援逾 30 款車型,並已累積超過 3 萬公里實測經驗。
其營運管理系統 SyncDrive 提供即時派遣、任務調度與數據分析功能,提升車隊效率。目前 Turing Drive 已於台北、桃園、高雄等地試點上路,並拓展至六個海外市場。近日於日本宮古島進行觀光接駁測試,針對高齡化社會提供交通解。
公司亦佈局農業與城市維運等多元場景,推動亞洲自駕產業鏈的在地落地與技術出口。
評審團特別獎(獲獎原因:台灣少數能挺進全球主流的「開放原始碼商業模式」)
易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nner Inc.)
成立於2018年,並於 2024 年推出開源生成式商業智慧(GenBI)平台 Wren AI,專為企業打造一個可透過自然語言,進行數據查詢與分析的智能工具。
該平台整合語意建模、語言模型與資料視覺化技術,讓使用者無需撰寫 SQL,即可從分散的資料來源中獲得具上下文脈絡的即時洞察。Wren AI 開源後即在 GitHub 上累積超過 7,700 顆星標,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 Text-to-SQL 解決方案之一。
以開源模式發揮技術實力,Wren AI 對全球 AI 產業生態鏈已產生實質影響,尤其在企業數據分析與決策流程自動化的領域深具代表性。
除此之外,易開科技亦推出 Wren AI Cloud,提供更完整的資料整合與報表自動化功能,有超過 4000 多個使用者,包含來自荷蘭、義大利、美國、南非、俄羅斯等地的付費使用者,與歐洲上市公司採用,協助決策者以數據驅動業務發展,打造新一代的智慧企業營運模式。
關於2025台灣AI大賞
2025「台灣AI大賞」遴選標準著重於四大面向:技術能量、市場潛力、應用創新力及產業影響力。參與對象須為產品或服務公司註冊在中華民國,或團隊主要負責人為台灣裔,專注於「產業AI化」或「AI產業化」,且主要產品或服務已具備AI技術或應用,並對台灣市場、產業或社會有重大影響。
2024年「台灣AI大賞」專題報導
2023年「台灣AI大賞」專題報導
延伸閱讀:LINE AI功能來了!聊天、圖片生成免費開放,如何下載使用?教學一次看!
超商老三槓雙雄!萊爾富力衝300億年營收,經營權易主後改革第一步:先把咖啡變好喝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