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問10個線上課程產業的從業人員,有11個人會承認Hahow是OG(Original Gangster,嘻哈文化裡的「元老級人物」)。
在2015年成立的Hahow,將「募資模式」用於「線上課程」中並發揚光大。完全不誇張地說, 有一段時期Hahow就是台灣線上課程平台的代名詞 。
隨之而來的光環,讓Hahow像是新創界的模範生,更讓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成為了某一種青年創業成功的樣板。眾多財經科技媒體追著他訪問、政府機關也邀請他演講或參訪,甚至讓聯電、台達電、國發基金等投資人掏出錢來,讓Hahow完成了2次新台幣億元級別的募資。
如果事情一切順利就好了。Hahow並沒有每一年向外公布營收,2021年官方白皮書宣告年營收3.8億元、2023年改以「已開課營收2億元」報喜。而Hahow在2025年最新的宣告數字,是首季營收年增115%,以及已開課課程年營收總額突破2億元。
線上課程「御三家」比較
Hahow | PressPlay | 知識衛星 | |
---|---|---|---|
2024年營收 | 未透露,僅公布「已開課課程每年營收總額突破2億元」 | 14.5億元(含線上課程平台PressPlay Academy與網紅經紀公司PressPlay Next) | 7億元 |
會員數 | 145萬 | 136萬 | 40萬 |
課程數 | 1,300 | 1,600 | 124 |
儘管沒有確切數字,仍可以從對外宣言的口徑發現,似乎沒有維持爆發性的成長。但說到底,Hahow真的太像模範生,哪怕考卷的分數掉了幾分,你不會懷疑他的努力,只會惋惜:他怎麼沒長成想像中的樣子?
面臨多方夾擊的OG,陸續敲進企業、校園、政府市場
「Hahow確實錯過了一些事情。」江前緯接受訪問時,與10年前並無太大改變。語氣依然平穩、思想正面,少了些早期的興奮感,卻仍是那個帶著溫度與關心的大男孩。他將台灣線上課程產業的演進劃分為3個階段,一邊回顧,也重新審視Hahow在其中的位置。
第一階段是2015年~2018年,就是前所提到的Hahow的爆發時刻,主打「學校不會教的事」,並靠著先行者優勢、快速拓展品牌知名度,讓Hahow在2018年營收就突破億元大關,站上有超過300堂課程內容。
第二階段是2019年~2021年,這個階段是新冠狀病毒(COVID-19)期間,Hahow開啟了2B端的業務,嘗試面向人資販售企業內訓課程。「數位轉型、軟性技能、跨領域興趣,那些以前被視為可有可無的技能,一夕之間成了職場競爭力。」江前緯說。
第三階段是2022年~2025年,線上學習的市場已經被打開了,更多的玩家相繼湧入,不只是其他線上課程平台,作為Hahow直接的競爭對手,還包含一大票媒體、名人、KOL相繼下場,帶著更多的資源和更廣泛的通路,搶吃線上課程市場。這時,Hahow則敲開了校園和政府的大門。
「第一、二階段是我們聲量最高的時候,但我們沒把差異化說清楚。」江前緯坦言。當所有人擠上同一條跑道,Hahow雖想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卻始終沒能喊出明確的口號,「只有Hahow能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我們應該要說得更大聲、更清楚。」
這個結論有點浪漫了。檯面下有許多經營層面、策略方向的暗潮洶湧,以切入企業內訓市場為例,Hahow並沒有與現有的業者合作,成為單純的內容供應商,而是自建系統、打造整套體驗流程。這確實貼合它一貫標榜的「學習體驗至上」,但也意味著資源投入必須成倍計算。江前緯認為,Hahow的強項是體驗,並不會為了切入企業市場妥協。
又或者理解Hahow發展的從業人員表示,公司曾經歷一些人才換血,江前緯沒有直接認可這個說法,給出了另外一種比喻:「心情上應該更像是組織從家庭、球隊變成一支部隊。」也就是說,那些曾經在場卻未能同行的人,也是成長轉換的一部分。
當C端還在神仙打架,Hahow為老師打開其他通路
對江前緯而言,Hahow的下一步並不模糊。Hahow不再只是給予「學校不教的事」,而是「幫助使用者透過學習,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平台,這個理想也可以很現實:協助使用者找到理想的工作。
從操作層面拆解,這個願景落在並不意外的2個端點:老師與學生,前者是最需要緊抓的重要資源。只是講來簡單,卻是Hahow過去切入不同市場的策略累積。
「Hahow想要服務的老師,是那些把教學當成志業的人。」江前緯說,這些老師必須願意不斷回答學生的問題、批改作業,跟著學生一起成長,「而不是那些把課程當成變現管道,賣完一次就消失的人。」
不過,要怎麼留住這些老師?
「現實就是,哪裡有最好的收入,他們(老師)就願意在哪裡貢獻。」Hahow能端出來的是Hahow本身,加上企業端(Hahow for Business)和校園端(Hahow for Campus)的通路。
在企業端,採用Hahow的企業家數已經突破250間,包含聯發科、研華科技、LVMH等,且除了線上課程,Hahow也提供實體訓練與混合式培訓,每年在企業端培訓的總時數已經超過1,200萬小時。
在校園端,Hahow已經服務超過450間學校,從北一女中、建中、台南女中,到蘭嶼高中等偏鄉學校皆有合作。今年也與元智大學、東海大學深度合作,正式進軍大學市場。
「一堂課在C端賣到百萬元等級,轉向企業端可能3張單就超過了。」江前緯透露,甚至有老師和Hahow僅簽B端合約,「老師們的話語權愈來愈大,我們可以讓他們知道:在Hahow,收入不會只靠C端。」
對老師們而言,這是一個愈來愈誘人的選項。在C端,注意力已是一場神仙打架,先不論《原神》、Netflix或是薩泰爾來搶佔眼球,光是開一堂課的左邊是愛莉莎莎、右邊是王金平,能否突圍,早就不再是內容品質單方面能決定的事。
這種多通路策略,也正在拓寬Hahow已經相當不錯的品牌心佔率。從過去18至35歲年輕族群的主場,逐步延伸至企業講師、公部門學習者等不同輪廓的受眾。目前Hahow全平台會員數已達145萬,是目前台灣線上課程平台中規模最大的,只要產品品項持續拓展,Hahow很有機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台」。
台灣OG去日本當新手
即便逐步站穩企業與校園2大通路,Hahow不能停下腳步,下一個目標是海外市場,首站選在日本。
「我們不是要引進海外課程,而是直接 在日本賣課給日本人 。」江前緯透露,目前已與日本大型出版商展開合作,由於Hahow在今年正式轉虧為盈,也終於具備了將資源投注在海外市場的餘裕,「只要達成一些里程碑,我們就會加大投入。」
那會找台灣人熟悉的日本老師來開課嗎?江前緯笑說:「最好都不要聽過,這樣才代表是日本原生的老師。我們要做到100%像個日本品牌一樣。」
台灣的OG,如今要到日本重新當新手,再走一次創業的過程,只是模範生性格不是開拓海外市場的助力,Hahow必須要有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