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愛莉莎莎、藝人千田愛紗、醫師鄧惠文有什麼共通點?
她們在不同的線上課程平台開課,卻都擠進了課程銷售人數排行榜的前10名。其中愛莉莎莎參與的瑜伽課程和千田愛紗的日文課程,購課人數都突破了3萬人。換個方式說,這2堂課的學員人次,足夠擠滿4座台北小巨蛋。
繼續拉開榜單至25名,各種領域的課程百花齊放,背後卻有3個課程平台的名字不斷出現,割據了大部分的戰場,分別是Hahow、PressPlay和知識衛星,暫且將之稱為「線上課程平台御三家」,也就是這個圈子最有份量、總是最先被點名的3個玩家。
這場仗從2015年Hahow創立開始計算,「線上課程平台大戰」已經打了10年,有人退場、有人築起護城河,當然也有躍躍欲試的新勢力。只是把鏡頭推近一些,就會發現這場戰爭的焦點不再是賣出多少課。網內互打了10年,實在是太久了,戰利品也不值得。
線上課程平台御三家,到底在爭什麼?
打完島內戰爭,只是獲得下一章的入場券
先粗略抓一下整個台灣線上課程市場的天花板,較保守預估的假設條件為:
- 潛在目標族群:25~44歲學習型成人 ≈ 667萬人;
- 滲透率:10%~20%;
- 人均年支出(ARPU):2,000~3,000元。
市場規模約在新台幣13.3億元~40億元之間。也就是說,就算有一家線上課程平台技術領先、擁有最好的老師、行銷預算無限大,最終也只能吃下40億元的市場。如果深入探究計算分潤、廣告費用、製作成本,真正能收入口袋的金額遠遠不到一半。
對嚮往高成長、準備下一輪更高額的募資,甚至想跟資本市場說故事的團隊而言,40億元顯然不適合當成終點,而是必須要衝破的天花板。
PressPlay是最早喊出IPO的玩家,卻在倒數時刻取消送件,「就算我吃下整個市場又怎樣?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強而有力的成長故事時,投資人不一定會買單、股價自然也不會好。」PressPlay創辦人林鼎鈞說。
瓜分完島內市場的御三家,僅僅是越過營運的生死線,獲得往下一階段「破圈」前進的入場券。
線上課程御三家「破圈」姿勢大不相同
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他們行動一致,試圖找尋新的成長動能,破圈的「姿勢」卻都不一樣。
Hahow:從C端邁向B端,擁有250家企業客戶、450家校園客戶
Hahow選擇開拓更多的戰線,切入企業內訓、高中和大學校園,以及政府機關,雖然交了不少學費,但已經擁有250家企業客戶、450家校園客戶。從單純的C端邁向B端,這些B端通路成為說服更多老師加入的關鍵,畢竟不是人人都有辦法接觸到企業客戶。
另外一個觀察點是,Hahow畢竟曾經是天之驕子,擁有很高的心占率與會員數,「Hahow辦促銷跟交叉銷售的能力還是很強,這一點不容忽視。」一位曾經在不同平台開課的老師分享道。對於講求商品數、會員數平衡的平台生意來說,Hahow有機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台。
PressPlay:前進海外市場,培養網紅事業成為第二道成長曲線
一度離資本市場最近的PressPlay,把更多的目光放在海外市場,積極在日本、北美找尋機會,不只把海外的師資帶進台灣,也希望可以進攻海外老師所處的市場。更進一步,PressPlay希望成為海外課程進入亞洲的「首站」。
此外,PressPlay也擁有第二具引擎,旗下除了課程部門之外,也設有網紅經紀部門,藉由網紅的流量變現找尋更多的機會。據了解,兩個部分的營收貢獻佔比約為一半一半。PressPlay還是很有機會隨時重啟上市計劃,成為台灣線上課程平台第一股。
知識衛星:差異化經營,主攻「精品課」
知識衛星則比較奇特。首先是定位,與其他線上課程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知識衛星一手包辦整個產製流程。如果以電商來比喻,多數平台像是綜合型電商,自己製課,也提供老師們自行上架販售課程的管道;知識衛星更像是品牌電商,從商品(製課)到行銷推廣全權主導。
他們破圈的方式是重新定義課程,在既有的產品中做出差異化,或是提出全新的包裝訴求。舉例來說,就算是競爭最激烈的瑜伽課程,也被知識衛星撕開了一個缺口,讓愛莉莎莎登上全台賣課王的寶座。知識衛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證明,「精品課」的模式可複製且有利可圖。
如果說網內互打是第一階段,決定了誰有資格往下走,現在還很難定論誰會是第二階段破圈的領跑者。只能說姿勢各有不同,最後贏家說話。而如果破圈失敗怎麼辦?裁撤至更小的規模,或是進行整併(被整併)也是合理的出路。
虎視眈眈的「新勢力」、極具潛力的「新形式」
而當御三家把觸角往外伸,家裡就有空隙被入侵。線上課程平台最大的特性,就是消費者(學生)不具有太高的忠誠度,總是追著技能需求和行銷趨勢跑。就算是長尾最強的Hahow,如果沒有辦法持續推出課程獲取營收和能見度,終將可能消失在市場中。
更何況還有很多新勢力虎視眈眈,試圖攻下御三家盤據的領土。
舉例來說,千田愛紗所屬的課程平台「師父」(ShiFu),同樣在平台上的師資還有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籃球選手陳信安、藝人徐乃麟等。
被欣新網以新台幣1億元收購的募資代操公司「一起實驗」,旗下擁有的製課部門內容總監原詩涵表示:「陳修平(師父創辦人)就是一個行銷鬼才,他知道電商的本質是流量,一個課程搭配30支短影音起跳,這已經是不同的行銷範疇了。」
而陳修平在過去的演講分享中也提到,「做任何生意,流量都是最重要的問題。用一支手機拍攝的短影音,就可以做到2個月破千萬流量、漲粉萬人、變現百萬元。解決了線上課程平台廣告行銷費用吃重的痛點。」
另外,像是以背單字App起家的WORD UP,「鬼轉」進入線上課程平台市場,從多益教學做到高普考,也能擠出一小塊位置。
御三家往外打、還有更多新玩家搶著出頭,但原詩涵認為,還有一塊較少人碰觸到的領域,「大家還是比較聚焦在『錄製課程』,但是線上學習的形式,不應該只有這種模式。」
也因此,除了新勢力之外,可能還有「新形式」。雖然錄製課程已經是消費者習慣的形式,但是陪跑班、訂閱模式、整合線下課程等,還有更多值得被探索的方向。更別說AI正把知識切成一口口即時、即食的超微型課程,排行榜永遠有變動的可能性。
線上課程平台,是C端產品發展的縮影
我們為什麼盯著這場戰爭?
台灣向來不擅長在C端硬仗中長期拉鋸。市場有限、人才稀缺、資金週轉期短,容不下燒錢換市佔的豪賭。然而相較於隱身於企業採購流程的B端,「看得見」的C端更貼近民生,也更容易被群眾放大檢視。
排行榜因此成了最醒目的風向標,但它終究只是賽後成績。真正值得追的,是線上課程平台如何拆解流量、佈局通路、踩準時機,才得以一路挺進。以及下一顆棋,又會落在何種脈絡。
對策略制定者與投資人而言,線上課程平台只是數位戰場眾多切面之一,但它清晰示範了3段動作:先在小池塘(台灣)驗證模式,再複製到大市場;在流量競爭中搶佔心佔率,隨即反身築起閉環;網內廝殺到極限,再轉向跨域或跨境的增長跑道。讀懂這些節奏,才能在下一輪風浪裡仍站在場中央,而非只能在觀眾席吃瓜。
至於個體學習者,重點從來不在「去哪個平台買」,而在破解那句詛咒:買課從未停止、學習從未開始。只有把每一次輸入轉成可複用的產出,讓學習在工作、創作、生活裡實際產生作用,如此一來,無論下一張榜單翻到哪一頁、哪個平台高低起伏,真正的收益都握在你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