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紅極一時的AI新創Manus傳出出走中國,總部轉移到新加坡,一夜之間刪光了微博、小紅書等社群平台上的內容,並且裁掉3分之2的員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今年3月,一款名為Manus的AI代理突然上線,使得這間同名新創在中國一砲而紅。Manus由肖弘、季逸超兩位「90後」──1990年後出生的連續創業家、工程師共同創辦。
Manus被稱為全球首款通用AI代理產品,聲稱擁有獨立思考及執行任務的能力,能幫用戶小至撰寫文章、製作投影片、規劃旅行,大至股票投資、分析電商營運數據、尋找供應商都能執行。發布短短3天內,Manus等待名單就達到200萬人,內測邀請碼甚至被炒到10萬人民幣的價格,官網也因為龐大的流量而當機。當周甚至還超越OpenAI的DeepResearch,登上GAIA基準測試榜首。
Manus聲稱,這款同名AI代理是基於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及Anthropic的Claude等模型微調而成,不過強調是自主整合框架。3月底,Manus便開始推出付費訂閱計畫,Starter版本每月要價39美元,而Pro版本則每月199美元。
今年5月,Manus更獲得Benchmark 7,500萬美元融資,估值飆升至5億美元以上。
裁掉3分之2團隊,總部搬到新加坡原來早有布局?
Manus發展看似一帆風順,然而近期卻傳出裁掉120團隊中的80人,僅保留核心研發團隊的40人並遷往新加坡。不過據稱裁員的補償相當優渥,能拿到N+3或2N(N為工作年資)的賠償,現在更連社群平台都刪除,一舉轉往中國海外發展。
儘管看似突然,實際上這起事件早已有鋪陳。根據《36氪》報導,Manus從一開始發布就是面向中國海外用戶,連介紹影片都是英文的。母公司蝴蝶效應早在2023年8月就於新加坡完成註冊,並由開曼群島的母公司控股。
事實上,儘管在中國測試資格供不應求,根據AI產品數據榜aiwatch.ai的資料,占據Manus流量前5的國家分別是巴西(12.52%)、美國(10.81%)、中國(9.56%)、印度(7.29%)和埃及(4.55%)。中國只能排到第三。
Manus團隊非常注重在海外的曝光,先後在美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多國巡展,還與微軟Azure AI Foundry達成合作關係。
今年6月舉辦的Super AI活動上,Manus產品合夥人張濤便表示,公司總部已經遷往新加坡。並且6月13日在官方部落格發布的文章顯示,當時已經在新加坡大舉招募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軟體開發經理等職位。
對於看似突然的重心轉移,Manus僅聲稱是基於營運效率考量,會專注核心業務及提昇整體營運效率。
雖然Manus從中國大撤退,將資源與主力都轉向國際市場,目前提供中國用戶的服務並未受到影響,新用戶也能加入訂閱。
中美角力下設備、資金都受限,越來越多中國新創選擇出海
而Manus從中國出走,也被認為是中美兩國在AI角力的影響所致。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封鎖,使得中國AI公司難以取得充足算力,與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同台較量。且不光設備上存在難處,美國今年1月上路的境外投資審查規則,使得中國科技公司要獲得美國資本的投資更為困難。
外媒《Tech in Asia》就指出,Benchmark對Manus的投資顯示,只要中國AI新創搬遷就有機會獲得美國的資金,否則這些投資將面臨法規的嚴格限制。而新加坡作為國際樞紐,幫夠助力中國AI新創進軍海外,同時鄰近中國也能吸引中國人才加入。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AI新創選擇以海外為根據地。AI影音工具公司HeyGen原先在深圳有業務,現在已將總部搬遷至美國洛杉磯,並且為了符合美國投資方的要求,還讓紅杉中國在內的中國資方退出股權。還有WIZ.AI、MainFunc等AI公司也都是直接在中國海外成立,直接面向海外市場。
加上中國國內AI市場競爭激烈,存在超過100家AI公司爭奪資源與算力。AI新創零一萬物創辦人李開復就預測,中國AI市場最後會走向寡頭局面,只有前幾名能夠吃到肉,剩下的公司都難以稱上成功。這種情況也增加中國AI新創出海的誘因。
Manus不是跑路、潰敗,只是在環境及資本的考量下選擇出海,優先賺取海外客戶的錢。過去中國總被認為是個獨立市場,除了市場的獨特性外,還有僅靠這13億人企業就能過得風生水起,然而現在地緣政治、強權角力和市場環境正在重新塑造中國AI公司的發展途徑,迫使他們走出國門闖蕩。
延伸閱讀:資深軟體工程師用AI,工作效率卻大降19%!誰是豬隊友?
指令出去、靈感進來,ChatGPT幫你發大財!《富比世》揭「百萬年收」的AI使用秘訣
資料來源:36氪、Bloomberg、Tech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