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網站費盡心力經營起的流量與讀者,正因為Google推出的AI摘要(AI Overviews)面臨巨大衝擊。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的一份研究指出,有AI摘要的搜尋頁面,用戶點擊網站的機率近乎腰斬,只剩下8%。
今年5月,AI摘要正式支援中文,讓台灣民眾都能享受到這項功能帶來的便捷,然而這對網站經營者來說,可能不是個好消息。皮尤研究中心今年在一份報告中,透過分析900名受訪者分享的瀏覽數據、接近7萬筆Google搜尋紀錄發現,當Google搜尋結果帶有AI摘要時,用戶點擊搜尋結果的可能性更低,即使AI摘要附上資料來源,也幾乎沒有人會點擊。
AI摘要怎麼影響搜尋點擊?
AI摘要直接把搜尋答案攤開在眼前,用戶不再像以往需要親自甄別各個資料來源,判斷文章內容是否正確、符合搜尋時希望得到的解答。AI摘讓用戶的搜尋之旅在輸入關鍵字按下Enter後便宣告結束。
衝擊一:有AI摘要的頁面,用戶點擊率腰斬
皮尤在研究中指出,當Google搜尋結果出現AI摘要時,用戶點擊網站連結的比率只有8%,而沒有AI摘要的搜尋中,點擊搜尋結果的比率則達到15%,幾乎是前者的兩倍。且即使AI摘要附上了來源連結,僅僅只有1%用戶會點擊。
衝擊二:有AI摘要後,用戶更容易結束瀏覽
且當搜尋結果出現AI摘要時,用戶有更高的比例完全結束瀏覽,繼續使用Google搜尋的比例也稍低。具體而言,在有AI摘要的搜尋結果中,26%的用戶會結束瀏覽,遠高於沒有AI摘要的16%。
衝擊三:AI摘要常引用維基百科、政府機構網頁
皮尤還注意到, 維基百科 和 政府機構 的連結在AI摘要的搜尋頁面中,曝光率較傳統搜尋大幅提升,分別從原先3%、2%的比率提升到6%之多。甚至Google自家的影音平台YouTube在AI摘要搜尋中曝光率也顯著下降,從傳統搜尋的8%下滑至4%。
衝擊四:長句搜尋更容易
整體而言,皮尤發現在所有Google搜尋結果中,約有5分之1──約18%的搜尋結果會包含AI摘要,並且在搜尋中使用較多單字、提出問題甚至是完整句子時,較容易在搜尋結果中出現AI摘要。
只有一兩個關鍵字的搜尋結果中,僅8%會出現AI摘要,而當搜尋單字量達到10個以上時,出現AI摘要的比率則高達53%;且以「為什麼」、「什麼時候」、「是誰」等形式提問時,有60%的比率出現AI摘要;以完整句子搜尋也有36%機率出現AI摘要。
不過,對於皮尤聲稱AI摘要大幅減少用戶點擊搜尋結果的研究,Google自然表現出反對意見。
「人們越來越傾向基於AI創造的體驗,而搜尋中的AI功能讓人們能夠提出更多問題,為人們與網站的連結創造更多機會。」Google反駁皮尤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方法存在缺陷、使用有偏差的搜尋資料,無法代表搜尋流量。我們每天持續為網站帶來數十億次點擊,並未觀察到網路流量大幅下降。」
網路媒體叫苦連天,悲觀看待「Google流量可能降至零」
儘管Google否認流量下滑,不只一項研究觀察到類似的結果。SEO行銷公司Ahrefs在今年4月的研究中提到,他們分析了30萬個關鍵字,發現搜尋結果中存在AI摘要的頁面平均點擊率較沒有AI摘要的頁面,低了34.5%。
許多媒體長年倚賴的Google搜尋流量都大幅下降。今年5月商業媒體《Business Insider》宣布裁掉21%員工,以應對「無法控制的流量大幅下滑」;老牌雜誌《大西洋月刊》執行長尼可拉斯.湯普森(Nicholas Thompson)更直言,他們應該假設Google流量將「下滑至零」,以此為前提調整商業模式。
湯普森認為,Google正在從搜尋引擎轉型為答案引擎,「我們必須制定新的策略。」
不過,媒體的流量自網路誕生以來,便一直受到各種形式的分流、搶食。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平台的興起,就帶走了一波原屬於各種網路媒體的流量,迫使各家媒體經營自己的粉絲專業、帳號,甚至拍攝影音以貼合當代網路用戶的觀看偏好。
如今AI摘要的出現,或許網路又一次面臨被迫變革的時刻,只是這次究竟該往什麼方向轉型,在這個各種AI應用才剛萌芽的時期,或許還有待更多先行者探索。
延伸閱讀:Google流量被搶走,關鍵評論網集團卻要當「AI最愛爬的那家」?生存戰略曝光
AI深度研究實測大PK:ChatGPT、Gemini、Perplexity、Claude,誰是最強報告神器?
資料來源:Pew、華爾街日報、ArsTech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