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流量被搶走,關鍵評論網集團卻要當「AI最愛爬的那家」?生存戰略曝光
05

Google流量被搶走,關鍵評論網集團卻要當「AI最愛爬的那家」?生存戰略曝光

旗下有25個媒體品牌、6成流量來自Google的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要怎麼面對AI生存之戰?

每一個人的「AI時刻」都不太相同。對TNL Mediagene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以下簡稱為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技術長李致緯來說,其中一個AI時刻發生在日本,「我上網搜尋唐吉軻德的折扣碼,發現跳出來的是AI Overviews(AI摘要)的結果。」也就是說,他不用再點擊任何網站,直接獲得了想要的答案。

AI Overviews(AI摘要)指的是,在Google搜尋結果的上方,提供AI生成的搜尋摘要。

在那之前,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旗下包含台灣、日本的所有媒體品牌,全面阻擋AI爬蟲,儘管日本同事曾經反應流量多少受到影響,但這一次搜尋真真正正讓李致緯感受到事情不太對勁,「 如果你不讓他們(AI)爬,內容真的完全不會出現在AI的搜尋結果中。

內容發布商和媒體的規則,早已被全面改寫。自ChatGPT問世、Google推出AI Overviews功能後,使用者愈來愈習慣直接零點擊(Zero-Click)獲得答案,讓內容發布商和媒體的流量面臨雪崩式的下滑。根據數位市場情報公司Similarweb的最新報告,新聞媒體的自然流量,在一年內從超過23億次的高峰,跌至不足17億次。換個角度來看,一年內蒸發了6億流量

延伸閱讀:6萬次爬蟲只換來1次點擊!AI搜尋促成「流量大斷崖」:Google如何改寫搜尋行規?

根據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2024年度年報中提到,追溯至2025年3月31日止12個月,Google搜尋和Google探索為集團帶來50.8%的過半流量。手握25個媒體品牌、月均觸及4,500萬用戶的他們,打算怎麼面對這個嚴峻的未來?

超級網站(Megasite)策略:成為讓AI想引用的內容

原以為李致緯會給出很多技術性的答案,畢竟他的頭銜內就掛著技術2字,期待他分享一些AI對抗AI的魔法大戰,他反倒給出了很媒體人的答案:想辦法成為人們心中「可信賴的聲音」。

背後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AI時代會出現非常多AI生成的低價值內容,到處都是看似合理卻高度重複的資訊垃圾,與其說是假新聞,倒不如是說假深度。

因此,要被讀者認可,以及被AI搜尋引擎引用,媒體的可信度變得至關重要。「只有來自名門的內容才最容易被(AI)引用。」李致緯說,「就像是學術論文一樣,最頂級的學歷就會被多看一下,學術垃圾就沒有被引用的價值。」在AI的眼中,媒體是知識供應鏈中的一環,來源的可溯性與品牌力決定了是否能進入生成結果的「資料庫白名單」。

Business Insider Taiwan.jpg
9月《Business Insider Taiwan》就會上線,為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超級網站戰略」的主站之一。
圖/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

這也是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即將在9月推出新媒體品牌《Business Insider Taiwan》的原因。他們策略是建立超級網站(Megasite),利用國際知名媒體品牌的授權,強化品牌力和可信度,試圖在AI世界中立下可被信任的座標。也因為2023年關鍵評論網和日本媒體集團Mediagene合併後赴美上市,Mediagene手上擁有眾多知名的媒體品牌,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有更多可調度的資源。

不過,回顧關鍵評論網過去的策略,其實和超級網站是不同的方向。關鍵評論網成立於2013年,自此之後就是台灣媒體「買手」,陸續買下了科技媒體《Inside》、3C媒體《癮科技》,甚至是運動媒體《運動視界》,逐步拓展版圖也買下了更多的流量換取廣告優勢。

如今,從「買小站」到「造大站」,從流量經濟轉向聲譽經濟,不只是策略轉向,也將帶來組織的整併陣痛。由於是上市公司,李致緯不能透露未發生的具體規劃,但也不否認,為了實現超級網站的目標,勢必要重新梳理品牌、內容與人員結構。期望《Business Insider Taiwan》借力日方品牌躍上AI搜尋的舞台,附帶而來,是一整套繁複的內容準則與節奏規範。要想成為可信來源,首先可能要從內容和文化磨合開始。

而在7月10日,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已經進行其他品牌的整合,將旗下的生活風格與娛樂媒體品牌整併,《every little d》和《電影神搜》整合至《Roomie國際中文版》。

延伸閱讀:因為14萬筆AI語料訓練資料,中央社提告台大生!AI訓練在台灣遇到什麼難題?

下一步:跟讀者建立直接的連結

即便成為AI願意引用的資訊來源,也不代表流量會回到美好的過去。李致緯心知肚明,品牌可信度是根基、SEO等技術手段是助力,都非解方。

在零點擊搜尋時代,衡量「觸及」的方式不只是點擊率,而是內容在不同AI搜尋引擎中的被引用次數、被採納的頻率,以及讀者是否願意點進原始來源。

這是一場「看不見的曝光戰」。李致緯坦言,即使AI引用不一定帶來即刻流量,只要能長期佔據資訊權威的位置,等於在讀者腦中留下品牌印記。而這正是他們下一步的戰略核心:建立直接的讀者關係。

無論是App、電子報還是線下活動,如何「可驗證地觸及讀者」,將是內容產業未來的分水嶺。李致緯以《曼報》為例,雖然訂閱人數約3萬,和主流大型媒體相比量體很小,卻因與讀者建立起緊密連結,得以自給自足、穩定接案。這類小而強的個體媒體,靠的是信任模型,不再寄望演算法餵養。

李致緯據此提出一個未來預測:媒體M型化生態會變得更明顯。頭部品牌因資源與規模優勢得以續存,底層個體則靠精準連結與人格信任獲得生機。介於兩者之間、既無品牌護城河、又未能直達讀者的媒體,會在夾縫中被淘汰,「大媒體會活著、小媒體靠連結也能活著。中間那些不上不下的,就很危險了。」

這是一個重新盤整的時刻。李致緯說:「全球真正領先AI的企業,用一隻手數得出來。我們要善用他們(AI),持續做好內容與媒體,才是真正有勝算的策略。」

延伸閱讀:AI音樂席捲Spotify!月聽眾數破百萬,AI樂團The Velvet Sundown為什麼暴紅?

Google Zero:把Google流量視為零,提前演練

當前的變局,最實際的應對方式,也許不是等待AI導流變好,而是設想它永遠不會回來。旗下擁有《People》、《Better Homes & Gardens》等40幾個品牌,美國最大生活風格媒體集團之一的Dotdash Meredith,其執行長尼爾.沃格爾(Neil Vogel)就把這種情境稱為「Google Zero」:一個搜尋流量歸零的未來。

他的態度並不悲觀,反而非常務實: 把Google流量歸零的狀況,視為一場生存演練提前準備,而非末日預言

最初Dotdash在整併Meredith後,超過6成流量來自Google,現在已降至約三分之一。他們的做法是積極重構媒體與平台的關係,部分策略和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不謀而合:與AI公司達成授權協議、建立自有廣告與內容管理技術、強化讀者社群與數據連結、根據讀者消費內容的方式重建產品。

尼爾.沃格爾的結論簡單卻尖銳:「不能把成功寄望於任何平台,不論是Google、Facebook,還是現在的AI模型。」

李致緯補充,授權談判雖是一條路,但是與AI公司談授權、甚至對簿公堂,對多數台灣媒體而言既不具現實條件,也無公關價值可言。

這不會改變本質問題:媒體必須重新定義定位與作用。

它不再只是資訊的傳遞管道,而是必須轉化為3種資產的交集:可被信任的品牌、可被引用的知識,以及找尋跟讀者之間的連結。這些無形資產未必立刻帶來流量,但它們構成AI時代媒體能被記住、能被找到,甚至能被保留下來的根基。因為「Google Zero」真有那麼一天來臨,首先消失的,將是那些從未被記住的名字。

關鍵字: #AI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