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Netflix的播放鍵被按下了超過百億次,構成一幅空前龐大的注意力版圖。這不僅是數字,更代表全球億萬觀眾,將無數個本可用於休憩、社交的通勤與深夜時光,悉數奉獻給了螢幕中的光影敘事。在這場激烈的注意力爭奪戰中,究竟誰是贏家?
為精準描繪版圖全貌,本文以Netflix官方榜單為基礎,系統性地拆解了影集Top 30與電影Top 40的半年累計觀看次數、製作國別、題材分類及全球發行策略。從中提煉出四大核心趨勢,深入剖析電影與影集的供給邏輯,最終回歸至平台與內容創作者的可執行戰略,完成一趟從數據表象到產業核心的深度探索。
而在這宏觀的全球視野下,將聚焦於其中最活躍、也最富挑戰的戰場之一:華語內容市場。剖析現代愛情與古裝偶像劇如何持續主宰流量,同時探究台灣原創劇集又如何憑藉獨特的在地題材,成功在區域版圖中展現出強勁的影響力。
2025上半年華語影集收視表現Top 10+榜
排名 | 節目名稱 | 本期觀看次數 | 備註 |
---|---|---|---|
1 | 《難哄》 | 480 萬 | 登上 12 個國家地區周榜 |
2 | 《五福臨門》 | 240 萬 | |
3 | 《偷偷藏不住》 | 200 萬 | 累積觀看已破千萬,非新播劇 |
4 | 🇹🇼《童話故事下集》 | 190 萬 | 台劇,登上 3 個國家地區周榜 |
5 | 《噓,國王在冬眠》 | 130 萬 | |
6 | 《珠簾玉幕》 | 120 萬 | 累積觀看已達 300 萬,非新播劇 |
7 | 《當我飛奔向你》 | 120 萬 | 累積觀看已達 500 萬,非新播劇 |
8 | 🇹🇼《忘了我記得》 | 100 萬 | 台劇,登上 2 個國家地區周榜 |
9 | 《折腰》 | 90 萬 | |
10 | 《刺客伍六七》第1季 | 70 萬 | 累積觀看達 350 萬,動畫,非新播劇 |
* |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 | 50 萬 | 台劇,Netflix非獨家上架 |
* | 🇹🇼《模仿犯》 | 30 萬 | 自2023年開播,累積觀看已達 620 萬 |
* | 🇹🇼《影后》 | 20 萬 | 自2024跨年檔期開播,累積觀看達 200 萬 |
資料區間:2025年1月1日 – 6月30日
資料來源:Netflix Top 10
資料整理參考:莊啟祥先生
頭部梯隊:愛情題材的雙重勝利
榜單的頂端由兩大類型瓜分。《難哄》以 480 萬次觀看的驚人數據,以及在 12 個地區進入周榜、輾壓性的表現,毫無懸念地奪下冠軍寶座,再次證明了現代甜寵愛情劇無可匹敵的市場號召力。緊隨其後的古裝輕喜劇《五福臨門》(240 萬次)與現象級作品《偷偷藏不住》(200 萬次),共同鞏固了偶像劇的霸主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偷偷藏不住》已是2023年的作品,上了Netflix之後累積觀看次數高達 1230 萬,年度200萬的播放次數遠遠把不少新劇甩在後頭,顯示其驚人的長尾效應與重播價值。
台灣原創劇集的突出表現
在眾多中國劇集的包圍下,幾部台灣原創作品表現突出,成為榜單中的亮點:
- 《童話故事下集》以 190 萬次觀看、攻佔 3 地周榜的成績,位居第四,展現了其深刻描繪婚姻關係的題材引發了跨區域的共鳴。
- 《忘了我記得》100萬次與非獨家的《#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也以50萬次成功上榜,前者溫情動人,後者則以獨特的懸疑題材,穩固了在台灣市場的收視基本盤,顯示出台劇在精緻類型化敘事上的成功。
中堅力量與長青IP的價值
榜單中段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從《珠簾玉幕》到《當我飛奔向你》,古裝與青春題材仍是穩定的收視保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P的持續發酵能力:
- 動畫《刺客伍六七》共有三季同時上榜,累積觀看次數驚人,證明了優質動漫IP所培養的忠實粉絲群體具有極高的黏著度。
- 《當我飛奔向你》、《墨雨雲間》、《你微笑時很美》等劇,其括號內的累積觀看次數(分別達 510 萬、310 萬、310 萬)遠高於當前的數據,這說明一部成功的劇集能持續吸引新觀眾投入,生命週期遠比想像中更長。
總結來說,這份榜單不僅是一張收視成績單,更是一幅描繪觀眾喜好的地圖。 愛情劇仍是華語劇流量的火車頭,而優質的在地原創內容與生命力強韌的長青IP,則是構成整個華語內容生態系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若要從目前以愛情、偶像、家庭劇為主的「紅海市場」中迎頭趕上,甚至彎道超車,「類型化」的深度與廣度,特別是大IP、謀殺、動作、實案改編、懸疑、喜劇,將是至關重要的策略。
殘酷的現實:台劇整體流量依舊低迷,未來如何迎頭趕上?
雖然台灣原創劇還是有一定流量,但如果真的拿來跟榜上中國劇比較,流量還是差強人意,究竟台劇如果要繼續在國際串流市場上挺進,該怎麼做呢?筆者認為台劇可能必須嘗試更多元的類型,包括謀殺、動作、實案改編等等,為何我會說台劇需要走向更強的「類型敘事」呢?可歸納為以下三大點:
1. 擺脫審美疲勞,創造市場藍海
愛情與偶像劇雖仍是華語內容的基本盤,但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刁鑽,市場也趨於飽和。謀殺懸疑、硬派動作等強類型劇,能提供截然不同的觀影刺激,吸引被主流題材忽略的觀眾群,開創新的「藍海」。
2. 對標國際,提升工業化水平
Netflix、Disney+ 等國際平台上的熱門劇集(如韓國的《毒梟聖徒》、西班牙的《紙房子》),早已證明「強類型」是跨越文化隔閡、通行全球的硬通貨。製作這類劇集,能反向推動台灣影視產業在編劇、特效、動作指導、美術設計等環節的全面升級。
3. 深化內容,探索社會議題
類型劇不僅是娛樂,更是承載嚴肅議題的絕佳載體:
- 謀殺懸疑劇可以探討司法正義、人性幽暗與媒體亂象(如《誰是被害者》、《模仿犯》的成功)。
- 實案改編能挖掘台灣在地的歷史記憶與社會傷痕,創造出獨一無二、無法被複製的故事,引發深刻的社會反思。
綜前所述,這三大潛力類型來說,台劇已經有什麼樣的契機,又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呢?
【謀殺 / 懸疑 / 犯罪】
- 契機:台灣已有《誰是被害者》、《華燈初上》、《模仿犯》等成功案例,證明市場潛力與製作實力。這類劇本重在邏輯與氛圍,能最大化編劇的價值,並捧紅實力派演員。
- 挑戰:需要更專業的「類型編劇」人才,在情節的縝密度、反轉的驚喜感和節奏的掌控上持續精進,避免落入俗套。
【動作 / 警匪 / 黑幫】
- 契機:動作場面是純粹的視覺奇觀,娛樂性極強。若能結合台灣特有的幫派文化、社會背景,有望打造出如香港電影般的標誌性風格。
- 挑戰:成本極高。飛車、爆破、大規模打鬥場面非常燒錢,對製作團隊的調度與安全管理也是巨大考驗。這需要更大的資本投入與更成熟的工業化製作流程。
【真實案件改編 (True Crime)】
- 契機:台灣社會發生過許多轟動一時、情節曲折的真實案件,這些都是現成的劇本金礦。真實的力量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能快速引發大眾的關注與討論。
- 挑戰:倫理界線的拿捏。如何避免對受害者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如何在戲劇效果與還原真相之間取得平衡?這是創作者最需謹慎處理的課題。
從「小確幸」到「大格局」的轉變
筆者提出的方向,是台劇除了一直以來偏好經營的「小確幸」敘事策略外,還是需要邁向更具普世性與工業化的「大格局」內容,這是台劇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未來的台劇若要迎頭趕上國際市場,不能只滿足於現有的成功模式,必須勇敢地走出舒適圈,投入更多資源去開發劇本、培育人才、挑戰高難度的類型製作。唯有如此,台劇才能在華語市場乃至全球舞台上,不僅佔有一席之地,更能定義自己獨特的品牌與風格。而一旦要往類型進發,還有一層更核心的層次需要思考:在選定類型後,是否敢於將其風格、尺度與精神內核推到極致?
長期以來,台劇給人的印象是溫情、細膩、文藝,這當然是我們的優勢。但當整個市場都在加速內捲時,這種「溫良恭儉讓」的氣質有時反而會變成一種束縛,讓作品顯得安全、溫暖,卻不夠震撼,缺乏留下深刻烙印的記憶點。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