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 摩根大通經濟學家指出,白領知識工作者在失業人口中的佔比首次超過體力勞動者,顯示AI已對高階職位產生衝擊。
重點二: 高盛報告指出,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已開始顯現,尤其以年輕科技工作者受創最重,失業率自年初以來已上升3個百分點。
重點三: 專家預測AI可能導致下一次經濟衰退時出現「無就業復甦」,白領階級的職位成長將陷入停滯,進而對整體經濟造成巨大風險。
生成式AI的崛起加速全球勞動市場動盪,但這次被衝擊的對象,不再只是工廠裡的作業員或簡單的文書人員。相反地,過去被認為最安全、最高薪的白領知識工作者,正站在失業危機的第一線。
摩根大通(JPMorgan)資深美國經濟學家塔西(Murat Tasci)近期在一份報告中發出警示,指出當下次經濟衰退來襲時, AI的普及應用可能會導致非例行性認知職業人員(non-routine cognitive occupations)出現大規模失業 。
非例行性認知職業,指的是專業知識技術、高複雜性的職業,例如工程師、科學家、設計師、律師等白領工作。這些工作通常被視為高薪且安全穩定,為何依舊籠罩失業危機?
AI打破「鐵飯碗」,白領工作將面臨更高的失業風險
從歷史上來看,過往的經濟衰退中,重複性高的工作容易自動化技術取代,例如產線作業員、辦公室助理等例行性職位,過去幾十年來,這些職位的就業人口佔比從55%降至40%,在經濟衰退後也難以恢復從前規模;而非例行性認知職業往往受影響最小,且是在經濟復甦中率先反彈回升的族群,也較不受裁員影響。
然而,隨著AI技術與白領工作的核心技能高度重疊,如今白領工作者也開始面臨同樣的困境。
根據塔西分析, 非例行性認知職位在失業人口中的佔比,首次超過非例行性體力工作職位(如醫療保健、個人醫護等自動化難度較高的工作) 。
塔西直指這是「不祥」的警訊,表明這群過去最不受經濟週期影響的勞動人口,未來將面臨更高的失業風險,甚至可能在經濟復甦後,出現難以恢復職位成長的「無就業復甦」(jobless recovery)困境。
無就業復甦的經濟警訊!下波經濟衰退恐不樂觀
白領工作者在美國勞動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就業人口佔比從1980年代初期的30%,攀升至如今的近45%。意味著AI對白領工作的衝擊,將不僅限於個人職涯,更可能動搖整體經濟。
「 如果這群佔比龐大的勞動人口在經濟下行時面臨高失業風險,且在復甦後職位成長停滯,那麼下一次的經濟衰退將會顯得『相當黯淡』。 」塔西認為,政策制定者未來須推出更積極的應對措施,例如大幅放寬貨幣政策或提供經濟刺激,幫助勞工適應全新的職場環境。
然而,也有人對此持樂觀態度。身兼白宮AI顧問的科技投資人薩克斯(David Sacks)認為,AI並不會導致大量失業,反而會創造人機協作的新模式。他強調,人類仍需提供 AI 模型必要的背景資訊、給予提示,並對產出的結果進行驗證。因此,人類與AI的對抗並非未來的競爭焦點,而是懂得善用AI的人,將勝過不使用AI的人。
儘管如此,專家們普遍認同,這段過渡期將對許多勞工造成職涯衝擊,尤其對於那些未能及時轉型學習新技能的人來說。
科技業成海嘯第一排,年輕人才淪AI替代品
另一方面,AI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已經有跡可循。高盛(Goldman Sachs)資深全球經濟學家布里格斯(Joseph Briggs)在一場訪談中直言,AI帶來的勞動市場變化已能在就業數據中看出端倪,其中受害最深的正是科技業的年輕員工。
布里格斯指出,過去20年來,科技業的就業人口佔比呈線性成長,然而近三年來卻出現了反轉,徵才趨勢已低於預期。數據顯示,自今年年初以來, 年齡介於20至30歲的科技業從業人員失業率,已大幅上升3個百分點,增幅遠高於其他年齡層的科技工作者或非科技業的年輕人 。
背後的原因在於,企業在導入AI時,傾向先凍結或減少初階職位的招聘,轉而讓AI工具來處理那些重複性高、較易自動化的工作內容。
軟體公司Salesforce 執行長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曾公開表示,在公司內部,AI已能處理高達50%的工作量。這使得初階員工的角色定位面臨挑戰,他們在職場轉型期間,成為了被犧牲的「受害者」。
這種「勞動力替代」(labor substitution)的現象正逐步擴大,根據高盛的預測,在基本情境下, AI自動化可能導致未來約6%至7%的勞動者失業 ,將對整體經濟和社會造成深遠影響。
延伸閱讀:年薪上看487萬!10大「AI最難取代」高薪職位出爐:不只工程師,這類非理科也超穩
2025未來就業報告出爐!9200萬個職位即將消失,企業超重視「這4種」核心能力
資料來源:Fortune、Business Insider、CNBC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