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BOX總經理葉展昀說他壓力很大。
今年音樂串流平台KKBOX已經20歲了,在不考慮進軍新海外市場的前提(成本過高),要衝用戶數談何容易。在2023年以不超過3,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台灣大哥大MyMusic收到旗下,幾乎是最後一件能做的大型國內用戶數收購。剩下的就是跟Spotify、YouTube Music進行「我多一個用戶、你少一個用戶」的島內競爭。
提高訂閱價格也有難度和侷限,音樂已經是現代人的陽光、空氣、水,「黏著度非常高,但是願意付的價格偏低。」葉展昀說。用戶成長有限、價格拉不上去,擺在他眼前的成長方式就只剩下一個:找到全新的動能。
「我們一直在思考下一個可能性是什麼?是內容差異化、是流量變現、還是軟硬結合?」葉展昀說,「最終的答案是粉絲經濟。」
追星平台FANKLUB是什麼?
KKBOX推出了追星平台FANKLUB,讓追星族可以付費訂閱喜歡的藝人,獲得獨家或私密的內容,以及優先演唱會購票權、可直接購買周邊商品等服務。訂閱費用以年計算,由藝人在新台幣620元~1,600元之間自行設定訂閱費用。FANKLUB希望把粉絲從單純的「聽眾」轉變為「參與者」,創造更多跟藝人的情感交流與內容參與的機會。
KKBOX內部進行過針對1,120名追星族的問卷調查,32%的粉絲願意每月投入10%所得支持藝人、3.8%的粉絲每月花1萬元以上追星。無獨有偶的,KKBOX前總裁、文策院前院長李明哲,在8月一場閉門分享會中,也提到音樂從為了貴族服務開始後不斷演進,他認為現階段粉絲經濟是可預見的一個節點。
追星平台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創意,從財務層面來定義韓國最強的娛樂公司HYBE,旗下也擁有專門給追星族使用的社群服務Weverse,且還帶來不少營收。根據HYBE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該季度營收為7,056億韓元,Weverse被歸類於「粉絲俱樂部」的收入,有346億韓元的貢獻,占比約為4.9%。
但這只證明了粉絲經濟、追星平台或許有利可圖,對於KKBOX來說,更核心的問題是:由KKBOX來做合理嗎?
KKBOX為了驗證粉絲經濟,做了一個「超粉計畫」
轉頭去看Spotify在拓展成長動能時,先不論成功與否,策略方向大多從內容面下手,包含投入數10億美元收購Podcast工作室,或是大手大腳地進入有聲書領域。
沒有人知道KKBOX來做追星平台是否合理。與其毫無頭緒的猜測,KKBOX在2024年先做了一系列稱為「超粉計畫」的實驗,「畢竟我要先說服我自己、說服團隊、說服公司(我們來做)是可行的。」葉展昀說。
超粉計畫就像是FANKLUB的輕量版,粉絲付費購買合作藝人的「限定方案」,可獲得限量的小卡、完成任務還有專屬徽章認證。結果出人意料地成功。舉例來說,KKBOX設定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聆聽時數,時間為期一個月,粉絲們的力量遠超如此,在2個禮拜內就瘋狂聽歌、超前達標完成任務。
「超粉計畫讓我們很有信心,應該可以做成一個自動化、常態化的追星平台。」葉展昀說。FANKLUB在8月就開始試營運,已有突破5,000名粉絲加入,他為FANKLUB設定的目標,是在2026年擁有10萬(免費)使用者,並轉換萬名使用者付費。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要先有藝人才有粉絲?
而做任何「平台」生意,不免都會落入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拷問,放到追星平台則會簡單一點,有多少藝人願意使用,就能吸引多少粉絲,畢竟新平台還沒有辦法用「用戶數」逼迫藝人們使用。
找藝人加入這方面,葉展昀倒是還算有信心,「我們在做FANKLUB前,跟很多唱片公司、經紀公司聊過,他們都很有興趣,也給我們很多建議。」像是設定藝人的應援標誌、可嵌入音樂的貼文格式,都是因為接收到回饋後才加入。
此外,葉展昀也提到,藝人其實也面對很嚴苛的挑戰。現在一天有近8萬首歌流入KKBOX,藝人不只要跟其他藝人競爭,還要跟Podcast、影劇內容、短影音搶奪消費者的注意力,自然也會有經營粉絲的需求,「特別是出下一張唱片前,要怎麼維持熱度?或是到了真正出唱片的時候要宣傳,也會是FANKLUB的機會。」目前FANKLUB已有20組藝人入駐,包含金曲歌王蕭煌奇、受到年輕人喜愛的黃偉晉、女團新秀ELL&s等。
找藝人加入自然是FANKLUB的挑戰,倒是先不用太擔心追星族,台灣最前沿的追星族(或是全球的追星族)已經經過了韓系追星的洗禮,非常習慣追星平台的玩法。
換個方向思考,台灣的藝人還沒有被教育過。
如果FANKLUB只是又一個免費的社群平台,那藝人、經紀公司、唱片公司只要把平常發在社群的內容多發到新的管道。但是如果要提供給「付費粉絲」相對應的價值,那就要有獨家、優先、親密的內容。
一名在Weverse訂閱了男子團體SEVENTEEN的克拉(該團體的官方粉絲名稱),向《數位時代》表示:「藝人在這裡(Weverse)的東西都會比較粉絲向一點,比如Instagram會有代言的東西,才能被品牌轉發。但這邊就是粉絲跟藝人才知道的內梗、拍攝綜藝的秘辛跟照片。藝人在這邊很輕鬆,好像在跟自家人講話一樣。」另一名克拉則說:「我也不常跟藝人互動留言,對這件事情沒什麼期待,但如果真的有粉絲被回覆應該會覺得很讚。」
藝人使用FANKLUB是一回事,用得好則是另外一回事,這背後還有資源、成本和人手的資源分配考量。
是一個功能,還是一個產品?格局有多大,想像空間就有多大
FANKLUB也為KKBOX拋出了一個深刻的戰略哉問:它究竟只是一個用來增加用戶黏著度的「功能」,還是一個能撐起公司未來的獨立「產品」?
差別在於想像空間。如果只是功能,它的成功將依附於KKBOX主體,目標是讓聽音樂的人留得更久。如果把FANKLUB視為一個獨立產品,它的想像空間便截然不同。FANKLUB將不再只是服務聽眾,而是要打造一個完整的「創作者與粉絲的經濟生態系」。它的目標可以從音樂人延伸至 Podcaster、演員,甚至跳脫台灣市場,成為日本、韓國、香港等有意進軍台灣的跳板;商業模式也能從訂閱擴展到IP授權與數據服務,成為KKBOX在音樂串流之外,真正意義上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葉展昀透露,以KKBOX的技術,要將FANKLUB獨立打造成App並不是難事,內部也經歷過不少的討論,最終在各方權衡之下,才決定先將FANKLUB放在KKBOX的App內,「我當然期待,FANKLUB是一個可以改變KKBOX發展格局的產品。」
但絕對沒有這麼簡單,以現在KKBOX喊出萬人付費的目標,就算都訂閱最高額的1,600元年費,不過也是1,600萬元的收入。過去KKBOX母公司KKCompany嘗試上市時,揭露過KKBOX的營收約在11億元,FANKLUB的訂閱收入只是杯水車薪,勢必還要靠其他生態系內的周邊銷售等分潤收入。
從音樂串流到追星平台,KKBOX的挑戰是能否砸資源親手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創作者經濟」生態系。如果FANKLUB失敗了,就是多了一個迷失在KKBOX App中錦上添花的功能;不過,一旦成功,它的對手將不再只是其他音樂串流平台,而是整個注意力經濟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