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沒人想多付錢訂閱,KKBOX為何敢推追星平台?一場實驗讓他看見粉絲經濟潛力
獨家專訪|沒人想多付錢訂閱,KKBOX為何敢推追星平台?一場實驗讓他看見粉絲經濟潛力

KKBOX總經理葉展昀說他壓力很大。

今年音樂串流平台KKBOX已經20歲了,在不考慮進軍新海外市場的前提(成本過高),要衝用戶數談何容易。在2023年以不超過3,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台灣大哥大MyMusic收到旗下,幾乎是最後一件能做的大型國內用戶數收購。剩下的就是跟Spotify、YouTube Music進行「我多一個用戶、你少一個用戶」的島內競爭。

提高訂閱價格也有難度和侷限,音樂已經是現代人的陽光、空氣、水,「黏著度非常高,但是願意付的價格偏低。」葉展昀說。用戶成長有限、價格拉不上去,擺在他眼前的成長方式就只剩下一個:找到全新的動能。

「我們一直在思考下一個可能性是什麼?是內容差異化、是流量變現、還是軟硬結合?」葉展昀說,「最終的答案是粉絲經濟。」

追星平台FANKLUB是什麼?

KKBOX推出了追星平台FANKLUB,讓追星族可以付費訂閱喜歡的藝人,獲得獨家或私密的內容,以及優先演唱會購票權、可直接購買周邊商品等服務。訂閱費用以年計算,由藝人在新台幣620元~1,600元之間自行設定訂閱費用。FANKLUB希望把粉絲從單純的「聽眾」轉變為「參與者」,創造更多跟藝人的情感交流與內容參與的機會。

【新聞照片 4】免費版的FANKLUB用戶可瀏覽藝人公開的社群互動內容, 若用戶付費升級將可解鎖更多
FANKLUB有免費版本與付費版本,年費約在620~1,600元,藝人可以自行設定價格。
圖/ KKBOX

KKBOX內部進行過針對1,120名追星族的問卷調查,32%的粉絲願意每月投入10%所得支持藝人、3.8%的粉絲每月花1萬元以上追星。無獨有偶的,KKBOX前總裁、文策院前院長李明哲,在8月一場閉門分享會中,也提到音樂從為了貴族服務開始後不斷演進,他認為現階段粉絲經濟是可預見的一個節點。

追星平台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創意,從財務層面來定義韓國最強的娛樂公司HYBE,旗下也擁有專門給追星族使用的社群服務Weverse,且還帶來不少營收。根據HYBE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該季度營收為7,056億韓元,Weverse被歸類於「粉絲俱樂部」的收入,有346億韓元的貢獻,占比約為4.9%。

但這只證明了粉絲經濟、追星平台或許有利可圖,對於KKBOX來說,更核心的問題是:由KKBOX來做合理嗎?

KKBOX為了驗證粉絲經濟,做了一個「超粉計畫」

轉頭去看Spotify在拓展成長動能時,先不論成功與否,策略方向大多從內容面下手,包含投入數10億美元收購Podcast工作室,或是大手大腳地進入有聲書領域。

沒有人知道KKBOX來做追星平台是否合理。與其毫無頭緒的猜測,KKBOX在2024年先做了一系列稱為「超粉計畫」的實驗,「畢竟我要先說服我自己、說服團隊、說服公司(我們來做)是可行的。」葉展昀說。

張惠妹 ASMeiR 演唱會
圖/ 圖片來源/張惠妹 A-mei_A-mit

超粉計畫就像是FANKLUB的輕量版,粉絲付費購買合作藝人的「限定方案」,可獲得限量的小卡、完成任務還有專屬徽章認證。結果出人意料地成功。舉例來說,KKBOX設定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聆聽時數,時間為期一個月,粉絲們的力量遠超如此,在2個禮拜內就瘋狂聽歌、超前達標完成任務。

「超粉計畫讓我們很有信心,應該可以做成一個自動化、常態化的追星平台。」葉展昀說。FANKLUB在8月就開始試營運,已有突破5,000名粉絲加入,他為FANKLUB設定的目標,是在2026年擁有10萬(免費)使用者,並轉換萬名使用者付費。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要先有藝人才有粉絲?

而做任何「平台」生意,不免都會落入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拷問,放到追星平台則會簡單一點,有多少藝人願意使用,就能吸引多少粉絲,畢竟新平台還沒有辦法用「用戶數」逼迫藝人們使用。

找藝人加入這方面,葉展昀倒是還算有信心,「我們在做FANKLUB前,跟很多唱片公司、經紀公司聊過,他們都很有興趣,也給我們很多建議。」像是設定藝人的應援標誌、可嵌入音樂的貼文格式,都是因為接收到回饋後才加入。

此外,葉展昀也提到,藝人其實也面對很嚴苛的挑戰。現在一天有近8萬首歌流入KKBOX,藝人不只要跟其他藝人競爭,還要跟Podcast、影劇內容、短影音搶奪消費者的注意力,自然也會有經營粉絲的需求,「特別是出下一張唱片前,要怎麼維持熱度?或是到了真正出唱片的時候要宣傳,也會是FANKLUB的機會。」目前FANKLUB已有20組藝人入駐,包含金曲歌王蕭煌奇、受到年輕人喜愛的黃偉晉、女團新秀ELL&s等。

【新聞照片 5】若用戶升級為「超級粉絲」,更可進一步解鎖獨家限定內容及專屬應援 Emoji,並享有「
如果要讓粉絲願意掏錢「訂閱」,那藝人也需要準備限定、優先、親密的第一手內容。
圖/ KKBOX

找藝人加入自然是FANKLUB的挑戰,倒是先不用太擔心追星族,台灣最前沿的追星族(或是全球的追星族)已經經過了韓系追星的洗禮,非常習慣追星平台的玩法。

換個方向思考,台灣的藝人還沒有被教育過。

如果FANKLUB只是又一個免費的社群平台,那藝人、經紀公司、唱片公司只要把平常發在社群的內容多發到新的管道。但是如果要提供給「付費粉絲」相對應的價值,那就要有獨家、優先、親密的內容。

一名在Weverse訂閱了男子團體SEVENTEEN的克拉(該團體的官方粉絲名稱),向《數位時代》表示:「藝人在這裡(Weverse)的東西都會比較粉絲向一點,比如Instagram會有代言的東西,才能被品牌轉發。但這邊就是粉絲跟藝人才知道的內梗、拍攝綜藝的秘辛跟照片。藝人在這邊很輕鬆,好像在跟自家人講話一樣。」另一名克拉則說:「我也不常跟藝人互動留言,對這件事情沒什麼期待,但如果真的有粉絲被回覆應該會覺得很讚。」

藝人使用FANKLUB是一回事,用得好則是另外一回事,這背後還有資源、成本和人手的資源分配考量。

延伸閱讀:Nano Banana實測|AI生圖神器怎麼用?修圖、合成、多輪修改,一句提示就搞定?

是一個功能,還是一個產品?格局有多大,想像空間就有多大

FANKLUB也為KKBOX拋出了一個深刻的戰略哉問:它究竟只是一個用來增加用戶黏著度的「功能」,還是一個能撐起公司未來的獨立「產品」?

差別在於想像空間。如果只是功能,它的成功將依附於KKBOX主體,目標是讓聽音樂的人留得更久。如果把FANKLUB視為一個獨立產品,它的想像空間便截然不同。FANKLUB將不再只是服務聽眾,而是要打造一個完整的「創作者與粉絲的經濟生態系」。它的目標可以從音樂人延伸至 Podcaster、演員,甚至跳脫台灣市場,成為日本、韓國、香港等有意進軍台灣的跳板;商業模式也能從訂閱擴展到IP授權與數據服務,成為KKBOX在音樂串流之外,真正意義上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葉展昀透露,以KKBOX的技術,要將FANKLUB獨立打造成App並不是難事,內部也經歷過不少的討論,最終在各方權衡之下,才決定先將FANKLUB放在KKBOX的App內,「我當然期待,FANKLUB是一個可以改變KKBOX發展格局的產品。」

但絕對沒有這麼簡單,以現在KKBOX喊出萬人付費的目標,就算都訂閱最高額的1,600元年費,不過也是1,600萬元的收入。過去KKBOX母公司KKCompany嘗試上市時,揭露過KKBOX的營收約在11億元,FANKLUB的訂閱收入只是杯水車薪,勢必還要靠其他生態系內的周邊銷售等分潤收入。

從音樂串流到追星平台,KKBOX的挑戰是能否砸資源親手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創作者經濟」生態系。如果FANKLUB失敗了,就是多了一個迷失在KKBOX App中錦上添花的功能;不過,一旦成功,它的對手將不再只是其他音樂串流平台,而是整個注意力經濟的疆界。

延伸閱讀:從《股癌》到肖楠資本:謝孟恭為什麼要砸3億元投台灣遊戲?

關鍵字: #KKBOX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AI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國泰重新定義保險科技

國泰未來保險體驗日(Cathay InsurX Day)是國泰金控攜手國泰人壽、國泰產險,所舉辦的台灣金融業首場以保險科技為主軸的產業盛會,打造產壽險對話平台,從台灣保險產業特性出發,以技術 + 場景 + 人性三大視角,重新定義台灣的保險科技。

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在開場致詞中,特別提到根據國泰多年的觀察,發現客戶需要的是數位結合實體的保險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結合數位平台與業務員能力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同時運用科技讓體驗變得更方便、透明。國泰金控副總經理林佳穎也分享,國泰持續透過場景金融、數位體驗、AI賦能三大關鍵做法,期待能成為「以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她強調,保險業不是單打獨鬥,需要更多跨域協作,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我們更要Run Faster,Better Together」,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會。

3.jpg
圖/ 國泰金控

過去,保險業的數位轉型多聚焦在「流程更快速」與「服務更便捷」等領域,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與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技術崛起後,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勇於嘗試、將AI全面滲透核心業務流程,讓 AI 不再只是單點輔助,而是貫穿保險價值鏈、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國壽以 Agentic AI 提升體驗與效率

「我們的目標是以 AI 重塑保險全流程應用。」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部協理莊淑儀以理賠流程為例解釋,國泰人壽早在許多年前就透過數位與 AI 等技術協助理賠同仁加快服務與受理、登打、派件與審理的速度,例如,以 OCR(光學字元辨識)醫療文件擷取與 ICD(國際疾病分類)/手術選碼優化登打效率、以 CRSS(理賠風險識別系統)風險分級識別理賠浮濫與詐欺等高風險案件並將之派送給可以審理的同事,以及透過智能工作台與 AI 骨折判讀加快與優化審理流程等。然而,保險陪伴客戶的時間是很長的,隨著保戶年齡逐漸提高,再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理賠案件數量持續攀升,需要更多 AI 與自動化強化效率與正確性。

國泰人壽的做法是在既有的 AI 基礎上,加入GenAI 與Agentic AI等技術,以 AI全面升級理賠流程。首先是以「DocAI Agent」突破傳統 OCR 覆蓋率低與高維運成本的限制,僅需一個月調校,即能快速適配不同醫院表單,維持原本的正確率並將覆蓋率由50%提升至近100%,大幅縮短登打時間。其次是透過「Abnormal Agent」打造圖形資料庫(Graph DB)建立理賠關係網,快速標示高風險關係案件提供判斷依據及建議後續的應對方式,加速理賠人員的決策。最後是藉由「Review Assistant Agent」協助整理病歷、醫療單據、診斷證明…等複雜且可能甚至上百頁的文件,並快速歸納出重點,幫助理賠人員快速找到關鍵資訊進行交叉查證,大幅節省審理時間。

莊淑儀指出,光是理賠流程,國泰人壽已打造30個以上的AI Agents,目標是協助理賠人員化繁為簡、更快完成相關工作。在善用科技提升流程體驗的思維下,國泰人壽沒有特別打造額外的AI平台,而是將AI Agent整合至現有理賠流程各個環節,讓同仁們可以在一個介面完成所有工作,兼顧便捷、好上手與效率提升。

除了理賠,國泰人壽也將 AI 應用延伸至商品知識管理,打造業務員的行動智慧助手,從保障缺口判斷、個人化商品推薦到業務員智能對練等流程,都有AI Agent協助提高同仁效率,讓客戶的保險體驗更便利且完善。舉例來說,隨著保險商品高度複雜化,國泰人壽推出「商品知識助理」,協助業務人員快速查詢 3,000 多檔的商品保單條款及規範、醫療行為理賠項目,幫助業務員更快速採取行動,也能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保戶互動與服務。

「我們不會為了 AI 而 AI,而是建置AI Agent 生態圈,高度整合與重塑理賠、商品服務等核心流程,藉此提升用戶體驗與營運效率。」莊淑儀進一步解釋,國泰人壽不會單純以投資報酬率(ROI)評估AI成效,將以風險控管、流程優化、員工效率與客戶體驗四個構面衡量 AI 對公司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商業價值,並勇於在新的商業模式上進行嘗試,確保每一次的 AI 投入都能為國泰帶來有意義、有實質效益的進步。

圖4.jpg
圖/ 國泰金控

從數據到智能,國泰產險以AI強化核心競爭力

國泰產險同樣積極透過數據與AI極大化競爭優勢。國泰產險督導吳香妮指出,面對火災、地震、颱風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需要數據與AI驅動的產險保護傘填補損害,把衝擊降到最低,讓生活、經濟與社會能持續穩定運轉。在具體實務上,國泰產險是從「Enrich加值服務」、「Enhance AI輔助風險決策」,以及「Empower生成式AI賦能」這三個面向切入。

台灣交通事故逐年攀升、平均1天發生1,100件交通事故,其中,大車事故發生率是小車的2.2倍,致死率比起小車高達6倍等現況後,國泰產險開始思考,除了提供大車事故後的理賠支援,還可以從事前提供哪些服務?也因此催生了業界首創的「CarTech智能車險加值服務」,透過跟運輸業者與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針對車險承保前、中、後提供相應的風險辨識、預警與防治等加值服務。國泰產險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建立全台首個「運輸業者健檢」流程,透過駕駛行為及行車環境等多元數據建置AI模型,即時洞悉駕駛行為及風險分析,並提供運輸業者客製化的風險改善建議,實踐以數據及AI優化損害防阻。吳香妮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僅提供理賠,更要守護客戶,提供超越價格的價值服務。

產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再保險,國泰產險的作法是運用AI及數據,化被動為主動,以AI輔助風險決策。過去再保險業務仰賴經驗法則、手動整理資料與透過國際再保險公司提供既有方案,現在則透過數據與AI驅動,主動精準拆解業務目標,以28項風險因子預測風險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自動輸出並比較多種方案,從中探索最適合的再保險規劃。

國泰產險也將AI導入內部流程,解決長期困擾員工的報告製作痛點,包含資料查找費時、人工編寫品質不一、專業術語翻譯困難等。透過一鍵生成報告服務的三個GenAI模組,為員工省下6到7成的手動作業時間,將時間與精力聚焦在更具策略價值的工作,以新世代人機智慧協作模式提升效率與創造嶄新競爭力。

圖5.jpg
圖/ 國泰金控

從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的實作,可以清楚看到:對國泰而言,AI不僅是新技術導入,更是保險價值鏈全面進化的核心動能,將以數據與AI驅動服務實踐用戶體驗的優化,持續引領台灣保險科技體驗走向新世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