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睡姿影響10年壽命」「連喝40天可治腦部疾病」⋯AI醫師侵入長輩群組,別被騙!4招教你破解
「這個睡姿影響10年壽命」「連喝40天可治腦部疾病」⋯AI醫師侵入長輩群組,別被騙!4招教你破解

你是否在各個社群平台、YouTube上,看見各種醫師介紹長壽秘訣、養生秘方的影片,並且有著相當高的觀看數或分享,然而影片中出鏡卻往往不是本人,甚至不是真人──而是AI生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製作者通常沒有醫學專業背景,可能導致民眾誤信不實的治療方法,這樣的情況存在於台灣、日本等世界各國,已經成為AI時代下的新興陷阱。

「三個妙招教你補陽氣」、「這個睡姿可能影響10年壽命」、「這樣連續喝40天,就能治癒腦部疾病」……諸如此類的醫學及養生分享影片在網路上大量增加,然而這些所謂的醫療知識分享,卻可能根本不是出自真正的醫生。

AI生成「假醫師」全世界湧現!不實醫療資訊恐釀禍

而且這不是中文社群獨有的問題,日本《NHK》近日就在報導中指出,YouTube上同樣出現大量看用AI製作的醫療養生影片,許多影片自稱是「心臟病專家」、「前大學醫院院長」,然而利用醫師執照核對系統對點閱超過1萬次的50人進行檢索,其中31人都是捏造的。

儘管在台灣及日本,這些影片大多是分享沒有重大影響的養生訣竅,並且不牽涉藥物推銷,仍有部分不準確的醫療內容,可能導致用戶病情加重。

《NHK》提到,一位聲稱是「81歲現任心臟病醫生」就在其中一段影片中建議,當出現胸痛狀況時,要立即服用抗凝血藥物,但東邦大學醫療教授中村正人則指出,假如是心肌梗塞以外疾病的患者,貿然使用抗凝血藥物反而可能加重症狀。

ai假醫師.jpg
日本近年也竄出大量AI假醫師影片,成為AI時代的新興問題。
圖/ YouTube

「有些影片誇大了疾病危險性,引發觀眾恐慌。不準確的訊息只會導致人們焦慮不安,如果出現胸腔疼痛的症狀,盡速就醫才是上策。」中村正人表示。

甚至在其他國家也有同樣的影片滋生。《德國之聲》早在2023年便有AI影片在Facebook聲稱,奇亞籽可以幫助控制糖尿病,該影片獲得超過4萬次按讚、210萬點擊;還有一部Instagram上的影片聲稱,只要「將七顆杏仁、10公克冰糖和10公克茴香磨碎,每晚加入熱牛奶一起服用連續超過40天,就能治癒任何類型的腦部疾病。」該影片當時也獲得逾8萬次觀看。

這樣的問題到現在仍然存在。根據《CBS》上個月的報導,他們在社群平台上發現數十個帳號、涉及上百個AI生成影片提供醫療建議或推銷保健產品,主要牽涉美容、減肥、和健康領域,並且可能運用真實存在的醫療領域名人形象。

喬爾.貝維爾(Joel Bervell)是一位擁有數十萬粉絲,時常在社群平台上揭穿虛假的醫療傳言,譽為醫學領域「流言終結者」。他今年前些時候被粉絲提醒,網路上出現了一些推銷產品的影片,影片中的人長得跟他一模一樣,才驚覺自己的長相已經遭到冒用,淪為AI詐財的工具。

延伸閱讀:一則貼文的壽命有多長?YT平均9.7天即達「半衰期」、臉書只剩81分鐘可活

AI假醫師瞄準兩目的:賺流量、賣產品!

製作這些AI生成的醫療知識影片,又是為了什麼目的?日本資訊學研究所越前功教授認為,這些AI生成的醫療保健影片「很可能是為了增加點擊流量賺取廣告收入。AI能低成本、短時間製作各種影片、內容,但觀眾可能誤以為醫生是真人,由於涉及醫療資訊,這些內容問題很大,非常危險。」

另外,也有一部分AI生成醫療影片是為了推銷保健產品,例如推銷沒有通過審查的減肥藥、用草藥偏方代替處方藥,或者鼓勵觀眾嘗試沒有科學根據的排毒療法,瞄準正在尋求治療方案的弱勢族群。

Facebook上冒充澳洲知名醫師諾曼.斯萬(Norman Swan)的AI影片,便抨擊了科學的研究結果,聲稱一款營養劑能幫助治療糖尿病,並且在影片推銷聲稱可治療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的營養劑及減肥產品。

這些影片可能導致民眾放棄原先的治療,轉而選擇沒有科學根據的替代療法。

延伸閱讀:AI雷包橫行!史丹佛揭40%職員曾接手「無腦AI產出」:AI降本增效口號響亮,誰在收拾殘局?

AI假醫師怎麼分辨?四個地方要留意

注意YouTube、Facebook是否標示AI內容

一般民眾又該如何辨別這些可能是AI生成的醫療資訊影片?最基本的方式便是注意平台本身的AI標籤。AI生成內容猖獗已經令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加入了AI標籤功能,當系統檢測到後便會強制為影片加上標籤,註明為AI生成內容。

AI辨別02
YouTube會要求創造者,或偵測到後強制在說明欄內註明影片內容為AI生成。
圖/ YouTube

YouTube會在影片說明欄內,加入「變造或合成的內容」,這可能是創造者主動註明,或者被YouTube偵測到強制標示;而Facebook和Instagram則是標示在用戶名稱下方,提醒當前觀看的內容可能是AI資訊。儘管只有一部分AI生成內容會有標示,仍是幫助用戶辨別影片是否為AI生成的簡單方式。

AI辨別01.jpg
Meta旗下社群平台則會在左上角註明「AI資訊」。
圖/ Instagram

注意畫面細節,AI影片常有詭異錯誤

與辨別一般AI生成影像的訣竅相同:注意影片細節。儘管AI影片乍看之下以假亂真,許多小細節依舊存在破綻,例如過去用來甄別AI圖像的幾個元素, 如手指腳趾、各種花紋紋路、文字、衣服鈕扣以及各種連接處等 ,都是AI時常犯錯的地方。

例如下方這張照片便是一個YouTube頻道AI生成的養生影片,乍看之下確實與真人YouTube影片無異,但仔細觀看會發現,影片中人物的右手只有4根手指,同時背後書櫃上的燈也放置在不合常理的位置。

AI破綻02.jpg
影片中人物右手手指數量只有4根,並且背後檯燈位置不合常理。
圖/ YouTube

接著看另外一個範例,這是一個聲稱旅美退休中醫師的頻道,不過實際上也是AI生成養生影片。同樣可以注意到右手手指只有4根,靠近脖子處的釦子明顯沒有對齊,只剩下半邊。另外,髮際線處變得特別模糊,頭髮本身與這種連接部分都是AI難以處理的地方。

AI破綻03.jpg
同樣右手手指只有4根,靠近脖子處鈕扣只有半邊,髮際線處也特別模糊。
圖/ YouTube

再看一個Instagram上的海外案例,這部短影音2023年推出時便獲得超過8萬次觀看,不過可以從鈕扣、聽診器等部分發覺問題。鈕扣間距有著顯著的差異,甚至顏色、造型都不一致,而聽診器造型也存在破綻。

AI破綻04.jpg
鈕扣顏色、間距有種很大差異,聽診器造型細看也有問題。
圖/ Instagram

AI生成影片動作單調,畫質不穩定

且通常為了避免穿幫,AI生成影像的動作都較為單調,除了臉部表情的變化外,通常只有簡單的手部動作,只要仔細觀看就能看出差別。如果影片畫質粗糙或不穩定,也可能是AI影片的局限或為了掩蓋破綻。

信誓旦旦談療效、賣商品,可能就是AI騙局

另外,除了這種單純獲取流量的頻道外,有些AI生成醫療影片是以推銷保健產品為目的,當民眾看到影片對某些療法信誓旦旦,或者開始推銷起營養品、藥物時,便必須提起警覺。即使影片中看見熟悉或知名的醫師,也可能是被有心人士AI換臉或生成的內容。

不過最重要的是,人們應該對任何網路上的醫療資訊抱持懷疑,隨時有著這可能不是真實資訊的防備,並對所有在網路上看到的醫療資訊進行查驗、核實消息來源。

延伸閱讀:
普發1萬不設「不領取」選項!何時發?誰能領?領取資格、方式一次看

AI害你沒工作是真的!研究揭2年追蹤數字:Z世代員工占比腰斬,管理職也精簡再精簡

資料來源:NHKCBS德國之聲

關鍵字: #社群平台 #AI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