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創立於2010年美國舊金山,僅花4年時間,就擴張成為全球性公司,市值已經超過40億美元,在全球250個城市、51個國家落地生根,快速席捲全球。
但Uber引發的爭議也從未間斷。今年11月才因隱私爭議遭媒體爆料負面新聞。近日更因為在印度爆發Uber司機強暴當地婦女的事件,引發全球各地對Uber發出禁止令,包括印度、西班牙、比利時、荷蘭、泰國、波蘭等國家。台灣交通部公路總局自9月也傳出陸續對Uber開罰上百萬罰金,試圖勸導Uber合法經營。Uber這次真的在全球擴張時踢到了鐵板,新創公司或許可以從中學到一點教訓。
遊走各國法律邊緣的作法,讓各國政府都決定立法管制
早在今年7月,台北市就爆發街頭事件,計程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走上街頭包圍交通部,要求交通部應修法管制「白牌計程車」。
新加坡政府在今年11月決議立法管制這類由網路起家的新創汽車租賃公司,包括Uber、GrabTaxi等,要求他們必須要給付稅收,並取得當地合法經營執照,才能夠掛牌上路。並立法規範線上App叫車的費用,必須要符合當地法令機制。新加坡新計程車法規預定在2015年第二季上路。
印度政府自從發生強暴婦女事件後,現在已全面禁止Uber服務。該國政府還建議全球國家都應該禁止未登記的計程車公司上路,尤其是以網路為基礎的新型態跨國公司。
印度警察已經逮捕強暴嫌犯,甚至強調不排除罰款或扣押相關負責人,並要求Uber建立完善的司機審查制度,直到他們符合申請規定,才能再次營運。印度當地政府表示,目前僅有6家合法登記的傳統無線電(radio)計程車公司合法在印度營運。其他透過網路叫車的新創科技計程車公司,未通過政府登記營業許可,通通禁止上路。
BBC報導,禁止令可能導致印度上千名司機因此而失業。但BBC實際訪問印度當地用戶發現,Uber線上App目前還持續提供叫車服務,此外當地政府根本無法掌握有多少未拿執照的Uber車手,所以這類未掛牌的租車服務根本難以全面抑止。
印度當地的強暴事件,引起政府再一次關注新科技的規範問題,此外也引發當地再次興起婦女保護運動。Twitter上民眾針對此次事件發表意見,有人認為政府全面禁止新創網路車行上路太誇張,因為並非所有的司機都會犯法,強暴案可能只是特例。也有人認為即使印度政府主導計程車法制化,但仍無法解決地下車行的問題。
在地競爭激烈,擴展全球化不易
Uber在全球擴張如此快速,部分原因來自於致力發展「在地化」。除了推出iOS和Android叫車App之外,當初為了擴展亞洲市場,Uber又再推出SMS簡訊叫車服務,擴展非智慧型手機用戶。此外,Uber也致力於擴張語言障礙,並視不同國家調整他們的付款機制,例如在德國,當地人並不習慣使用信用卡,所以Uber決定和PayPal合作,擴大支付合作對象。
但國外媒體評論認為,Uber在亞洲擴展並不如預期的順利。包括中國和印度等,當地原有的計程車出租商掌握更大的市佔率,因為他們比Uber更了解當地文化,雖然Uber致力在當地招募本地車手。中國當地已經有「快的打車」(Kuaidi Dache)、「滴滴打車」等新創公司,同樣提供手機App叫車服務。印度當地則有OlaCabs公司。此外包括Lyft、法國Bla Bla Car等都是Uber的競爭對手。
2010年Uber在美國舊金山成立後,黑色的高級轎車已成為Uber的公認標誌。他們同時也祭出新的合作政策,招募更多的人加入Uber的團隊,上路當司機。創辦人Garrett Camp當初設立Uber的目的,是為了要解決舊金山當地的計程車問題。「民眾如果付得起更高檔的出租費用,那為什麼他們不能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但現在Uber可能因為違法當地法規而遭禁。當跨國公司在本地的市佔率越來越高時,當地政府如果無法可管,就可能淪為跨國經營上的漏洞。印度當地的例子已經引發各國政府再一次關注新科技的規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