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手上的信用卡,從最早的實體磁條到晶片卡,近日又走入了虛擬的世界,在科技演變的過程中,身為全球最大信用卡組織的Visa怎麼因應數位支付與金融科技興起的變革呢?
《數位時代》特此邀請Visa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請他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
「Visa從來沒做有金融服務,但我們客戶主要是金融機構。」麻少華強調。長久以來,Visa雖然和金融機構走得很近,但界線非常明確,Visa從沒有提供貸款、投資與儲蓄等類銀行業務,也從來沒有越過銀行,提供信用卡收單和發卡服務,和銀行一直保持「魚幫水,水幫魚」的合作夥伴關係,就算在金融與科技業者界線模糊的現在,Visa還是堅守科技服務提供者的角色。
儲值模式:Visa的挑戰
不過面對支付寶與騰訊等「金融科技」業者的跨界經營模式,Visa勢必改變過去的經營策略。
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除了綁定信用卡外,也提供使用者儲值功能,從帳戶儲值走出一條具有破壞性創新的道路,除了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也讓具有電信業者、電子商務與網路服務提供者等具有雄厚用戶基礎的科技業者爭相模仿。
在儲值模式中,使用者並不需要綁定信用卡,也可以支付消費,因此Visa的角色被邊緣化,面對這樣的挑戰,Visa一改過去封閉體系走向開放,並且投入大量資金在研發端。
身為科技公司:研發各式支付系統,消滅現金
近年來,其中一個重大改變就是Visa開放了重要的支付資訊系統VisaNet,VisaNet每秒能夠處理65,000多條交易訊息,還能協助消費者防範詐騙,為商戶提供支付保證。另外,Visa也推出Visa Developer平台,開放各類的API,讓開發者利用這些資源創新。另外,Visa也在美國新加坡和印度建立的多間實驗室。
Visa致力研發更安全更便利的金融支付解決方案。近端支付Visa payWave、點對點支付Visa Direct、遠端支付的Visa Checkout,與近日因為被Apple Pay採用,而知名度大增的代碼化技術Visa Token Service。
這些新型態支付解決方案目標只有一個:消滅現金。「Visa使命只有一個:用(電子)支付取代現金,最後達到『無現金』的狀態。」麻少華強調。長期以來,Visa不斷鼓吹無現金社會,可以增加金融貿易效率、增加國家的GDP與減少地下金融等好處。
異業結盟:從手機到物聯網,擴增綁卡場域
Visa在台灣已經有3,700萬持卡張數的龐大基礎,但這還不夠,和同業或異業策略結盟是Visa擴大自身使用者的重要策略,Visa和悠遊卡的合作一直就是個好案例。外界看來Visa和悠遊卡是競爭關係,但事實上Visa和悠遊卡合作的部分也很多。
過去,銀行與悠遊卡合作發行聯名卡,讓Visa打進夜市與大眾運輸等信用卡到達不了的「小額支付」場域,「悠遊卡可以自訂費率,交易速度又快,因此快速打進銀行到不了的地方。」麻少華表示。
現在不僅是電子票證業者,也開始和各類FinTech業者合作,如電子錢包業者街口與GOMAJI夠麻吉,繼續擴展信用卡的支付場域。
此外,IOT物聯網就是Visa相當看重的金融支付領域未來我們身活周遭的連網裝置,都可能成為一個金融支付的「入口」,因此對Visa而言,搶進下一個會有應用大爆發的「載具」是生態系佈局的一大重點,其中聯網車是非常重要的領域。「Visa把代碼服務(Token Service)埋入車載系統內,讓聯網車成為一個安全又便利的金融交易環境。」麻少華指出。
「Visa大還要再大,商店基礎還要增加,還有很多地方信用卡是不能用的,使用信用卡和金融卡的消費族群還是不夠的。」麻少華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