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銀行看2019年新趨勢:「行動」不再只有手機、同業也可能結盟
07

將來銀行看2019年新趨勢:「行動」不再只有手機、同業也可能結盟

隨著金管會在2018年11月開放純網銀執照申請,讓純網銀成為近日熱門話題,曾在電商、金融產業打滾多年的梅驊認為,許多與新科技結合的金融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很多東西雖然不見得符合當下規範,不過大家開始願意去討論、嘗試這些東西,過去累積的能量會在2019年慢慢爆發開來。」
2019.01.16 | 物聯網

台北金融科技展「FinTech Taipei 2018」剛剛落幕,無論是結合虹膜辨識、指紋、AI機器視覺的智慧ATM,還是串接多元支付的智慧點餐機,甚至是結合穿戴式裝置的人壽保單,整個展會讓人誤以為來的了3C展,「許多很好玩的軟硬體解決方案相繼出籠,未來幾年FinTech會越來越多朝這個概念發展。」將來銀行(Next Bank)總經理梅驊說。

跨業、同業結盟,落地應用將遍地開花

隨著金管會在2018年11月開放純網銀執照申請,讓純網銀成為近日熱門話題,很快的2019年二月收件將截止,展望新的一年,曾在電商、金融產業打滾多年的梅驊認為,許多與新科技結合的金融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很多東西雖然不見得符合當下規範,不過大家開始願意去討論、嘗試這些東西,過去累積的能量會在2019年慢慢爆發開來。」落地應用遍地開花絕對是可以期待的。

梅驊首先提到了「開放為基」,指的就是生態系的跨業結盟,以南韓2017年4月成立的首間純網銀K-Bank來看,就是由韓國最大電信業者Korea Telecom(KT)、韓國第二大銀行Woori Bank、韓國連鎖便利商店GS Retail、中國螞蟻金服等20幾家公司共同成立,電信龍頭結合零售通路業者的模式,正是K-Bank一登場就開出紅盤的原因之一。將來銀行的股東組成就很豐富,串起通訊、零售、電商的異業結盟生態圈,將來銀行執行長劉奕成,也同意網銀必須借助科技的優勢,把過去的框架通通忘掉,才能真正去挖掘沒被滿足的痛點。

梅驊
曾在電商、金融產業打滾多年的梅驊認為,許多與新科技結合的金融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很多東西雖然不見得符合當下規範,不過大家開始願意去討論、嘗試這些東西,過去累積的能量會在2019年慢慢爆發開來。」
圖/ 蔡仁譯 / 攝影

此外,像是「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概念,甚至會促使同業合作出現,這是過去傳統金融圈難以看到的現象。2018年一月歐盟法案「第二號支付服務指令(The secon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PSD2)」上路後,銀行獲得用戶授權後,就能開放第三方存取用戶帳戶數據,並能直接透過用戶的銀行帳戶扣款,不必再透過刷卡,過去牢牢鎖在銀行內的資料得以被解放,提供更加個人化的金融服務,梅驊認為:「在同一個架構下,只要對生態系、使用者更好的話,大家是願意攜手來做事的。」

除了開放,生態系中也能看到更多「互利為本」的現象出現,過去被視為競爭對手的同業,也可能在科技的發展下,有更多互相合作的案例出現。例如2018年年底,就傳出金管會正在研議修改法規,讓所有金融機構都能加入財金公司會員,讓不同電子支付業者可以做到互相轉帳,一旦修法完成,包括LINE Pay、街口支付、歐付寶在內的電子支付平台,將可以相互轉帳,不再因為平台而受限。

不只是手機,穿戴式裝置才是「行動」新趨勢

接著是「行動為先」,不過梅驊所指的可不是我們直覺會想到的手機,「過去提到行動,大家會想到手機,但是現在穿戴式裝置百花齊放,這些都跟物聯網(IoT)設備有關,過去這些都是跟金融業關聯性比較低的。」

以蘋果(Apple)旗下問世至今約莫四年的Apple Watch來說,結合了支付、健康、連網功能於一身,靠著「不只是手錶」的賣點,出貨量已經在2017年第四季度超越瑞士鐘錶業。「大家在支付上會希望越來越簡單,這類穿戴感應式、代幣(token)的應用會越來越多。」

Apple Watch
梅驊認為:「過去提到行動,大家會想到手機,但是現在穿戴式裝置百花齊放,這些都跟物聯網(IoT)設備有關,過去這些都是跟金融業關聯性比較低的。」
圖/ shutterstock

金融業看準的不只是支付這一塊,像是國泰人壽、台灣人壽、新光人壽等業者也都積極布局結合穿戴裝置的外溢保單,透過存取手機中的「健康」資料,來回饋保費給客戶;另外,永豐銀行日前也推出第一張結合穿戴式裝置的信用卡,讓卡友把消耗的卡路里直接轉換成紅利點數。梅驊認為,這類穿戴式的「行動為先」概念,會與金融產品更緊密的配合。

從2018年的台北金融科技展「FinTech Taipei 2018」,梅驊也看到「生活為用」的趨勢,科技金融的距離感將慢慢瓦解,像是網銀可以提供更便利的保險選擇,整合線上線下的支付需求,「越來越多軟、硬體的應用,會更加貼近生活。」

科技再進步,「信用」仍是核心

無論科技帶領金融邁向多遠的未來,最終仍是離不開「信用」的核心基礎,最後梅驊仍強調「信用為核」的重要性,「信用是我們的核心,很多金融服務都是希望能幫助使用者累積信用。」

梅驊認為信用的累積,不一定是從傳統上的支付、理財中獲得,像是將來銀行與股東串起的生態圈,用戶跟網銀業者能在其中互利,信用、信任都可能在這更廣闊的生活體驗中,慢慢的堆疊出來。

現在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就送你2019科技產業趨勢懶人包,如果是老朋友,請輸入「2019」。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