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玩家最愛曲面顯示器!微星如何花3年,把邊緣部門翻身世界第三大品牌
電競玩家最愛曲面顯示器!微星如何花3年,把邊緣部門翻身世界第三大品牌

「有一年,上海China Joy要我們贊助,提供200台電競主機去,一台市價10萬元,換算起來贊助將近2,000萬元,結果興高彩烈去現場看贊助陣仗,沒想到主辦單位全把桌機放在桌下面,鎖在櫃子裡,會場只擺了一面旗子:感謝微星贊助。」

回憶場景的,是微星電腦運算暨顯示器事業本部研發處吳俊瑤,這番心路歷程,正是做「零組件品牌」的辛酸面,企業LOGO永遠被包在角落或產品裡面。

微星發展電競品牌多年,已經相當成功,在電競玩家心中打江山,但賣主機板、顯示卡、鍵盤、筆電,去參展擺攤,往往用顯示器展示效能,但明碁或AOC螢幕往往比自己招牌顯眼,老闆巡場總是問:為什麼都幫別人打招牌?逼得會場人員還要貼貼紙,把這些顯示器LOGO遮住。

微星顯示器之路起頭難,市場小、又碰上曲面電視亂流

2017年,微星正式決心下海做顯示器,而且是直接做曲面顯示器,在當年又是一記猛招。「當時曲面電視賣得不好,電競顯示器也只有華碩一家做,別說曲面電競顯示器了,通路商都會問曲面電視賣很糟,怎會推曲面顯示器?」微星回憶,當年電競顯示器市場規模一年250萬台不到,曲面只占20%,算一算是一個不到50萬台的小市場。

不過,微星仍決定下海經營,一開始銷售時不順遂,一台27吋曲面顯示器MPG27CQ售價1.89萬元,但27吋QHD「純平面螢幕」只要1.5萬元有找,FHD螢幕甚至只要9,999元。

微星
2017年曲面顯示器市場還很小,一年銷售不到50萬台。
圖/ 王郁倫攝影

價格太高,要怎麼說服消費者?第一年微星拜會通路商,大家直覺回應:電競都用平面螢幕,怎會用曲面?微星還得跟桌上電腦搭售賣,由於業績太少,「 那時在公司沒椅子可以坐,都閃到一邊去。 」吳俊瑤形容。

曲面顯示器市場2017年時還小,看到曲面電視失敗的例子,也讓很多顯示器大廠沒有意願跳進來,反而成為微星的機會。「市場沒大咖,我們又發現曲面顯示器其實跟TV不一樣,TV距離太遠,當然體驗不好,但顯示器坐得近,電競玩家包覆性感受不一樣,舒適度高。」 吳俊瑤說。

靠得獎打開名氣,提升規格滿足電競玩家

撐得住就有機會,微星第一年僅賣幾萬台,但第二年曲面跟平面顯示器價差拉近,加上第一台發表機種MPG27CQ接連拿到IF跟CES大獎,名氣逐漸打開,2018年曲面電競顯示器滲透率拉高至40%,玩家逐漸發現曲面電競好處,市場才開始成長。

到2019年,電競顯示器市場已經成長至700萬台,其中有60%是曲面螢幕,5大電競曲面顯示器廠牌裡面,台灣品牌就有4家,相當不簡單。

而如何把這市場孵大?光靠曲面螢幕的沈浸感不夠,電競螢幕開始從60Hz刷新率拉高至100Hz,跟上遊戲的速度,「許多玩家用60Hz螢幕會有暈眩感,」吳俊瑤說,而射擊類遊戲更明顯,越高螢幕刷新率的玩家越快狙擊到對手,成為電競顯示器主打規格,如今電競主流規格已經是144Hz。(連星際大戰設計師也愛用!微星要怎麼對正在長大的電競用戶圈粉?

微星
微星電腦暨顯示器事業部協理葉俊德
圖/ 王郁倫攝影

做出市場差異性,螢幕設計增加遊戲互動感

電競顯示器在台灣業者合力造市下,目前已是市場霸主,面板友達更是主要供應商,董事長彭双浪透露,友達市占率不僅超過5成,未來更將朝300Hz高階刷新率發展,甩開後面中國對手競爭。

為區別只是拚面板規格的戰局,微星又設計螢幕下方的五排燈專利,連動
SteelSeries GameSense (遊戲感應) 功能,可以跟遊戲內容同步,由於五排燈光就在玩家正前方,有些同業怕光害不做,但微星卻覺得,五燈設計可以有一些應用,比方射死敵方五人,少人燈光就熄滅一盞,可以增加情境感。

經過三年,微星目前已是第三大曲面電競螢幕品牌,問吳俊瑤還想做平面電競顯示器嗎?他笑說,目前電競賽事仍將平面顯示器列為標準配備,因此微星其實也有平面顯示器機種,但專供展場跟賽事;其餘9成新品都以曲面為主,儘管曲面電競顯示器納為標準賽事仍有一段路,但在一般玩家市場,2020年曲面滲透率他樂觀預期還會進一步超過6成。(手遊電競是未來!微星宣布共同領投Android模擬器廠商BlueStacks

微星
微星2017年開始思考不做顯示器,品牌就永遠在展場被包在其他產品裡面。
圖/ 王郁倫攝影

從零組件品牌朝系統品牌邁進,MSI品牌如今已可以風光秀在展場上,下一步,如何讓標準賽事也將曲面顯示器納為標準配備,將是顯示器團隊最終極挑戰的目標。

責任編輯:陳映璇

關鍵字: #微星 #電競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用50元硬幣大小的晶片決戰邊緣運算!鈺創科技以AI微系統概念,為百工百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用50元硬幣大小的晶片決戰邊緣運算!鈺創科技以AI微系統概念,為百工百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下,「大模型+高算力」似乎已成為技術競賽的主軸。然而,當AI應用要真正落地,走進生活並進入裝置與第一線場域時,卻面臨高成本、高功耗與硬體無法升級等瓶頸。尤其在台灣這個製造與應用密集的環境中,產業真正需要的是兼具低功耗、高效率與易於整合特性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小而精、小而強的AI架構。這正促使鈺創科技提出以記憶體為核心的「記憶體驅動AI邊緣系統平台」(Memory-Driven AI-Edge System Platform)構想。

「我們要做的,不是一顆很炫技的晶片,而是一種AI新架構,讓現有系統都能以最輕量、最安全的方式,加上一顆AI的腦。」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表示。

一顆50元大小的AI腦,為裝置插上智慧的翅膀

手上的一枚50元硬幣,盧超群指著說:「這個AI微系統就只有這麼大而已。」他語帶驕傲地表示。這正是鈺創科技整合30年記憶體設計經驗與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技術的成果結晶。其設計理念並非依賴大規模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資源,而是從「記憶體為核心」出發,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與控制器進行深度整合,再透過「AI賦能器」的方式,成為主系統晶片(System on Chip, SoC)旁的一顆輕量協作處理器(Companion Chip)。

盧超群指出,不同於傳統以處理器為中心的架構,鈺創科技的「記憶體驅動」(Memory-Driven)設計能有效縮短資料傳輸路徑,大幅提升運算效率,同時顯著降低能耗與整體系統成本,這對於資源受限的邊緣裝置來說,是實現AI智慧化的重要突破。不僅如此,它還搭載鈺創科技獨有的遠端處理器通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與良品裸晶(Known-Good-Die, KGD)技術,在整體功耗與體積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也能同時保有即時運算與AI推理能力。

換句話說,不需要拆解原有平台,也無須仰賴雲端計算,既有設備便能快速升級生成式AI功能。這不僅解決了硬體升級的痛點,更為終端裝置的資料隱私與自主運算提供堅實保障,尤其是在對即時性與安全性要求極高的工業和車用領域,其價值更是充滿潛力。盧超群形容這是「加翅膀」的概念,「你本來有輪子可以跑,我再給你加上AI的翅膀,讓你可以飛。這不是全面取代,而是一種共生的AI策略。」

在實際應用層面,這顆晶片的最大突破不只來自硬體設計,更來自於一種嶄新的AI運算思維──視覺導向記憶體(Vision-Oriented Memory, VOM)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不再只「看到影像」,而是能「聽懂場景」的關鍵創新。

從影像到語意:讓AI真正「理解場景」並即時行動

現場說明如何將影像內容轉化為文字,以提升AI在智慧應用中的理解與反應速度。
現場說明如何將影像內容轉化為文字,以提升AI在智慧應用中的理解與反應速度。
圖/ 數位時代

舉例來說,以保全場景的網路攝影機發生異常為例,過去往往只發出警報,還需人力再去翻看影像辨識,既耗時又費力,但若能導入VOM技術,系統可即時將畫面影像以文字化方式標籤出來,如「左上角有一名戴帽子的人走進來」,有效減少誤報並提高反應速度。此外,在智慧機器人應用中,VOM技術則能讓機器人精準理解周遭環境的動態變化,例如「貨架上少了3個藍色盒子」,進而做出更精確的判斷與協作行為,大幅提升自動化效率。這種「影像語意化」的轉譯能力,將成為工業自動化、零售門市、智慧監控等領域的重要人機介面革新。

盧超群進一步指出,這種以記憶體為基礎、貼近任務特性化的設計,也為邊緣AI運算帶來新的效率模型。與其將所有任務丟上雲端處理,不如讓裝置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感知與語意運算能力,使AI不僅強大,更能即時、節能且安全,這也呼應了當前AI發展從雲端走向邊緣的趨勢,而鈺創科技的解決方案將成為推動AI應用廣泛落地的關鍵推手。

鈺創科技以這顆AI微系統作為主題,向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申請114年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盧超群表示這不僅是晶片的創新,更是一種能被多場域導入、易於整合且可廣泛擴散的AI架構策略。

「我們提供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一種讓既有系統升級AI功能的解決方案。」盧超群指出,在晶創IC補助計畫資源的資源挹注下,不僅能讓公司擴大研發量能,也加速推動與軟體業者、新創團隊及終端應用方的合作對接,進一步將創新技術拓展至智慧家電、工業設備、服務業終端等百工百業。這樣的發展策略,也讓鈺創科技的晶片自一開始便具備可插拔、可搭載、可快速部署等模組化思維,成為推動AI普及化過程中的「加速器角色」。

不只晶片創新,更是主權產業的戰略佈局者

鈺創科技展現其在AI微系統領域的創新與領先地位。
鈺創科技展現其在AI微系統領域的創新與領先地位。
圖/ 數位時代

從打造這個AI微系統的概念便可看出,鈺創科技的發展歷程從來不只是為了追隨趨勢,而是在每一個技術躍進的節點上,選擇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開創另一條路。盧超群有感而發地表示,從1999年提出KGD概念、2004年於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大會(ISSCC Plenary Talk)發表系統積體電路(System IC)解決方案,再到近期推動異質整合與生成式AI應用的結合,鈺創科技始終扮演著最接地氣的創新者角色。正是這份堅持,讓鈺創科技不隨波逐流,反而能開闢出獨特的技術道路,為產業帶來真正具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也正因如此,盧超群始終強調「主權產業」的概念。他直言,若AI是全球未來20年的鑽石產業,那麼台灣不能只有護國神山,還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產品、平台與價值鏈,才能藉此掌握從設計到應用的一條龍自主能力。

「台灣擁有設計能量與製造基礎,理應能做出最適合邊緣裝置與在地應用的AI微系統,這不只是為了競爭力,而是責任感。」他說。展望未來,鈺創科技也提出「Six-I's」作為下一階段技術布局藍圖,亦即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半導體(Semiconductor)、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記憶體內嵌(DRAM-In)與個人智慧(Personal Intelligence)等6大面向。其廣泛的涵蓋範圍,將從雲端到邊緣端展開全方位布局,試圖在AI浪潮中建構出屬於台灣自己的創新戰略陣地。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鈺創科技
- 創辦人:盧超群
- 核心技術:專精型緩衝記憶體產品、USB高速傳輸產品及3D感測影像產品
- 資本額:新台幣32億5600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鼓勵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