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在台推首款電動車e-tron,拚5年後市占達3成!如何攜手各界佈局友善環境?
奧迪在台推首款電動車e-tron,拚5年後市占達3成!如何攜手各界佈局友善環境?

兩年前,《數位時代》採訪團隊前進美國舊金山,見證德系汽車大廠奧迪(Audi),第一台量產的全電動SUV 「Audi e-tron」的全球發表會,如今這台電動車,終於在台灣上市。

「如同駛離車站的火車,已經無法回頭。」選在剛開幕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e-tron發表會,台灣奧迪總裁Matthias Schepers站在偌大的舞台上,如此描述電動車趨勢。

經過兩年的規劃,終於將首輛電動車引進台灣市場,對奧迪來說,e-tron不只是一款新車,而是代表擁有百年歷史的奧迪,正式跨入電能新時代的篇章。

Audi
經過兩年的規劃,奧迪終於將首輛電動車引進台灣市場。
圖/ Audi

「奧迪不只是要在台灣賣電動車,」Matthias Schepers表示,更重要的目標是與台灣各界一同攜手,在全台各地打好充電基礎建設的地基,營造電動車友善環境,野心聽起來很大,但奧迪策略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奧迪首部量產電動車登場,3大技術亮點一次看

百年工業結合新科技,e-tron有三大亮點

e-tron從2016年就展開技術測試,2018年正式在美國舊金山發表,奧迪的電動車轉型與佈局,要從2015年這個關鍵年談起。

當時母公司福斯集團(Volkswagen)傳出廢氣排放醜聞,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指控福斯,在美國銷售的奧迪A3、福斯Golf、福斯新金龜車、福斯Jetta、福斯Passat等車款中,植入可規避官方檢驗的軟體,會在官方檢驗時自動調整相關參數以通過廢氣排放標準,但實際上這些車輛排放的廢氣全都超標10至40倍。

這起醜聞發生後,奧迪便全力改變策略,朝新替代能源發展,建議售價304萬元起的e-tron,就是首個關鍵力作。

Audi
e-tron是一台五人座休旅車,有藍色車身做為主打色。
圖/ Audi

e-tron是一台五人座休旅車,有藍色車身做為主打色,車身外型設計上,結合了單體式水箱護罩、流線楔形車頂等設計元素,「我們是一家百年車產,就算結合了最新的電能科技,開起來、感覺起來,依舊是一輛奧迪。」Matthias Schepers驕傲的這麼說著。

科技創新上,e-tron有三大亮點。

亮點一:數位虛擬後視鏡

奧迪用攝影機與OLED螢幕,取代傳統光學鏡片,能將後方車外狀況,顯示在兩側車門邊的7吋OLED高解析度螢幕上,駕駛可以透過觸碰面板來移動、放大、縮小顯示視野,彌補過去傳統後照鏡的死角,當其他車輛接近盲點時,螢幕會自動變色來警告司機。

Audi
奧迪用攝影機與OLED螢幕,取代傳統光學鏡片,能將後方車外狀況,顯示在兩側車門邊的7吋OLED高解析度螢幕上。
圖/ Audi

奧迪空氣力學負責人 Stefan Dietz 告訴採訪團隊,這樣的設計可以降低風阻以及噪音,更能讓車體造型更流暢,不過由於呈現的角度不同,駕駛勢必需要花時間適應。

亮點二:大面積觸控螢幕座艙

台灣奧迪產品經理朱昌甫表示:「汽車工業正面臨轉型,奧迪不會因為結合新科技,把車子設計的更複雜。」中控台設計上,奧迪盡可能減少按鍵設計,改以大面積的觸控螢幕取代,像是方向盤前方的螢幕,就能客製化提供車速、電量、導航等資訊,中控台也有兩片大螢幕,可以呈現車內娛樂選單,同時也是充電時的主要介面。

Audi E-Tron
中控台設計上,奧迪盡可能減少按鍵設計,改以大面積的觸控螢幕取代。
圖/ Audi

特別的是,e-tron還可以串接智慧助理 Alexa ,以聲控的方式操控車內系統,像是播放音樂、檢查剩餘電量等,還能使用智慧家居功能,在到家前就能預先開燈 、開冷氣等等,大幅提升駕駛安全性。

亮點三:動力回充科技

在e-tron座艙下方,配有平整的水冷式高容量鋰電池組,可分別儲存71 kWh (50 quattro) 與95 kWh (55 quattro)總電量,同時保持在396 V定額電壓下穩定運作。

簡單來說,這能讓e-tron 穩定維持高效的高原式充電曲線,充電30分鐘就能有80%的電力,充電10分鐘即可行駛約115公里。

Audi
奧迪的電能回充科技,當駕駛者鬆開加速踏板讓車輛依慣性滑行時,就能啟動能量回收模式。
圖/ Audi

在電動化quattro 智慧型恆時四輪傳動系統,以及電能回充科技相互輔助下,當駕駛者鬆開加速踏板讓車輛依慣性滑行時,就能啟動能量回收模式,在不需要充電的情況下,增加最多可使續航里程提升多達10%。

根據實測,e-tron Sportback 50 quattro車型,單次續航即可達到347公里;e-tron Sportback 55 quattro 車型,單次續航里程共可達到446公里。

延伸閱讀:百年車廠轉型不是喊口號,奧迪連生產線也動起來

攜手業界、政府,看懂奧迪在台充電策略

台灣奧迪總裁Matthias Schepers表示,奧迪的品牌目標是,在未來五年投入150億歐元研發電動車技術,並在2025年於全球推出至少20款純電動車產品。 以台灣市場來說,接下來品牌的火力都會集中在e-tron上,目標在2025年達成30%的台灣電動車市場市佔率。

Audi
台灣奧迪總裁Matthias Schepers表示,目標在2025年,達成30%的台灣電動車市場市佔率。
圖/ Audi

奧迪的目標很有野心,這並非喊喊口號,奧迪不是只單純在台灣推出一台電動車產品,而是要攜手經銷商、電力公司、充電營運商、政府單位、供應商,一同協力打造台灣充電基礎設施,「未來5-10年,不只是車子,我們生活的方式,也會有很大的改變。」Matthias Schepers如此預言。

充電策略上,奧迪針對「家用充電」、「目的地充電」與「高效充電」等三大面向,各有不同做法。

家用充電服務:攜手Noodoe,幫車主跟管委會溝通

奧迪跟本土公司Noodoe(拓連科技)合作,借重Noodoe在北美設立充電站數年所學習到的經驗跟技術,並結合對台灣的居住環境的了解,打造「Audi x Noodoe Home Check行動安裝管理平台」。

購買e-tron的車主,能免費獲得 Noodoe 家用充電器,購車前,能先進行線上評估,判斷住家安裝充電樁設備的可行性, Noodoe 也會協助車主跟社區管委會協調、實際安裝至社區內的智慧電能管理系統等前置作業等,輕車主安裝的煩惱與時間成本。

目的地充電服務:充電結合停車,做到「隨停隨充」

「充電不是加油,而是隨停隨充。」Noodoe拓連科技董事長王景弘直言,進入電動化時代,車主的思維必須要改變,認清加油充電的不同,他的觀點是,汽車大多數的時間是靜止不動的,停在車位的時間比例佔大多數,充電設備要跟停車位結合,做到「隨停隨充」而不是沒電了才要充電,不過,這樣全新的用車習慣,多數車主勢必須要花時間適應。

Audi
「充電不是加油,而是隨停隨充。」Noodoe拓連科技董事長王景弘直言,進入電動化時代,車主的思維必須要改變。
圖/ Audi

要做到任何地方都能「隨停隨充」,奧迪跟Noodoe、華城電機合作,透過策略聯盟串聯Noodoe EV環島充電網,及華城電機旗下EValue 充電據點,目前在全台百貨公司、飯店停車場等地,已經有近千座的公共充電裝置,可以滿足日常通勤、假日出遊及環島長程旅行等多元化充電需求。

奧迪表示,自車主交車日起算,可以免費使用一年Noodoe EV環島充電網服務,奧迪也會提供3800元目的地充電補助金,車主可用於華城電機旗下EValue 充電據點,或EV OASIS旗下充電裝置 (兩品牌充電服務二選一),如車主無家用充電器的需求,奧迪將提供2倍的目的地充電補助金與高效充電基金。

高效充電服務:全台佈點,也開放相同規格的電動車主使用

至於快充布局,奧迪跟EV OASIS合作,目前EV OASIS已於新竹湖口交流道,與台南交流道旁提供120 kW快速充電站服務,並且將於明年擴增至少5個快速充站點,包含台北、苗栗,台中,彰化以及嘉義。

為進一步滿足車主對於高效充電站的需求,奧迪也在五大都會樞紐地區的原廠授權展示中心,設置「Audi極速充電站」,初步規劃了Audi內湖、Audi濱江、Audi新莊、Audi新竹、Audi台中及Audi高雄六個經銷據點,皆設置高達180 kW的高效充電服務,充電10分鐘即可滿足約100公里行駛里程的電力所需,奧迪表示,車主享有2萬元高效充電基金,可於全台6座「Audi極速充電站」進行使用。

Audi
奧迪在五大都會樞紐地區的原廠授權展示中心,設置「Audi極速充電站」。
圖/ Audi

同時也宣布,「Audi極速充電站」將開放給適用相同規格的電動車主使用,充電費率以NT$ 12/ kWh進行收費,期盼帶領更多消費者選擇電動車。

為了加速全台充電設備普及,奧迪也攜手飛宏科技公司、瑞典工業設備領導品牌ABB,以及東陽能源科技公司,共同與多個政府機關接洽,期盼透過合作方式,設立高效充電示範站,結合便捷的地理位置優勢,讓純電生活據點網絡更加緊密。

延伸閱讀:天空飛、地上跑的全包了,奧迪展示未來交通100種想像

中國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表示,全球主要大城市,空氣汙染問題都來自汽車,在氣候議題下,電動車議題更顯得關鍵,要邁入電力時代,「沒有政策目標配合很難做到,」莫冬立建議:「政府應該要把電動車議題,拉高到國家政策藍圖。」

他認為,許多國際的研究都指出,發展電動車有許多好處,然而多數民眾仍對於充電設備、配套措施等有所疑慮,政府應該扮演起溝通橋樑,電動車的普及,需要政府與業者的共同努力,不只是奧迪,許多品牌都正跨出關鍵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電動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