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到現在,談起電動車,除了特斯拉(Tesla)的股價和市值漲勢不斷之外,許多台灣讀者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鴻海宣布和裕隆汽車成立合資公司──鴻華先進,合作開發「MIH電動車開放平台」。
所謂的「平台」模式,並非電動車獨有,在汽車業早已行之有年。各大車廠幾乎都採用一個通用的基礎架構,也就是模組化的平台,開發不同款式的汽車。由於許多零組件都能共用,大幅提升生產效率,也降低了新車研發成本,像豐田汽車(Toyota)推出的TNGA平台,讓集團內零組件共用比率提高至50%。
不過,汽車集團的平台大多是「對內不對外」,加上車廠對於零件要求高,還需經過漫長的認證,讓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感嘆:「傳統車廠都有自己的平台,過去科技廠要進去是很難的。」有許多同業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想跟車廠合作電子技術,進展卻是非常緩慢。
由於燃油車與電動車在構造上截然不同,如少了引擎、多了巨大體積的電池;還有電子電氣的配置、車子的軸距也都必須調整,自然必須開發新的平台,許多汽車集團開始共用平台生產電動車,加速產品開發,也從過去各廠牌單打獨鬥的模式走向開放、結盟、資源共享。
目前,福斯集團(Volkswagen Group)、賓士(Mercedes-Benz)、現代汽車(Hyundai)、通用汽車(GM)、豐田等主要車廠,都已推出自家開發的電動車平台。
其中,福斯集團打造的模組化電動車平台MEB(德文全名:Modularer Elektrobaukasten),可依照小型車、中型車、休旅車等不同車型,規畫座艙底部的電池模組。福斯汽車在歐洲銷量超越特拉的電動車ID.3,就是依照此平台生產。
至於同樣隸屬福斯集團的奧迪(Audi)和保時捷(Porsche),則是共同開發更高階的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平台,主要用於打造中大型轎車、休旅車,以及高性能車款。2030年前,福斯集團計畫於歐洲、北美及中國等市場售出2,600萬輛純電車,其中1,900萬輛來自MEB平台,另外700萬輛來自PPE平台。
策略1:縮短開發流程,讓產品快速進入市場
不過,各平台背後的品牌色彩仍然濃厚,與燃油車時代的平台模式相比並無太大突破。非出自汽車產業的鴻海,便嘗試透過與裕隆汽車合作,以「MIH電動車開放平台」走一條不同的路。
故事要從2019年9月說起。當時裕隆面臨經營挑戰,為了止血虧損,內部一度打算砍掉旗下整車研發中心「華創車電」2,000多位員工,最後由剛接班的嚴陳莉蓮出手整頓,積極爭取外部訂單,才替裕隆研發留下一口氣。
當時面對存亡關鍵時刻,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找上時任華創車電副總經理左自生,希望裕隆不要解散華創車電。「劉董事長當時說,華創有全台灣最優秀的汽車科班人才,怎麼可以解散?」左自生回憶。
鴻海看準的是,裕隆是國內唯一擁有汽車開發能力的業者,華創車電又有近20年在底盤平台的設計能力和經驗,強強合作,鴻華先進將成為台灣唯一擁有整車設計開發及系統驗證能力的公司;而透過開放平台的概念,鴻華將對外提供電動車底盤、關鍵零組件模組的整套解決方案。
穩定生產規模,突破市場障礙
鴻華先進副董事長左自生表示,傳統汽車平台至少要花上4~5年、耗費20~30億美元打造一款新車平台,但是「競爭對手不斷成長,客戶需求一直改變」,再加上台灣市場規模小,很難撐得住如此龐大的開發規模。
更重要的是,MIH有助於突破汽車市場的進入障礙。有了開放平台,電子業者就有機會跨入汽車產業。在2020年底「鴻海科技日」上,劉揚偉高喊,MIH要當「電動車版的Andriod系統」。他更預言,「未來的車子一定便宜,原因是電動車不再只是靠一家公司,而是要靠平台。」今年會陸續推出MIH上可製造出來的車子,預估第4季會有3輛依MIH設計的電動車發表,包括一款巴士、兩款乘用車。
2020年11月,鴻華先進正式成立,進一步拆解,MIH平台包含軟硬體架構,具備開放規格、彈性模組等特點,車廠可在MIH的基礎上用最少的資源和時間,開發出所需的車型。 舉凡驅動系統、軸距、電池包等硬體架構,都能依客戶需求調整,也可自行更換與擴充。
當車商可大幅縮短開發流程,省下的時間跟金錢就能專注在設計車子外型內裝、品牌風格,並讓產品快速投入市場。
此外,鴻海也成立了「MIH聯盟」,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組織。成立的目的在於讓各領域的軟硬體夥伴都可參與,除了讓軟體創新企業擁有發揮的舞台,也提供傳統汽車供應鏈的轉型機會。目前已有736個業者申請加入,當中包括:亞馬遜、聯發科、微軟、三星、國巨、寧德時代等產業大咖。
策略2:提高車廠對供應商掌握度,壓低成本
相較於主流車廠,鴻華先進不自己做品牌,勤業眾信副總經理辜卓洋認為,「這可以打破傳統汽車供應鏈分層負責(Tier)的概念。」
鴻華先進副總經理陳正夫解釋,傳統車廠的零組件供應商分很多層級,一般來說,車廠只會對應Tier 1廠商(即一級供應商),Tier 1再去對Tier 2,接著2再去對3,一層層往下。這套合作模式的問題是,車廠使用的元件組合,都是由Tier 1廠商搭配好的,車廠對2級以下供應商掌握度較低。
MIH平台只賣平台和系統,並強調開放規格的模式,將會打破過去Tier 1廠商的遊戲規則,走向平行合作,「車廠可以更握有主導性,把成本往下壓。」
以平台為例,若A廠牌使用MIH平台,加上自家的車體設計、Logo,就會變成A品牌的車;同理,B品牌用MIH平台做底盤,加上自家設計、Logo,也會造出B品牌的車。
開放規格,創造供應鏈體系雙贏
在系統規格方面,陳正夫舉例,過去開發商想做跟汽車連結的軟體應用,光是調整規格、修正設計,至少要花半年以上;如今所有規格都公開,「整個供應鏈體系就很容易打入車廠,做自己的產品開發,大家都是雙贏!」
不過,使用同一個平台開發的電動車,會不會底盤、外型都很相近?對此,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認為,「未來電動車將會以軟體定義價值……就像蘋果(Apple)手機不見得用最強的CPU(中央處理器),但跑起來卻是最順的。」
未來,蘋果的Apple Car的生產方式,可能也會是類似邏輯。藉由與大型車廠的電動車平台合作,取得技術支援、部分零組件設計與生產,將促成缺乏整車技術的蘋果,只需要專注在車內的軟體設計體驗,快速推出產品。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何心宇指出,隨著特斯拉崛起、各國禁售燃油車大限的逼近,「未來2年將是車廠關鍵期,平台設計出來,轉型速度就會快。」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