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人,只會越來越難招募,也越來越難管理」這句話,常常是我最近跟許多老闆聊天後共同的結論。從2020年開始,可說是對人才來說最好的時代,但對老闆或管理者來說,可能就是最頭痛的時代。
原因很多,但最簡單可以知道的,是因為經歷了COVID-19後,打開了許多公司對於工作地域的限制,於是在未來跟你搶人才的公司,可能都是些國際企業,當然還有一大堆變動正在發生,如果未來你希望能夠做起一些屬於自己的生意與事業,這些趨勢你不可不知。而如果你希望作為一個專業的經理人,掌握以下的趨勢,也會對於組建你的戰隊有絕大幫助,且讓我一一解說。
先從網路世界的分裂開始談起
三國演義第一回: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不是只在古代適用,在網路世界依然適用,從網景Netscape 1994年成立開始,網路人口從全世界開始從線下往線上搬移。從瀏覽器的世界不難看出,從Netscape到早期的IE伴隨著微軟打遍天下,再到Firefox以及後面的Chrome的崛起,然後Google的搜尋引擎也改變了許多網路人口的基本行為。這些年代可說是網路產業正在一統天下的路程,甚至後來的智慧型手機等等,這都是我們所熟知的近代世界的發展,但這世界是從何時開始分裂呢?
我想網路產業的人多少一定都知道,中國大陸的網路長城,就是第一槍,這世界有Google,中國就有百度,這世界有Facebook、WhatsApp,中國就有微博、微信,IT系統,牆內牆外一分為二,人才的需求可說是倍增也不為過。現在印度在走中國的老路,網路產業三分天下看起來是很有可能的,未來的世界,光實體世界已經分化越來越明顯。
再加上網路產業本來多元性就是逐年提升,從一開始組建官網,到後來有電子商務、社群,到現在媒體、廣告、支付基本上都大舉搬遷到網路上各種平台,甚至最近提倡的元宇宙、以及盛行一段時間的區塊鏈,都是在打破傳統網路行為,進一步打造網路的虛擬世界。
我只能說,如果以蓋房子的角度來看,未來網路產業的建築師需求,只會越來越盛,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前幾年全球都有在思考程式語言要不要變基礎教育學科的原因,因為從未來的角度回頭看,相較於各行各業人才需求的成長幅度,軟體人才的需求可說是以倍數成長中。
回到談人才招募這件事,就因為這世界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型態,便會越來越難請到人才進入到公司,這個在2018年的文章《台灣中小企業立國?恐怕已波濤洶湧》,其實就已經提過,已不是新聞,現在提起只是趨勢正在加速,順帶一提而已,但困難點不止於此,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歡迎繼續往下看。
網路時代的詬病:耐性
剛剛講的,是從世界的角度。現在要提的,是從個人的角度,而這個角度,也是網路世界帶來的副作用,這個副作用的嚴重程度,恐怕比前面提到的人才難招更可怕,這個便是「人才難管也難教」。
網路世界要取得資訊非常容易,甚至現在你可能都不用自己去研究某些特定議題的論文、考核歷史,因為現在有一堆網紅針對各種不同的議題,直接用影片講給你聽,聽起來淺顯易懂,但也造成了許多人對於知識鑽研之淺薄,因為不用花太多功夫便能得到答案,這是網路世代出生的年輕人所面對的生活環境。
我不會評論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但這就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許多管理者可能會抱怨,但抱怨再多,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我常常遇到剛畢業的年輕人在煩惱自己功不成、名不就,因為看到網路上,一堆厲害的人物在30歲以前就已經功勳輝煌,所以大家想要找洞鑽。
殊不知,許多基本功,要能練起來本來就是要花時間,即使你有武功秘笈,該走的路也不會少,絕對不是每個人都是張無忌,掉下山後就練成絕世武功。也因此在這個時代,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變少了,速食文化倒是多了許多,那麼這些管理的功夫、做事的功夫、研究的功夫、工程思維的功夫,真的能夠靠著速食文化就能讓大部分人上手嗎?
答案我個人認為,絕對是否定的,但問題便在很多工作者根深蒂固的思想,是相反的。所以這些人會選擇找尋可以快速成功的路徑去成長,運氣好的,在失敗的路上漸漸回歸面對基本功,運氣差的,不是功成名就但根本不知道原因為何,就是走歪路到一些荒謬的領域去。
這樣的人才如何管理與運用,絕對是下個世代管理者的一大考驗,我相信有很多好方法,但如果要用五年十年前的方法論去進行管理,那肯定是出事的,就算真的有顆待磨的鑽石在眼前,相信用以往上對下的管理手法,也是磨不出真正的人才的。
做生意仍舊是不變的路徑,每個人都不該忘記
如同張忠謀先生前陣子的演說,商業模式是以「客戶是誰」而定。事實上,不管世界怎麼變,做生意的根基,就是讓客戶買單,並且自己要能說到做到。當然要讓客戶買單,讓雙方互利互惠,方式百百種,就算現在網路工具一大堆,讓客戶買單的方式,其實變化不大,終歸是人性。
不管是做B2C還是B2B,到最後面對的都是人,讓客戶買單,自然就是要取得對方的認同,對彼此有利的事,自然才能長久。有些人很會做生意,但整間公司也就自己會做生意,公司沒有第二個生意人,自然難以繼續成長,也因此不難察覺,很多巨型公司,都會對於生意訂出自己的規範與框架。
近幾年最有名的莫過於Netflix的零規則,或是網路產業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會知道的微軟或是Amazon,都有他們屬於自己的文化天條。藉由這些文化框架,再加上更多懂得生意經的管理者在各個不同地區或領域發揮,自然形成我們看到的巨型企業。
但在台灣成長的我們,接觸到「做生意」的比例相對較低,畢竟我們的傳統教育裡面,還是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所以對於讓客戶買單這件事,訓練較為稀少,甚至沒有這方面的思維。而其實我們的工程思維,大多也是學習教科書裡面的教條居多,缺乏對於未知世界的研究與想像,所以很多人面臨要做管理的工作,或是面臨職涯的過程,往往會缺乏銷售或是做生意的思維。
但在未來的世界,由於網路工具的盛行,銷售自己身邊的資源,絕對會成為成長的關鍵之一,而對於做生意的老闆來說,除了自己懂得做生意之外,養出能做生意的中高階主管,才是能否讓公司持續成長與擴大的關鍵。
這樣的說法,或許再基本不過,但我相信,只要有做過老闆的人,都知道要能培養自己的高階人才,具有做生意的思維,不管這些人是業務出生、技術出生、財務出生,到了商業模式底下,大家都是要幫公司做更大的生意,而且還要讓公司成長速度比這些人更快,不然在台灣出去創業的機會成本又不高,人才自然又多一條路走。
一家公司的形成,從有需求、有生意、做生意、做教育訓練、做文化定義、讓更多管理者學會做生意、做行銷、談公關與品牌、到開始跨區域跨領域發展,其實說難不難,說簡單絕對不簡單,根基就在讓客戶買單。
如果這世界人才相對於企業會越來越稀少,各位老闆與管理者們,一定要重視企業內部的教育與文化,不然到最後,厲害的人留不住、不成長的人走不了、找主管找不到人才、空降人才還會被鬥爭,這是過去幾年我實際看到的真實故事,最後留下的不是那個解決當初需求的企業,而是一個動彈不得的企業,這樣難道不可惜嗎?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