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台灣新創最關鍵10年!6大變革深度剖析新創生態系,見證從荒蕪進化成熱帶雨林

《數位時代》嚴選2010年至今台灣新創界50件大事和里程碑,帶你看見台灣新創如何一步步改頭換面,迸發全新力量,為未來榮景蓄力。

2009年6月24日,紐約迎來了涼爽的初夏,林之晨剛在年初結束一段創業歷程,在部落格「MR. Jamie」寫下了第一篇文章:〈我是 Jamie,歡迎來到我的世界!〉。他試著效仿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的共同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創投Union Square Ventures共同創辦人弗雷德・威爾森(Fred Wilson),撰寫趨勢文章來協助創業家。

當時,台灣甚至連Startup(新創公司)都還沒有明確的中文翻譯。聚集1,400位新創創辦人的AppWorks(之初加速器)還要再1年才會成立。林之晨當然也沒想過,他在10年後會成為台灣大哥大的總經理,更令他意外的是,台灣新創環境在10年間從荒蕪的沙漠,進化成一片熱帶雨林。

「那時候網際網路泡沫已經過了10年,從前有理想、拚創業、相信自己會成為下一個雅虎(Yahoo)的年輕人不見了。」林之晨回憶道,「在台灣,新創圈更像是一個愛好者協會,而不是一個產業。你會覺得這輩子好像都不會改變了。」

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
台灣新創環境曾是荒蕪的沙漠,現在已是一片熱帶雨林。

走過從0到1,台灣新創登陸海內外資本市場

把曾經的台灣新創環境比喻成沙漠並不誇張,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2008年的金融海嘯,再加上2010年前後西進中國的策略,讓台灣一度赴中國工作的人數達到43萬人,占總海外工作人數的60%,讓台灣新創生態系在資源、人才、創意上產生真空期。新創面臨的不只是「找不到錢」的困境,更多是在社會上不被父母、老師、朋友祝福的孤獨感,窩在頂樓加蓋的小房間裡埋頭苦幹。

但台灣新創生態系演化的速度,比想像中快上許多。

2019年,《全球新創環境報告》首次將台灣(以台北為代表)列入新興創業生態系名單之中。根據該報告定義,台灣的新創生態系位處「萌芽期」(Activation Phase),已有略具規模的新創數量及相關資源。

緊接著是一連串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案例:MarTech(行銷科技)公司Appier(沛星互動科技)在2021年3月於日本掛牌;雲端廚房品牌Just Kitchen(軒饌廚坊)4月宣布於多倫多證交所上市;新零售解決方案公司91APP在5月上櫃;電動機車品牌Gogoro(睿能創意)透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模式,在2022年4月正式登陸美國那斯達克(Nasdaq)。與此同時,還有許多新創公司正在準備上市。

Appier
MarTech(行銷科技)公司Appier(沛星互動科技)在2021年3月於日本掛牌,成為台灣新創環境從0 到 1 的訊號。
圖/ Appier

如果沙漠是什麼都沒有的「0」,陸續在海內外掛牌的新創們,就是帶領台灣新創從0走向1的領頭羊。

從一個小案例中,更可以看出台灣新創生態系的轉變。「2016年我很常去對岸交流,在咖啡店裡都可以聽到創業家在跟創投pitch(宣傳、遊說);同一時間在台灣,你只會聽到保險業務在賣保單。」林之晨說,「 但是在2020年,在台灣的咖啡店已經會看到新創跟創投pitch,而且2個人你都不認識,新創生態系已經大到出現很多你不認識的人了。

而這10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10年6大關鍵變革,促使台灣新創生態重開機

根據《數位時代》與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AAMA)出版的《台灣新創生態關鍵10年及展望》研究報告中,綜觀台灣新創生態系自2010年之後10年的發展,提出了6大關鍵現象。也是因為有這些改變,才加速台灣新創生態系的演化腳步。

變革1:政府角色轉型

2013年「創新創業」開始被納入政府政策,2014年的「創業拔萃方案」極具代表性,國發會產發處處長詹方冠指出,「創業拔萃方案」面向廣泛,探討法規環境、國際連結、新創基地等過去政府極少涉入的領域,邀請民間新創生態系各界人士提供意見,建立密切諮詢和溝通管道。
往後陸續有2016年「亞洲.矽谷方案」、2018年「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2021年「亞洲.矽谷2.0方案」的出現。最重要的轉變,就是經濟部、科技部、國發會等政府單位的跨部會合作,逐步完成公私協力的新關係。

另一項最直接的幫助,是政府引導資金流入新創產業,其中以國發基金最具代表性。「創業天使投資計畫」、「創業天使投資方案」的直接投資或媒合民間創投與天使投資人共同投資,一方面 幫助新創取得早期資金,另讓新創有「國家背書」意涵,更容易爭取其他投資人的肯定

變革2:中介機構促成開放式創新

中介機構如加速器、創育機構、媒體、展會活動、共同工作空間等,這些中介機構大多不直接投資新創,專注於提供新創所需資源,包含會計、法務、媒合、曝光等。

台大EMBA前執行長李吉仁觀察,台灣新創環境尚處於早期階段,市場條件還不完備,中介機構就是「利他賦能者」,能幫助市場中人才、技術等資源的媒合及流通。加上台灣企業面臨轉型課題,追求外部創新機會,催生出管理學者亨利.伽斯柏(Henry Chesbrough)所謂「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現象:透過外部的第三方機構和社群,建立企業與新創的合作,帶動創新成長。

台灣新創生態系
圖/ 數位時代

變革3:資金回流與拓展

獲得創投資金的肯定,是判定新創生態系成長最直接的指標。

近年來新創生態系在募資案件、投資早期新創比率等數據表現均逐步回升。根據歷年的《創業投資年鑑》資料,台灣創投投資早期階段案件比率從2001年的46%高峰,一度下滑到2009年的最低9.61%,隨後在2012年後爬升至30%左右。

另從台灣經濟研究院自2015年開始蒐集的台灣新創獲投數據,可明顯看出新創獲投件數逐步回溫,從2015年的143件,成長至2020年的311件。

變革4:企業參與新創成為趨勢

過去,台灣企業所成立的創投,主要投資有明確供應鏈關係的上下游廠商,以擴大本業為最大目標。

台灣科技企業透過企業創投或加速器投資、參與本地新創的現象,大致從2015~2016年開始密集出現。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統計來看,台灣企業加速器占總體加速器總數約40%~50%,且大多在2016年之後成立。

資策會發布的《2021台灣創育產業報告》也分析, 成立「新創加速器」是台灣企業最為偏好參與新創的模式 。新創加速器兼具近距離觀察新創、協助新創短期快速成長、鏈結資源等集大成功能,能幫助企業系統性尋找符合需求的新創標的,節省摸索成本,且風險更低。

變革5:新創國際鏈結的探索與深化

2010年之後出現的台灣新創,經過醞釀與發展,在2014年後,普遍開始進入成長期與國際拓展期。台灣新創出海的指摽性案如KKday(酷遊天)、Pinkoi(果翼科技)、Vpon(威朋),大多也在這個時間前進國際市場。

綜觀台灣獲得B輪與更後期資金的新創,大多已進軍一個以上的海外市場。雖然終於邁出步伐,台灣新創出海普遍面臨海外市場落地與當地文化適應等問題。縱使創立公司第一天,便有國際化的野心,大多還是要等到台灣業務穩定後,透過調整內部組織文化或找到當地合作夥伴,才在海外市場獲得階段性成果。

其中,海外或具國際視野投資者的牽線,往往帶來不小助益。整體來說,台灣新創出海的困難點不在於資金,而在於如何建立有效的網絡連結與組織文化。

變革6:新創再循環,驅動生態改變

台灣新創在發展初期,由於新創生態系未完全成形,新創大多是資源的接受者。而隨著新創日漸壯大,台灣「老創」也開始與下一代台灣新創合作,甚至是直接投資,為生態系提供資源。

如iKala(愛卡拉)積極尋找社群媒體應用新創合作,補足客戶端的需求,便與漸強實驗室展開投資合作。Pinkoi則成立創投基金,投資設計品牌印花樂,瞄準較少被創投關注的設計領域。

台灣新創生態系
圖/ 數位時代
台灣新創生態系大事記
圖/ 數位時代

從1到10、再到100,讓成功創業家轉型投資者,持續投入

從上述6大關鍵現象,可以感受到台灣新創生態系蓄力了10年,才完成從0到1的旅程。接下來如果要從1走到10,甚至走到100,該做些什麼?

觀察台灣新創生態系10年、國際知名創投500 Global管理合夥人王邦愷認為,下一步最重要的事情,是趁著頭部新創獲得成功後,完成台灣新創生態系的正向循環:「 當一批新創獲得成功,有了更豐富的商業與國際市場經驗,只有重新投入新創生態系,才能不斷持續成長。現在台灣已經有了初步循環的『訊號』。

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則提醒時間點的重要性:「接下棒子的新創,應該緊抓頭部新創上市的機會,趁這個時候精進說故事的能力,來跟投資人溝通。」他提到,台灣教育著重在解決問題,而不是思考問題;加上先天市場規模與資源的局限,讓台灣創業者大多小心翼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務實的氛圍,也讓創業家們相當含蓄,「更敢想一點,再把故事說得精彩一點,更勇於改變世界。」

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
趁著頭部新創上市,其他人應該更精進說故事的能力與投資人溝通。

跟投資人溝通的能力將成為無比重要的能力,科技媒體《TechCrunch》在5月17日公布Y Combinator給入選新創公司的公開信,提醒創業家們創業狂歡派對到了尾聲,全球經濟下行的狀況將影響新創發展,「沒有人能預期經濟會變得多糟,但現在看起來狀況真的不太好。」Y Combinator提醒新創們,未來投資人可能變得更保守,「請做好最壞的打算。」

而在此時,台灣新創環境處於一個獨特的時刻。在Appier、91APP、Gogoro 等「大哥」後面,有一群新創公司正要向全世界展現實力;另一方面,儘管海外創投高聲呼籲寒冬將至,但台灣新創自荒蕪中篳路藍縷地走來,從未享受聚光燈的青睞,務實反倒成了優勢。

《數位時代》以國際市場拓展、募資金額、未來發展性,以及上市進度等標準,選出10家最值得關注的新創公司,從旅遊體驗電商KKday,到打入國際多家大廠的AI晶片商耐能(Kneron)。

在他們的故事中可以發現,台灣新創從1到10的路程中,遭遇到了什麼挑戰,他們又是如何解決問題,朝向更大的目標前進,並在台灣新創發展最關鍵的未來10年,站上全球舞台發光發熱。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關鍵字: #新創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