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姿丰獲選《時代雜誌》年度最佳執行長!曾表示:失敗不是選項,3個故事了解半導體女王
蘇姿丰獲選《時代雜誌》年度最佳執行長!曾表示:失敗不是選項,3個故事了解半導體女王

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獲《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執行長。在蘇姿丰的領導下,超微從一家股價僅有3美元的公司,在2022年飆升至140美元,超越競爭對手英特爾,在今日AI市場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哈佛商學院曾就蘇姿丰經營超微的經歷做案例分析,發現其以高要求和嚴謹著稱的領導風格為超微近十年的成長打下來堅實的基礎。譬如,蘇姿丰會以週末會議、清晨討論和親自參與產品測試的方式,確保產品的品質和決策的正確性。這樣的高壓管理風格對部分員工來說並不容易接受,但前超微高層、業界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認為,這正是蘇姿丰能帶領公司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

儘管在AI領域取得一定優勢,超微仍面臨著來自輝達的強大競爭壓力。輝達GPU在今年第三季,仍佔有95%的市場。超微近期也宣布將裁員4%,以應對市場變化,並進一步專注於AI發展。

被台灣人暱稱為「蘇媽」的蘇姿丰曾說,「失敗不是選項」,是什麼樣的特質帶超微由虧轉盈,一起來了解半導體女王的故事。

總穿著俐落西裝的蘇姿丰,在2014年接任超微執行長後一戰成名。不到十年的時間,她翻轉了超微的命運,帶領超微由虧轉盈,還繳出股價暴漲40倍的驚人成績。不僅如此,代表投資市場期待的本益比更一口氣來到622倍的高峰,顯見各方對超微相當看好。

不過蘇姿丰的野心不僅如此,她還準備帶著超微在AI領域大殺四方。蘇姿丰於本次來台受訪時就表示,AI會是超微在未來投注大量資源的領域,「我認為AI的市場才剛開始,還會持續五到十年。」

蘇姿丰_AMD執行長_2023_07_18_蔡仁譯攝-9.jpg
AMD執行長蘇姿丰近期低調訪台,並於受訪時表示此行目的在於和供應鏈、顧客、夥伴以及在台灣的千名員工見面。
圖/ 蔡仁譯攝影

作為美國上市半導體公司中,第一位華裔女性執行長,蘇姿丰是如何在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的矽谷贏得尊重,帶領AMD市值超車過去的頭號勁敵英特爾(Intel),還被視為輝達的最大威脅呢?

故事一:蘇姿丰從小就追求完美!不只是書呆子、也是同學的「導師」

蘇姿丰出生於台南,3歲時舉家移民至美國。根據她的回憶,小時候父親會帶著她從事和科學相關的「極客」(geeky)活動,她也不時會拆解弟弟的玩具車,觀察裡頭的構造。甫頒發榮譽博士給蘇姿丰的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分享,第一次通話時,蘇姿丰就曾親口告訴他,自己受到父親的影響深遠。

中學時,蘇姿丰擁有了人生第一台電腦,恰好是蘋果(Apple)於1977年發表的Apple II。有趣的是,該年英特爾(Intel)首顆處理器也初次問世。當年第一次獲得電腦的小女孩,在40多年以後,成了英特爾競爭企業的領導者。

蘇姿丰爸爸(右)_台南市政府提供
2018年,蘇姿丰跟父母獲選台南市卓越市民獎,首次創下一家有3個人獲獎的紀錄(右為蘇姿丰父親蘇春槐)。
圖/ 台南市政府

蘇姿丰是跳級資優生,考上以科學教育聞名的布朗克斯科學高中(Bronx),每天早上6點就出門上課,並以被稱作「nerd」(書呆子)為傲,還曾是布朗克斯數學隊的一員,「我當時並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到了大學才喜歡上半導體。」

24歲時,蘇姿丰便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博士學位。指導教授Dimitri Antoniadis表示,對蘇姿丰追求完美的態度印象深刻,在學生間則類似導師(mentor)的角色,「她是我看過最好的學生之一。」

故事二:每天跟團隊說話、卻沒問過他們感受?蘇姿丰自此讓員工想法「直達天聽」

蘇姿丰早年職涯經驗豐富,在IBM的13年時光給足她日後一展長才的養分。在IBM就職期間,蘇姿丰受到當時的執行長Lou Gerstner的賞識,不滿30歲就被提拔為技術助理,這個職位通常會由優秀的資深者擔任。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徐碩鴻轉述曾任職於IBM朋友的話語指出:「蘇姿丰在IBM的時就非常有名,雖然年輕但表現亮眼。」

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蘇姿丰分享曾在IBM帶過一個10人團隊,某天老闆問她:「Lisa,你有和團隊成員講話嗎?」這讓年輕的蘇姿丰感到相當困惑,「我無時無刻都在和他們說話」蘇姿丰回答。但接著老闆又說:「 那你問過他們的感受嗎? 」一語讓她了解自身管理能力的缺陷。

蘇姿丰訪AMD
蘇姿丰相當重視與員工間的溝通,她認為身為一位執行長,最重要的事是不能被孤立。
圖/ 蘇姿丰推特

蘇姿丰領悟到,老闆是希望她藉由與成員們的輕鬆談話,瞭解每個人的工作動力來源。「我個人的動力單純就是圍繞著專案,但並非大家都這樣。」她表示,帶領團隊必須將每個人都視為獨立個體,用不同的方式激勵團隊,才能達到驚人的結果,「對我而言,那是很好的一課。」

這也是為何超微的每個員工,都能發送訊息給蘇姿丰。根據《Fast Company》報導,蘇姿丰曾表示:「幾乎八成的訊息我都會回覆,或請人代勞,也會收到一些意料之外的訊息。」蘇姿丰也從非核心成員身上得到新的靈感,還會上網閱讀Reddit上講述有關超微產品的文章,有意廣納建言,「 作為執行長,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不能被孤立。

AMD執行長蘇姿丰
超微執行長蘇姿丰來台拜會各方供應鏈及生態系夥伴,19日以一身淺藍色西裝俐落出席媒體聯訪。
圖/ 邱品蓉攝影

故事三:AMD關鍵產品卡關,蘇姿丰帶團隊進入「阿波羅13號模式」化解危機

2011年末,超微的董事會成員尼克.多諾弗里奧 (Nick Donofrio)找上蘇姿丰,試圖說服她加入超微。《富比士》報導,雙方在共進了晚餐並喝著紅酒,多諾弗里奧告訴蘇姿丰,這是一個逐步改進、改造和創新機會。

加入超微後,蘇姿丰負責監督超微的專案執行和準時推出產品,並直接向時任執行長的羅里.里德(Rory Read)匯報。這項人事異動在當時,引來不少分析師質疑,但里德力挺蘇姿丰,表示對她的執行力頗具信心,透露這是「長期的繼任策略。」顯示超微招募蘇姿丰時,就有心將她推上執行長之位。

正式接下執行長職務後,蘇姿丰至少撤換掉三名高層 ,「我們需要一些外部觀點,協助形塑超微未來的三到五年。」研究機構摩爾透視與戰略(Moor Insights)分析師派翠克. 摩爾黑德(Patrick Moorhead)指出,這代表蘇姿丰和里德的行事風格相當不同。徐碩鴻則補充,不同於一些執行長僅止於描寫願景, 蘇姿丰能高度掌握技術細節 ,「不像一般只管商業的執行長。」

2017年所推出的全新運算架構「Zen」,可說是蘇姿丰在超微生涯中,最關鍵的一步棋。這項架構讓超微運算速度加快50%,吸引需要強大算力的客戶目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超微首款採Zen架構的產品「Zeppelin」,曾在生產前夕被發現設計缺陷,若不能即時解決將導致延遲交貨,對急需重新向市場證明的超微來說,將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AMD
Zen架構的第一款晶片曾面臨難產困境,但在蘇姿丰的激勵下,超微團隊最終克服了困難。
圖/ shutterstock

當時蘇姿丰正在印度出差,聽到消息後決定立刻進行晶片測試,團隊進入了蘇姿丰稱作「阿波羅13號模式」(太空船在空中爆炸,太空人想盡辦法求生的歷史事件)。《財星》報導,一回到美國,蘇姿丰就直衝位於奧斯汀(Austin)的實驗室激勵團隊,並告訴他們:「 失敗不是選項 。」(failure was not an option)

團隊最終化解危機,超微也成功在2017年獲得市場認可。蘇姿丰曾在母校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典禮演講中提到,她認為MIT博士為哈佛管理學院畢業生工作毫無道理,「我認為我能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因為我懂技術。」Zen架構的成功,正是兌現此番信念的最佳印證。

延伸閱讀:跟黃仁勳一起賺!一張圖看台灣供應鏈,除了台積電、索羅門,還有誰?

一接執行長就砍3名高層、讓員工直達天聽,蘇姿丰如何改變AMD老二宿命?

2015年輝達(NVIDIA)正式投入深度學習之際,蘇姿丰才剛開始要整頓超微,全力在CPU(中央處理器)市場追趕英特爾(Intel);不到五年的時間,蘇姿丰將再次引領超微踏入AI戰場,希望成為該領域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她曾在接受《財星》採訪時表示:「在公司的歷史上,我們一直是別人的第二來源,我認為必須改變這一點。」

蘇姿丰_AMD執行長_2023_07_18_蔡仁譯攝-3.jpg
2024年將是蘇姿丰接手超微執行長的第十年,蘇姿丰感性表示,當初她上任時只有8,000名員工,現今已成長至2萬5,000人。下個十年,她將繼續推動更多下個世代的科技發展。
圖/ 蔡仁譯攝影

超微今年推出的MI300系列AI產品,主打AI模型訓練和推論功能,吹響了與輝達的競爭號角。蘇姿丰指出,未來驅動AI應用成長的引擎不只一種從CPU(中央處理器)、GPU(繪圖處理器)、FPGA(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到ASIC(客製化IC)都有出場機會,賽靈思的併購則是關鍵的一環,也是超微的特色。

延伸閱讀:蘇姿丰:AI至少還會持續5年!併購賽靈思是關鍵

蘇姿丰表示,AI在未來仍會是首要投資項目,各種產品也都會含有AI,並持續投入資源壯大軟體平台ROCm的函式庫,商機將持續五到十年。不過伯恩斯坦分析師雷斯根(Stacy Rasgon)指出,也許AI這個市場過大,超微根本無需和輝達直接競爭。

AMD Instinct MI300
超微今年推出的MI300系列AI產品,主打AI模型訓練和推論功能,吹響了與輝達的競爭號角
圖/ AMD

蘇姿丰曾多次公開分享,在她的半導體生涯中,會議上經常只有她一位女性,這在美國的科技叢林並非優勢。高為元指出,這讓蘇姿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打破玻璃天花板的限制。不過靠著深厚的技術背景和對商業的洞察,蘇姿丰成功贏回華爾街對超微的信心和關注。

2024年將是蘇姿丰接手超微執行長的第十年,蘇姿丰感性表示,當初她上任時只有8,000名員工,現今已成長至2萬5,000人。至於下個十年,她表示將繼續推動更多下個世代的科技發展:「在我內心深處,依然是個工程師。」

延伸閱讀:蘇姿丰的「5%哲學」,為什麼對團隊比較好?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AMD #半導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