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太缺!三星直接從「高中生」找人才,一邊上內部軟體培訓、一邊給獎學金
工程師太缺!三星直接從「高中生」找人才,一邊上內部軟體培訓、一邊給獎學金

韓國工程師短缺的狀況日益嚴重,使得三星開始擴大人才招募,如今不光是一般大學畢業生,即使是高中學歷也有機會進入研發部門。

本月於法國里昂登場的世界技能大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型職業技能競賽,開放25歲以下的年輕技職人士參加,也被認為是技職領域的奧運,而三星從2007年開始便是這場賽事的贊助商。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在今年的賽事中,有多達22名高中畢業錄取進三星的年輕員工奪得獎牌,包括10枚金牌。三星在本屆參與了電腦輔助設計(CAD)、行動App開發、焊接、工業電子設備製造等眾多項目。

三星電子李在鎔
李在鎔本月也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向高中畢業的員工承諾,會給予他們充足支援,讓他們能夠作為工程師獨當一面。
圖/ Samsung 提供

三星集團會長李在鎔在閉幕式上向這些韓國選手表示,「即使你們沒有上過大學,我們也會全力提供支持,保證你們作為一名工程師受到尊重。」

人力不足!三星擴大高中生招募,開放接受更高階培訓

這場賽事被認為側面反應了三星開始擴大招募高中畢業生擔任更關鍵的工程師職位,而不單單只是讓他們進到產線上工作。背後主要原因是韓國工程師人力短缺。

雖然沒有公布確切數字,不過《日經亞洲》提到,三星招募的高中畢業生人數比例逐漸增加,目前在電子產品及顯示器業務裡,就有約1,600名高中教育水準的員工。三星還預計從今年10月開始,將開放高中畢業生員工和其他人一起參加內部的軟體培訓計畫。並且三星還打算針對高中生規劃獎學金計畫,目標在畢業實習後優先僱用這些人才加入公司。

同時三星在公司內部籌備了更多的培訓內容來提升高中學歷員工及新進員工的能力。在硬體領域,三星還計畫運用先進的設備來加強員工使用最新技術;而在軟體領域,三星也計畫提供電腦讓員工學習開發App及雲端服務。

三星原先就面臨工程師不足的困境,近來更傳出人才持續流失。今年7月就有報導指出,三星不僅在高頻寬記憶體(HBM)落後SK海力士一步,導致內部士氣低落,許多員工也對待遇感到不滿,認為比不上對手公司的員工,使得許多員工萌生去意。

延伸閱讀:三星遇大麻煩!印度工人罷工,要求加薪、減時與「職位世襲」,發生什麼事?

高齡化、少子化衝擊,韓國陷嚴重人力危機

少子化、高齡化等問題使得韓國這些年一直深受人力短缺的問題所苦。2023年韓國再度以0.72的生育率,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且接近20%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韓國就業資訊中心曾預測,若要維持1.9%至2.1%的經濟成長率,到2032年勞動人口必須再增加90萬人。

而勞力短缺自然也影響各個面向的工程師人力。光是軟體開發領域,根據韓國中小企業及創業部的調查,高達75%存在軟體工程師的人手問題,超過半數企業有意僱用海外工程師來滿足人力缺口。

尹錫悅
韓國總統尹錫悅曾批評,教育部應該要能為韓國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提供支持。
圖/ 韓國文化院/攝影:JEON HAN

而半導體領域的人才短缺同樣嚴重。韓國半導體協會曾在2022年預估,未來10年內韓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至少3萬名人力的短缺。韓國半導體產業每年會出現1,500到1,600個職缺,然而相對領域的大學畢業生只能滿足約650人的工作。

要求韓國政府採取行動解決半導體產業人力不足的困境的呼聲近年也越來越強。韓國總統尹錫悅甚至為此嚴詞抨擊教育部,聲稱教育部若無法為培育韓國所需人才發揮主導功用,那麼需要改革的應該是教育部。

為了盡快緩解人力短缺,韓國政府也計畫增加培養專業技職人才的師傅高中約20%的數量。師傅高中會與大公司簽約,提供學生就業機會,目前這些學校學生的就業率約為74%,遠高於其他高中畢業生的56%。

延伸閱讀:白話科技|晶背供電是什麼?概念股有哪些?解析晶圓「埃米戰爭」殺手鐧

三星電子大裁員!全球2部門「最多砍30%員工」,為何先從海外開刀?解讀背後3原因

資料來源:Nikkei Asia朝鮮日報韓國時報

關鍵字: #三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