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工程師」入侵科技業!10%軟體工程師什麼也不做,怎麼回事?
「幽靈工程師」入侵科技業!10%軟體工程師什麼也不做,怎麼回事?

許多科技人才哀嘆時機歹歹、很難找工作,而就業環境如此糟糕的罪魁禍首,或許包括了一群尸位素餐、正在腐蝕科技界的「幽靈工程師」。近日有研究調查數百家企業發現,有接近10%的軟體工程師幾乎毫無生產力,工作效率不到中位數的10分之1,甚至可能身兼多職。

幽靈工程師是什麼?研究發現,近10%工程師產能極低

根據《404 Media》報導,史丹佛大學生產力研究學者布蘭奇(Yegor Denisov-Blanch)調查了數百家公司、超過5萬名工程師的績效資料,發現「約9.5%的軟體工程師幾乎不做任何工作。」該調查剔除了部分企業聲稱有其他職責的工程師。

布蘭奇指出,科技公司開放研究團隊能夠存取內部的程式碼儲存庫(例如私人Github),而他們也利用這些科技公司員工的程式碼來跑演算法,最終發現有9.5%的工程師坐領高薪,卻沒有實質產出。

研究團隊的演算法會對程式碼進行數量及品質兩方面評量,判斷工程師的工作效率。「沒有實質產出」並非誇大,研究中指出,那些幽靈工程師的工作效率不到中位數10分之1。「這不公平地造成團隊負擔、浪費公司資源、減少就業機會,還限制了人類進步。」布蘭奇如此評價。他估計,假如企業開除這些工程師,便能夠節省數十億美元的成本。

「幽靈工程師」的背後原因:過度就業

這些混水摸魚的存在,脫離不了疫情下掀起的「過度就業」(overemployed)趨勢。布蘭奇便聲稱,幽靈工程師很可能兼任其他工作。

簡單來說,「過度就業」指的是身兼多職。疫情期間許多公司轉為遠端辦公,員工享有更大彈性不必在辦公室上班,因此能夠身兼兩份或更多份的正職工作而不穿幫,這種情況便被稱為過度就業。

有些人意識到,只是要在職務上還過得去,似乎不必每天工作8個小時,多的時間可以拿來兼差多賺一份薪水,overemployed.com網站上的標語便是「做兩份遠端工作,實現財富自由」、「歡迎來到財富自由的祕密之門」。

overemployed.jpg
現在甚至出現網站分享如何過度就業。
圖/ overemployed.com

無論是有貸款要還、想提早退休、為休假旅遊儲備更多資金,都是許多人瞞著公司從事多份正職的理由。化名約瑟夫的網路工程師曾向媒體分享,他在2022年透過身兼三份正職賺了34.4萬美元薪水,額外的收入讓他能夠還清近13萬美元貸款。

過度就業現在已經從個人行為轉為趨勢,人力資源平台Monster去年對約1,000名勞動者進行調查,發現其中37%受訪者坦承,他們擁有不只一份正職工作,並且在只有一份工作的人當中,超過一半(57%)有增加另一份正職的意向。

歐美最大論壇Reddit上有著過度就業的專屬討論區,還有分享身兼多職訣竅、哪些工作適合過度就業的overemployed.com網站出現,在在顯示這種行為並非個案。過度就業者大多害怕曝光,因此會選擇遠離一般社群媒體,特別是LinkedIn這種與職場密切相關的,並在Reddit等平台上匿名討論怎麼做、分享彼此心得。

延伸閱讀:數據揭軟體工程師「職缺大減逾30%」,誰才是AI世代的科技金童?

過度就業者是團隊毒瘤?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應付兩份、三份工作的負荷,勢必有相當一部分人透過敷衍了事的作法,維持兩邊工作。《TechSpot》指出,過度就業者通常不會好好檢查自己的工作成果,也不會思考如何創新,常常會為了避免穿幫推托會議或電話,並且更龐雜的工作內容也容易導致疏漏,得靠其他同事幫忙擦屁股。

一位化名賈斯丁的過度就業者向《Business Insider》表示,他建議其他過度就業者在工作上做到「好」(good),但不要做到「優秀」(great)。盡本分不會讓主管起疑,不要做太好則避免可能的升遷壓力,也讓主管降低期待。

但過度就業可以簡單認定是見不得光、愧對公司與同事的行為嗎?在過度就業者看來,這種說法並不公平。

另一位化名羅伯特的過度就業者認為,假如公司能夠輕易切割員工,「那麼你難道不該有更大的彈性對抗裁員,最大化保護自己家庭的利益嗎?」依照裁員追蹤網站Layoff.fyi的資料,過去三年裡科技界裁員人數已達到55萬以上。

另外,也有人認為儘管身兼多份正職,自己的工作成果公司都相當滿意,沒有違反法規
,也沒有任何對不起公司的地方,並強調企業也有雙重標準,像馬斯克一樣在多家公司任職的高管一點也不少見。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歐美企業要求員工重返辦公室受到巨大反彈,也被認為部分與過度就業有關,因為遠端辦公中止理所當然意味著過度就業的結束。

延伸閱讀:程式教育第二槍,ALPHA Camp宣布停止營運!AI衝擊背後,哪種工程師才活得下來?

問題仍在企業,制定有效評量標準才能杜絕幽靈工程師

這些幽靈工程師的存在,最大問題還是在於科技公司本身。過度就業趨勢出現前,科技公司內部一直有著相當比例的低效工程師。布蘭奇提到,過去軟體工程師在公司的地位往往很高,企業不敢輕易得罪工程師,或者對他們動刀,「公司把10%到15%的低效率工程師當作業務成本。」

只不過,隨著科技界就業情勢轉換,工程師從各方爭搶的稀缺資源,變成能夠挑挑揀揀的過剩人力後,如今企業似乎打算處理這些擺爛工程師,例如透過電腦監控技術確認員工是否在工作,以保證工作產出。

但布蘭奇強調,若是想利用監控鍵盤之類的作法揪出問題來源,很可能會在公司內造成有毒的氛圍或文化,犧牲掉員工對公司的信任。事實上問題在於,企業沒有設定合理有效的績效標準,讓濫竽得以充數。

企業對工程師的評量標準不應該是程式碼數量或行數,布蘭奇聲稱,在他的想像中,未來工程師的考核標準應該更類似業務,依照績效表現決定獎金多寡或是被解僱,並聲稱憑借大型語言模型和AI技術,工程師可以變得更精英化。

延伸閱讀:會寫程式不再是金飯碗!美國軟體工程師職缺5年腰斬,是AI惹的禍?
一樣都叫工程師,IT、RD大不同!淺談台灣的「免洗筷」軟體工程文化

資料來源:404 MediaBusiness InsiderFast Company

關鍵字: #工程師文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星期六早上9點,一位科技公司的策略長在家中啟動筆電,準備參加香港科技大學的線上直播課程。這是他報讀線上MBA課程後的第6週,平常全力投入公司業務、晚上與假日則用於進修科技與商業管理等相關議題,在緊湊的生活中,持續充實知識、拓展視野。

這位策略長並非特例,而是全球許多專業人士的縮影。根據多項國際調查,線上MBA課程的報名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也有越來越多學校加入線上MBA的行列。線上MBA,不再是疫情期間的權宜方案,而是兼顧效率與彈性的理想進修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 (Part-time Hybrid Mode) ,早在數年前便瞄準此趨勢,率先推出亞洲首個數位MBA課程(以下簡稱DiMBA),結合國際師資、混合式學習模式與沉浸式學習課程,為新世代管理人才量身打造職場升級的最佳路徑。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商學院大樓。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港科大 MBA 連續2年勇奪亞太第一寶座

提及港科大,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全英語教學環境、國際化師資和多元學生背景,尤其在科技創新與商業管理兩大領域,更是具備深厚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佈的「2025大學影響力排名」報告中,港科大再次蟬聯全球第19名,持續引領亞太區高等教育發展。

港科大不只整體表現備受肯定,MBA課程更是表現亮眼,其以「培養立足亞洲、放眼世界的領導人才」為課程使命,致力於協助商業菁英養成全球視野與在地洞察力,因而深受業界領袖與學生的一致肯定。不僅超過14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香港第一,在《彭博商業週刊》全球最佳商學院MBA排名中,更連續2年抱走亞太區第一名的殊榮,成為想要提升商業領導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士進修首選。

這樣的聲譽和實力,也清楚體現在學員背景多元化上。根據港科大統計,DiMBA課程的前三屆學員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新加坡、日本及韓國等20幾個國家,涵蓋製藥、區塊鏈、投資銀行、旅遊、零售等多元產業背景,並服務於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花旗(Citi)、摩根大通(JP Morgan)、滙豐(HSBC)、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國際)、騰訊控股、迪奧(Christian Dior)、國泰航空 、 UNIQLO(優衣庫) 等。

那麼,為什麼港科大DiMBA課程能夠吸引眾多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中高階專業管理人才?關鍵就在以下5大課程特色。

特色1、全球頂尖師資陣容
港科大DiMBA課程的師資團隊橫跨全球25個國家,且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除了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紐約大學、UCLA等全球知名院校的知名學者外,更不乏曾任職於跨國企業的業界領袖,將第一線的管理經驗與洞察帶入課堂,讓學員得以融合理論與實務,拓展全球視野。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實體授課現場。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2、彈性教學模式,兼顧工作與學業
港科大DiMBA的課內容涵蓋完整的商業核心知識及多元選修課程,學員可依據個人興趣與職涯規劃,深入探索AI人工智慧、區塊鏈、ESG永續發展等最新商業趨勢,培養跨領域競爭力。

至於教學模式則依課程內容彈性設計。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課程,採用「50%預錄影片+50%線上直播」的混合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先觀看預錄影片、研究真實商業案例,並在之後的直播課程中,與來自各地的同儕討論和交流。講述溝通和領導等關鍵軟技能,或是以案例研究為核心的課程,完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教學品質,讓學員可依照個人步調安排進度,在不影響工作與生活的前提下靈活學習。

特色3、台港往返方便快速,輕鬆重溫校園生活
雖然課程大都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課程,體驗校園生活。往返香港與台灣的單程交通時間不到兩個小時,因此,學生可以輕鬆前往港科大體驗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菁英進行面對面互動交流,使MBA之旅更加豐富。

特色4、全球沉浸式學習,拓展國際視野與實戰力
為提昇學習成效並強化國際競爭力,港科大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眾多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及親訪Amazon、華納兄弟等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整體內容涵蓋三大學習面向,第一:動態工作坊,由國際頂尖師資引導的互動式課程,深入探討科技、創新與創業等關鍵議題;第二:企業參訪,深入知名企業實地觀摩,瞭解其營運模式與最佳實務操作邏輯;第三:文化體驗,透過導覽與各式活動,理解當地文化、歷史與商業生態,從生活視角理解市場脈動。

對學員來說,參與全球沉浸式學習活動可以獲得2大助益:一是與全球業界領袖、校友及同儕深度交流,建立國際人脈;二是透過與國際教授和領導者的對話汲取經驗,不僅有助於提升領導力與決策力,也能帶回具體可行的創新構想,推動組織轉型與業務成長。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五、激發創新與提昇領導力,港科大DiMBA成職場最佳跳板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為鼓勵多元背景的優秀人才加入,港科大更設立多元種類的獎學金制度,包含任職於商業科技創新領域、社會與公共服務產業、對企業有重要貢獻、或具女性領導者身份等優秀的申請者,提供專屬獎學金的支持。

對於渴望在職涯中精進自我、擴展人脈、掌握未來趨勢的中高階人才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兼具效率與深度的進修旅程,更是一個放眼國際、重塑個人競爭力的最佳跳板。

台灣豪敏有線公司執行長趙蔓𡩋 (DiMBA 2023級)認為,港科大DiMBA課程靈活而嚴謹的設計,讓職場人士能夠跨領域學習到有價值的知識,再加上同學們的背景多元又專業,使得課堂討論經常出現大膽、打破傳統的視角,有助於思維的轉變和激發創新潛能。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趙蔓𡩋。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曾在中華區微軟工作的台灣菁英黃開宇 (DiMBA 2021級),在加入港科大DiMBA 課程時,已有20年以上的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工作經驗,為了提高商業視野和策略思維及加深領導技能,選擇就讀港科大MBA,並將課程中學到的最新商業技術和知識,與自身原有知識和技術結合,不僅讓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多元、更懂得如何發揮創造力,在領導能力上也更上一層樓,從而更有信心去迎接未來更多工作上的挑戰。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黃開宇。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港科大DiMBA第三輪招生將在今年8月27日(三)截止 ,現在報名,明年2月就可以開課,把握機會開啟知識升級之旅!
或參加 8月5日(二)在台北晶華酒店舉辦全球現場諮詢活動 ,您也可以花30分鐘與招生團隊會面,深入了解港科大MBA課程,實現職涯夢想,就趁現在!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主修課程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在港選修課,體驗校園生活。 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親訪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了解更多:立即申請港科大DiMBA課程
8/5(二)港科大全球現場諮詢在台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