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豐、第一金、合庫3投信有望整併,成公股金控首例!「公公併」為何從投信談起?
兆豐、第一金、合庫3投信有望整併,成公股金控首例!「公公併」為何從投信談起?

公股金控首整併首例近了嗎?傳兆豐投信、第一金投信及合作金庫投信等三家公股金控旗下投信公司,正在評估「三合一」整併的可行性,如果跨體系合併成功將創首例,引發市場討論。

業內人士分析,在ETF熱潮帶動基金管理費持續調降後,投信業者必須要有足夠大資產規模才能存活下來,競爭可能走向「大者恆大」局面,認為「公公併」從投信開始談相當合理。

兆豐金董事長:公公併從子公司「由下而上」更可能成功

針對外傳三家公股金控旗下投信正在討論合併可能,兆豐金、第一金與合庫金12月2日上午皆以重訊澄清,並未發布任何併購消息;財政部則表明尚未收到計畫書,仍在方向性討論階段,不過如果三方都有意,官方在符合條件下樂觀其成。

公股金控整併可能性今年再度受矚,不只因為「新新併」兩家民營金控取得進展,也來自兆豐金控董事長董瑞斌今年8月上任後,就明確提出「公公併」構想,直指非銀行子公司如證券、投信等最有機會,不見得要用金控架構來推動。

董瑞斌認為,公股金控主要業務與獲利引擎都來自銀行,彼此整併不易,因此可以改從規模小、獲利能力較弱的子公司開始,由下而上來推進整併,成功機率會更高。

在第二季法說會上,兆豐金總經理蕭玉美也曾表示,為提升子公司兆豐證券的競爭力,期待擴大規模、增加市佔率,對併購一直都採開放態度,長期都有進行規劃評估,但因為標的物評價偏高,至今未能成案。

延伸閱讀:金管會輕量沙盒第一案!圖解玉山「AI財務評估模型」:免財力證明,放款逾3千萬!

公公併從投信業先組隊搶市,資產規模是關鍵

而作為「公公併」發起領頭羊,兆豐金控是規模最大的公股金控,旗下子公司眾多,從銀行、證券、票券到產險都有,為什麼本次整併討論方向是從投信開始談起?

原因是對於從事資產管理的投信業者來說,「資產規模」將是未來維持競爭力的核心關鍵。

「管理費低的ETF越來越流行,帶動基金管理費也下降,那投信業要生存只能靠規模。」一位熟悉資產管理市場的業內人士向《數位時代》分析,投信業主要獲利來源是產品管理費,當管理費下降已經成為全球趨勢,投信業者要維持獲利穩健,就得有足夠大的資產規模來支撐。

也就是說,未來投信業市場將以資產規模大小決勝負,而目前這三家公股投信,在市場上排名仍位居中後段,基金規模都在前十名之外。

當全球趨勢都是管理費持續下降時,小投信難以跟大投信比拚,投信業將走向「大者恆大」的局面,因此透過合併來擴大規模,將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機會。

進一步檢視這3家公股投信營運表現,以第一金投信規模最大,旗下有109檔基金、規模近1,300億元,2023年獲利1.15億元、EPS為1.92元。兆豐投信發行90檔基金,規模937億元,2023年獲利9300萬元,EPS為1.77元。合庫投信發行基金有147檔,規模421億元,2023年獲利約1800萬元,EPS為0.60元。

如果這三家公股投信成功合併,基金規模合計近2,700億,在投信業者排名將有機會大舉躍升到第十名,可望超車數家民營投信。

三家公股金控的銀行都已有一定規模與客源,展望獲利穩健,因此從以資產規模決勝負的投信開始談整併,一舉以「三合一」大幅提升規模,是更能發揮綜效整併方向。

不過,公股金控旗下合併牽涉人事安置、員工、股東與基金受益人等,還得待提出正式計畫書後,取得財政部與金管會的同意。一家金控主管表示,如果財政部願意出面主導,可行性會較大,因為3家公股金控都是上市櫃公司,即使是旗下子公司合併,由誰作為存續公司、誰是消滅公司,都要能對股東交代。

財政部長莊翠雲在立院本會期備詢時,針對「公公併」議題曾回應,因為牽涉層面廣大,財政部會評估組織文化、經營策略及各自強項,並著重考量合併綜效、工會立場、股東、員工、客戶權益及國家整體利益等七大面向。

延伸閱讀:台股創新板大解放!明年起「全台1300萬股民」都能買賣,4大配套措施重點一次看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金融信託產業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