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週一的早上,求職和履歷平台Cake的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君羿,收到同事分享的訊息:OpenAI要做求職平台了。
OpenAI的估值是3,00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9兆元),Cake沒有公布過估值,最近一輪的募資是2023年完成的1.5億元A輪。講大鯨魚和小蝦米,或許還有點不夠。
收到消息的劉君羿並沒有感到超級意外,「壓力當然是有,我也有想過OpenAI可能會做些什麼產品,求職平台對他們來說,就是臨門一腳的事情。」他想了一下補了一句:「其實OpenAI要做很多事情,都是臨門一腳的事情。」
把履歷給ChatGPT、它給你職缺,只要夠精準,求職平台就會被顛覆
為什麼劉君羿說,OpenAI做求職平台有點順理成章?
「最簡單、最簡單的方向,就是你要找新工作就先跟ChatGPT講、想有新的職涯發展就跟ChatGPT講,ChatGPT有辦法吐出一堆職位。」劉君羿說,「如果媒合得夠精準,所有的求職平台都會被顛覆掉。」
挺合理的想像。不過,事情還沒有進展到那個地步。根據OpenAI的官方部落格,他們要做的事情有2件:一是 就業平台 ,媒合「需要AI才人的企業」與「具備AI技能的求職者」;二是 認證計畫 ,推出AI技能認證,目標在2030年前協助千萬名美國人獲得AI技能認證。
劉君羿也許可稍稍鬆一口氣,因為看起來OpenAI的計畫圍繞在AI認證,且現在並沒有「連結」(connection)的概念,所以如媒體所說要取代LinkedIn,可能還沒有這麽快。
但怎麼可能放鬆。不管在不在AI時代,大企業只需要動動手指的力氣,對於一票新創來說可能就是海嘯。「最極端的情況就是求職平台完全被取代。現在我的壓力來自於有多少時間,可以讓我們把護城河挖深,在所有人被顛覆的時候,還可以有一席之地。」劉君羿說。
累積「檯面下」的數據,Cake:希望有一天做到「獵頭普及化」
Cake以履歷製作平台起家,延伸出求職平台和獵頭2項服務。在全球擁有800萬用戶,其中20%來自台灣,其他來自印尼、美國、越南等地;合作的企業超過1萬家,包含Google、台積電、UNIQLO等代表性企業。
劉君羿認為,Cake的護城河就在這些數字的背後,「有2個方向可以不被取代,一個是工具型的,像是通訊工具LINE、文書處理工具Word;另外一個就是你手上有深層的數據。」當然重點在於後者。
先前提到ChatGPT可以媒合工作的狀況,比較偏向「文字」上的媒合。AI先閱讀企業開出的職缺描述,以及工作者履歷,找尋兩者之間契合度。
「但我們有檯面下的數據,像是企業真實偏好的人選類型、喜歡看什麼樣的履歷、真的約了什麼樣的人去面試、提供的薪資範圍等。」劉君羿說。這些真實的「職缺、面試、錄用數據」可以在未來被丟進AI裡面,更精準地推薦工作給求職者,「我們希望做到給你2個職缺,至少有1個你願意去面試。有點像是讓每個人都能擁有獵頭的服務。」
在當前的求職市場中,存在一個巧妙卻深刻的二元結構:高階人才依賴獵頭的私密網路,他們的履歷不會輕易曝光;而廣大的一般人才則透過公開平台尋找機會,卻難以敲開頂尖職缺的大門。
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道隱形的牆,導致資訊無法有效流動。許多潛力優異的人才可能因此被埋沒在海量履歷中,而企業也錯失了發掘這些潛力股的機會,「有點像是冰山,企業永遠都只能看到一部分的人才、人才只能看到一部分的職缺。」劉君羿說,「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累積數據,幫助大家找到『合適』的工作。」
這樣就夠了嗎?
這是劉君羿思考的機會點,也是Cake未來的發展路徑。不過,這樣就能保證不被AI巨頭打敗嗎?
「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劉君羿說,「假設AI巨頭終有一天可以做到(超精準的工作媒合),那我就把公司收起來,也只是用問題掩蓋問題,換個跑道也還是要跟AI競爭。」他停頓了一下,「除非到山上隱居啦,不然你也只能好好面對這些挑戰。」
這個「不知道」或許是這場關於生存焦慮的對話中,最真實的註腳。在這個連巨頭都無法預測下一步的時代,任何關於「必勝策略」的豪言壯語,都顯得有些廉價。所有創業者都有共同的核心困境:當未來是一片迷霧,你要如何啟航?
Cake的答案,就是不再執著於尋找那張完美的地圖,而是選擇先把船造得更堅固,然後迎向砲火猛烈的AI未來。因為,當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時候,誰能持續行動、持續修正,誰就最接近勝利。
延伸閱讀:
「你想賣糖水,還是改變世界?」從一筆和Google的交易,看蘋果為何正在失去創新
台灣電商造就許多紅利英雄,但平台演算法一變動就涼了?看懂商家最常犯的致命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