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融合天真與邪惡的超級英雄
04

Facebook,融合天真與邪惡的超級英雄

就像電影裡的超級英雄,時常莽撞、為打敗敵人讓平民遭殃、不顧法律規範、覺得自己站在真理與正義那方,動不動就黑化,讓外來力量掌控自己,超級英雄和超級惡棍,好像其實一樣。
2019.07.08 | Facebook

嗨,Facebook。

每天,你都問我「在想些什麼?」今天,換我來問問你吧。

如果我猜得沒錯,你正想著該如何加快整合花10億美金收購的Instagram,跟以190億美金買下的WhatsApp,打算盡快在個人通訊上打通Messenger跟這兩個App。

我還記得,2012年你買下Instagram的時候,大家都說太誇張,竟然用10億美元買一個只有13個員工的公司,儘管那時候你剛上市,本錢夠得很,還是被認為年輕人太急躁了。

類似的批評,在你2014買下WhatsApp跟Oculus的時候,也出現過。但你用最高突破6100億美元的市值,恥笑了這些批評者的短視。

2013年9月,你公布了激烈的「行動化」方案,每隔幾天就推出一個新的App版本,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那種魄力跟執行力,令我記憶猶新。直到現在,我依舊認為你是我們創業者的超級英雄。

但,就像超級英雄電影中會上演的一樣,超級英雄時常莽撞、為了打敗敵人而讓平民遭殃、不顧法律規範、覺得自己站在真理與正義那方,超脫世俗之上,動不動就黑化,讓外來的力量掌控自己,造成更大的問題。

Facebook是消息本身

你比所有人更清楚,現代人上網、與資訊科技互動的時間越來越長,已經大幅超過花在其他媒體上的時間,甚至壓縮了睡眠與休息。你發展出越來越個人化跟社群化的篩選跟推薦機制,成為我們肩膀上各立一方的天使與魔鬼,幫我們看得更多、更輕鬆,但也讓我們只看到自己想看的,或熟悉你規則的人想要我們看的。

數十億的人類,絕大多數沒有察覺你分飾天使跟魔鬼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不停在耳邊絮語,就算偶爾驚覺了,往往也因為習慣與上癮而不在乎。因為,這看起來都像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啊!而且有太多案例佐證我們的選擇是對的。

2010年底到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爆發,從突尼西亞開始,接著埃及、巴林、葉門、伊朗……到敘利亞,西方世界人民見證社群網站推廣民主自由故事的無比威力,以你的名字給這場中東世界偉大人民革命命名,緊密關注這起「黑天鵝事件」(指極不可能發生,卻又實際發生的事件)。主流媒體完全跟不上事件的變化速度,就連CNN或BBC也不行,只有你才是焦點。你不只是消息的聚散地,你就是消息本身。

因為有你,人們才注意到阿拉伯世界有人上街頭了、往廣場聚集了、軍警出動鎮壓了。因為有你,讓受壓迫已久的人民輕易地串連、按讚參加街頭行動、將國內的訊息同步發送到全球關注者的螢幕上,使這場革命不會像先前過往任何一場,被捻熄在無人聞問的清晨。

那時的你,真是超級英雄啊。我很想知道,你那時在想些什麼?「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嗎?說起來,超級惡棍,其實好像也一樣。

所以接著我想問問你,把整個媒體與出版業顛覆之後,在想些什麼?

取代書本與新聞

說到跟時間賽跑,新聞媒體產業算得上經驗豐富,但儘管鍛鍊了兩百年,在面對你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哲學時,依舊比一隻蝸牛還不如。前面提到的阿拉伯之春就是一例。

名字裡頭有book的你,取代了真正的book,儘管人們讀你跟讀書不一樣,往往看封面不看內頁就高潮,理直氣壯地TL;DR(Too long; Didn't read太長不想看)。

你用人工智慧排序的Newsfeed,徹底改變了News,讓新聞真的像是餵養牲畜的廉價飼料一樣feed進幾十億人的焦慮腦,儘管你從不認為自己是新聞媒體,但你發出那些跳不完的通知跟消不完的紅點,往往比Breaking News更能打破人們的生活節奏。

在你的規則下,聳動的、令人好奇的、情感強烈的、能創造互動;讓人魂牽夢縈、藕斷絲連,產生上癮症狀的,就是好內容。從「百萬人都驚呆了」的標題,圖片、影音、到直播,你用數據找到崛起中的競爭對手,再用演算法決定什麼樣的內容當紅,「永遠不太自豪而不抄襲」其他App的功能,讓遙遙領先只是你的日常。

偷窺狂與暴露狂在你的規範下各取所需,共存共榮,你讓新媒體、KOL與網紅獲得他們最需要的粉絲、酸民與網軍,打造出魚菜共生的永續內容觀光農場,想要餵魚,都得跟你買魚飼料。

你駭入人腦的手法太有效,啟動了報酬迴路,讓我們給自己多巴胺作為獎勵。然而我想知道,當你能啟動數十億人的報酬迴路,獲得的獎勵,又是什麼呢?如果帶來的只是快樂,或許還好,但如果不只是如此呢?

大家都說年輕人是跟數位科技共生的數位原住民,對吧?可是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研究者珍.圖溫吉(Jean Twenge)發現,在2010-2015年的短短五年間,感到無用和無助這類憂鬱症的典型症狀的青少年,飆升了33%。企圖自殺的比例增加了23%。更糟糕的是,13-18歲的自殺者人數增加了31%。

她排除了種族、地區、經濟、貧富差距、甚至家庭作業份量等等可能的因素,發現在1995年之後出生的人,比前一代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這些改變都可以追溯到青少年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變化: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網站突然崛起。

她發現,每天在網上花五個小時或更長時間的青少年,擁有自殺危險因子,例如憂鬱,考慮自殺,制定自殺計劃的,比那些每天只花一小時的青少年高出71%。總體而言,一天上網兩小時或更長時間,自殺風險因子顯著上升。那到底是憂鬱造成上網時間增長,還是上網時間長,造成憂鬱呢?儘管還無法證實,但科學家認為後者比較合乎邏輯。可能是因為上網,擠壓掉了跟親友來往跟睡眠時間,畢竟與人面對面交往是人類幸福感的來源,而睡眠不足也是憂鬱症的主要風險因子。

先別擔心,沒人說這都是你的錯,但你聽到這樣的數據,在想什麼呢?或許你的感覺就像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沒能成功把你要他發射的衛星送上太空,火箭在地面上就爆炸那一刻?

Mark Zuckerberg
受到用戶資料洩露影響,馬克·佐克伯於2018年4月出席美國參議院聽證會接受連續兩天、10小時的質詢。

竊取數億人個資

2013年8月,你成立Internet.org,發表了10頁白皮書,強調為了要讓全球每一個人都能相互連結、從網路的浩瀚知識與易用性上受益,所以除了本業以外,更要讓每個人都先能上得了網。然而2016年9月2日,SpaceX那場失敗的衛星部署發射,成了一場難堪的笑話,但你沒預料到,那竟然還不算是你全球連網倡議最大的挑戰。

從非洲到南亞次大陸到拉丁美洲,你希望「造福」的國家人民,竟然不太領情。他們當中有些人抨擊你野心勃勃,試圖用「免費基本款」(Free Basics)把首度上網的數十億人養殖在圍牆內的花園,只能上你指定的網站跟App,違反了網路中立性原則,在公益的掩護下收取數億人的資料,為商業獲利做前鋒。聽到這些批評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麼呢?

可是,比起沒能成功發射火箭讓衛星升空,使你的計畫大受打擊,馬斯克更刺痛你的或許是他的Twitter。他在2018年3月,用最羞辱你的方式響應了「劍橋分析」資料外洩事件後的#deletefacebook行動:他在Twitter上回應了一則呼籲人們刪除Facebook帳號的推文,裝迷糊地寫道「什麼是Facebook?」

接著馬斯克則火速在其他推友起鬨下,豪爽也毫不在乎地刪除了SpaceX跟Tesla的粉絲專頁,表明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公司在Facebook上存在,而顯然也不必要存在,就算上頭分別有好幾百萬粉絲按讚。

喔,我忘了說嗎?馬斯克回應的那則推文是你花了190億美元併購的WhatsApp創辦人Brian Acton發的。他在前一年9月離開了你之後,馬上成立Signal基金會,推出一個新的免費App,強調在Signal上一切「私密」,跟你不一樣。

儘管此舉實在是過河拆橋,但怪你的人,卻壓倒性地多。我真的很想知道,那時候你在想些什麼?

Facebook
在滿溢「Facebook藍」與其斗大的商標前,人們沉浸在手機螢幕的剪影。
圖/ shutterstock

宣傳戰與假新聞

然而如果只能選一天,我更想問2016年11月8日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那天,你在想些什麼?

從數據上你清楚知道,從多年前醞釀,到2018年爆發的#deletefacebook運動雖然浩浩湯湯,許多大人物響應,但一直以來我們也只不過是在你掌握的幾個平台上玩大風吹。聽到「我不用FB……一個月」或「我只用IG」這般軟弱的宣言,你也只需笑而不語。

儘管你的缺陷早就顯現,與優點可說是一體兩面,但透過粉絲頁發起埃及革命的工程師威爾.戈寧(Wael Ghonim)的話語,讓這一切更為具體。原本歡欣振奮新埃及誕生的他,在2014年關閉自己的帳號,因為他發現能夠藉由你對話跟團結的不再只是進步派的知識份子,而是「所有的人」──包括穆斯林兄弟會、軍方、外國勢力、對立團體……而在你上頭留下的行跡,都成為後來政府對付眼中釘的起訴證據。他原本期待的埃及公民對話、以及他重建國家的夢想,在你的詛咒下崩潰了,留下再也抑制不了的對立、衝突、假消息與宣傳戰。

但我們在各自的天使與魔鬼念叨下,對此毫無知覺。即使在英國公投脫歐之後,依舊無動於衷。直到川普成為美國總統,我們才真的大夢初醒,原來「我們」根本只是假象,「共識」並不存在。假新聞(Fake news)的危害不假,但後真相(Post-truth)的殘酷更真。

任意玩弄隱私權

為了成長,你將隱私的定義握在手掌中揉捏,2010年時,你高呼隱私「已經是落伍的社會規範」,到了2019年4月30日,你卻說「未來是私密的」。你打算加速把用戶趕進許多私密社團,捨棄公開的塗鴉牆,此舉既創造大量新版位,又撇開各種責任,讓用戶自己管理,自己造孽自己受。畢竟,從來沒有人能怪罪電話製造商,電話另一頭的人說話不中聽啊。

然而今年5月9日,你的共同創辦人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那篇3萬8000多字的「宣戰檄文」〈是時候拆解臉書了〉(It's Time to Break Up Facebook)的時候,你大概有點緊張了。

休斯極力主張美國政府司法部與聯邦貿易委員會該立刻採取反托拉斯行動,將已經大到無法控制自己、帶給社會越來越多負面影響的你,予以拆解。

你的頭上已經不再掛著創業英雄的光環,反而長出了兩支又長又尖的角,一支叫做侵犯隱私、另一支叫做助長仇恨。你可能認為那都是我們自己的想像,但一直以來不就是各種想像驅動了人們聚合嗎?而你不正是想像最好的聚合地嗎?

那麼,我想問你最後一個問題,我想知道你……你是馬克.佐克伯(Mark Zuckerberg)嗎?還是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現任Facebook營運長)?你的意志來自華爾街嗎?還是3萬6000名員工?你是24億活躍用戶的集合體嗎?還是各路網紅、網商、網軍交會的網羅?

你是網路創業者的標竿;你對潛在競爭者殺無赦;你不屑於既有隱私觀念;你想要打造全民大議堂;你是民粹與極端主義者的愛用工具;你是過濾氣泡跟回聲室的代名詞;你讓媒體又愛又恨;你讓我們越來越不知道你是超級英雄還是惡棍。

這樣的你,在想些什麼?

關鍵字: #Instagra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