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直播主「億元挖角事件」頻傳!亞馬遜、Google、臉書…為9兆遊戲產值出手

前段日子所有人關注的是Disney+、Netflix、Amazon Prime之前的串流大戰,但在另外一個串流領域——遊戲直播,也正上演著平台大戰。

在過去一年,在遊戲直播的世界中,上演了如同體育賽事才會出現的頻繁交易情景,只是這次球隊變成了直播平台,球員變成了直播主。

Mixer簽下了擁有超過1,400萬追隨的Ninja、Facebook Gaming找來了有130萬追隨的Disguised Toast、Twitch挖來了在YouTube有460萬訂閱的Nick Eh 30、YouTube則歡迎擁有210萬追隨者的Courage加入。

上述的名字一個都不認識也沒關係,要知道的是,一場遊戲直播平台的大戰已經開打,而往更深處一看,更是一場科技巨頭間的角力。

為什麼要看遊戲直播?

但在深入遊戲直播平台間的戰爭前,也許可以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觀眾要看遊戲直播?

也許你我永遠做不出倒掛金鉤射門、罰球線灌籃、丟出時速160km的球,但從來不妨礙觀眾欣賞一場精彩球賽的興致。同樣的,觀眾也可以為了遊戲直播主在遊戲中作出超人的反應而歡呼。

而比體育賽事更吸引人的是,遊戲直播的世界裡面擁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直播主,不想看頂尖的遊戲操作,你也可以選擇總是能讓人捧腹大笑的遊戲直播主,有時候聽他們講話比遊戲本身更有趣;又或者某個新遊戲推出,上班一整日的你連玩的力氣都沒有,乾脆看直播主玩,而你在聊天室與上千名觀眾共同留言嬉鬧。

根據研調機構statista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的第二季,合計Twitch、YouTube Gaming Live、Facebook與Mixer這4個遊戲直播平台,總共創下了75億個小時的觀看次數。

此外,全球數據公司(GlobalData)也預測, 在2025年前,遊戲產業將會擁有高達3,000億美元(約為9兆元台幣)的產值,所有人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遊戲直播則是第一線接觸遊戲玩家與觀眾的平台,也讓許多科技巨頭紛紛搶入。尼爾森旗下的SuperData數據顯示,在2019年,遊戲內容可以產生65億美元的營收。

敲動遊戲直播平台大戰的「Ninja」

目前全球主流的遊戲直播平台有三:Twitch、YouTube與Facebook Gaming。

StreamElements的數據顯示,若以觀看時數作為市占計算方式,2019年Twitch、YouTube、與Facebook Gaming的市占率分別為73%、21%、3%。此外,微軟旗下的Mixer為3%。

Twitch介面
遊戲直播平台的始祖——Twitch的介面。
圖/ Twitch

遊戲直播老大哥:Twitch

2011年成立的Twitch自2011年從Justin.Tv分割出來,專注於遊戲直播內容,更於2014年以9.7億美元(約為台幣291億元)被亞馬遜收購。經過近10年的累積,不管在文化還是氛圍上都是遊戲直播主的首選,霸主地位也不容易動搖。根據WARC(世界廣告中心)的研究報告,在疫情中Twitch更是贏家,在4月份,Twitch上的內容和消費量比3月成長了63.8%,更累計達16億小時的觀看時數,是其他平台總和的兩倍之多。

Twitch不只是遊戲直播的先行者,許多功能被爭相模仿,成為直播平台的標配,像是訂閱功能、donate文化、訂閱貼圖等,「想成為一個知名的直播主,Twitch是你自然而然會想到的平台。」被Facebook Gaming挖走的直播主Disguised Toast說。

YouTube直播介面
試圖挑戰Twitch地位的YouTube直播介面。
圖/ YouTube

YouTube Gaming緊追在後

YouTube則是在2015年推出YouTube Gaming搶食遊戲直播的大餅,雖然後續2019年宣布下架YouTube Gaming App,並將遊戲內容的直播合併入YouTube本站,但YouTube已是許多人日常使用的平台,仍能獲得市占第二。

Facebook Gaming
擁有龐大社群為靠山的Facebook Gaming介面。
圖/ Facebook Gaming

Facebook Gaming強調社群感

Facebook Gaming於2018年推出,甫推出就大張旗鼓的招募直播主。Facebook的優勢在於高達20億的每月活躍用戶,其中有7億人會瀏覽遊戲內容,而以社群起家,在遊戲直播方面也強調社群感,能營造與朋友一起打遊戲直播的感覺。但須連結自己的Facebook帳號是最大的硬傷。

螢幕快照 2019-08-04 下午10.19.13.png
拉開直播大戰序幕的男主角——Ninja,2019年被微軟Mixer以數億台幣從Twitch挖角。
圖/ ESPN Magazine

微軟旗下Mixer來勢洶洶

Mixer則是微軟旗下的遊戲直播平台,起源自微軟於2016年收購的直播平台Beam。Mixer來勢洶洶,在2019年更是大手筆地從Twitch挖來高人氣直播主Ninja(忍者),Ninja在Twitch上擁有1,400萬名追隨者,據傳簽約金高達15億元台幣(另有一說為3億元台幣),也正式點燃了遊戲直播平台之間的搶人大戰。

轉換平台
過去一年來,遊戲直播平台間的挖角動作不斷。
圖/ 陳君毅製表

挖角直播主有用嗎?短時間內也許能收到成效,在Ninja加入Mixer後的第一場直播,達成了8萬人同時在線觀看的成績,同時Mixer的App下載量也增加了一倍。

不過,Mixer在今年6月宣布,由於投入的時間成本與目標差距過大,平台將於7月22日關閉,用戶則將轉往Facebook Gmaing,讓全球的遊戲直播大戰從四方戰爭成了三強鼎立的狀況。

由於直播仍屬於新興產業,許多直播主清楚知道機會的大門不會永遠開啟,當其他直播平台手捧著大筆現金來敲門,就算冒著轉換平台有流失粉絲的風險,他們仍會放手一博。

台灣直播主的標配:直播+YouTube頻道

台灣雖然沒有像國外這麼誇張的挖角大戰情形,Twitch的地位仍屬不可動搖,但也有不少跳槽的消息。

台灣直播界最知名的遊戲直播主亞洲統神,就在今年4月宣布轉往由浪LIVE開設的遊戲頻道浪Play、Facebook Gaming也於切入台灣時不斷挖人,找來了如6tan等知名直播主、YouTube則有Dinter(丁特)等人直播。

浪PLAY亞洲統神
浪PLAY重金挖角來亞洲統神,成為其獨家遊戲直播平台。
圖/ 浪PLAY

儘管Twitch在台灣仍屬於龍頭地位,但對於某些直播主來說,有的人追求的是更高的傳播潛力,如看中Facebook更廣大的社群,又或者為了簽約金,又或者只是想換個環境試試看。

但所有人都一定會做一件事——開設YouTube頻道,讓「直播+YouTube頻道」成為台灣直播主的標配。

最主要的原因,就如以直播主經紀為主的魔競娛樂執行長陳彙中所說:「直播主每日的工作時間已經很長,如何做一份工,能產出兩份內容是重點考量。」開設YouTube頻道能夠將直播的內容再次加工上傳,同時獲取直播的收益以及YouTube頻道的收益。

Dinter_實況主_2020_06_22_蔡仁譯攝-3.jpg
直播主Dinter自2015年就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將直播時的精華剪輯上傳,目前YouTube頻道的廣告收入已成他主力收入來源之一。
圖/ 蔡仁譯攝

因此,線上許多知名的直播主都開設了YouTube頻道,不論是統神、貝莉莓或是Dinter。其中從2015年就開始經營YouTube的Dinter,YouTube頻道更達到了50萬訂閱,YouTube影片的廣告收入已成為他重要的收入來源,也能讓他能冒著流失觀眾的風險,在多個直播平台中轉換。

延伸閱讀:直播遊戲6年換3平台,Dinter為何不怕掉粉?怎樣才能賺錢?

雖然台灣並沒有發生各種大張旗鼓的搶人大戰,但科技巨頭間的角力,仍與我們未來息息相關。

戰爭的延伸:遊戲串流服務

亞馬遜、Google、Facebook之間的遊戲平台之爭,競爭流量與廣告預算自然是第一步,但想更遠一點,為的可能是更遠的未來: 遊戲串流服務

現在不管是家機、電腦或手機,要玩比較精緻的大作仍需要下載。在未來,當5G與設備的提升玩家只要透過各種設備、瀏覽器即可直接遊玩遊戲大作,運算都直接在雲端完成。

如Google的遊戲串流服務Stadia已經在部分地區運行,而在2019年Stadia的發布會上,Google也提到會將YouTube直播與Stadia進行整合。

Stadia.jpg
已在部分地區進行測試的Google遊戲串流服務Stadia。
圖/ Google

雖然不知道微軟在關閉Mixer後,與Facebook Gaming的合作是否包含遊戲串流服務這部分,但微軟的遊戲串流服務xCloud也正在進行測試中。

其中Google與微軟都擁有自己的雲端服務,分別是Google Cloud與Azure。擁有AWS的亞馬遜,也被預測將會隨著PS4與Xbox新主機推出相關的遊戲串流服務。

而遊戲直播將是遊戲串流服務的重要入口。

試想一下,當玩家看著喜歡的直播主正在玩某個遊戲,激起了玩家想自己玩的慾望,只需要在自己的設備上按下:「Play Now」,就可以馬上購買,開啟自己的遊戲之旅。不論是以訂閱的方式販售遊戲串流服務,還是成為遊戲販售的平台,後續的商業模式變化充滿了想像。

也因此,直播大戰現在也只是個開端,在流量之爭更遠處的迷霧,也許才是真正最大的契機所在。

責任編輯:林美欣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