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重重打擊了人們的生活。如今,台灣口罩已經供應無虞,走在街上還能看到各式款式的醫療口罩。不過,疫情剛爆發時,還是經歷了一罩難求的日子。
「一開始台灣口罩量沒有那麼多,這就是現實,但要怎麼分配才會比較公平?」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回憶口罩實名制剛上線的時候。
在疫情緊張、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台灣政府宣布口罩禁止出口,隨即在2020年1月31日宣布徵用口罩、超商停賣口罩,2月3日宣布推出口罩實名制,2月6日正式上路,民眾只要持健保卡,就能到健保特約藥局購買口罩;且每7天只能購買2片,目的是防止少數人囤貨,讓人人都有口罩可以使用。
要實現口罩實名制並不容易,衛福部健保署總部約有70名資訊人員,在短短3天之內打造出「口罩供需資訊平台」,在供給面,藥局的藥師只要插進健保卡,就能看見口罩的購買紀錄;在需求面,民眾可以透過網站、App查看哪間藥局的口罩還有成人、兒童口罩庫存,不必一家一家跑。
「口罩供需資訊平台」提供資料開放服務,大大協助了防疫工作,拿下今年的評審團大獎以及最佳管理創新金獎。
確保藥局光纖覆蓋率高、資訊可同步串接
回顧近年FCA創新商務獎,健保署一直是常勝軍,這歸功於持續推動醫療的基礎建設,才能據此建立創新服務。
曾在成大醫院擔任外科醫師、2016年接任健保署長的李伯璋相當重視分級醫療的重要性。不過,要做到完善的分級醫療,關鍵在於健保資料是否能同步串接,李伯璋舉例,「像是血液檢查通常會到大醫院做,但往後到診所看病時,如果醫生可以從電腦裡調資料,那就會不一樣了(診斷資訊更加完整)。」
要做到資料同步,各個醫療環節是否有完善的網路建設就非常重要。 「以前用ADSL(非對稱數位用戶迴路)網路,影像要上傳的時候,速度都很慢,很慢大家就不想看(病患資訊)。」
因此從2018年開始,健保署就提供特約藥局部分光纖網路補助,讓特約藥局的光纖覆蓋率從49%提高到逾80%;2019年更加碼提供全額補助,加速各醫療單位從ADSL轉換光纖網路。
藥局網路基礎建設的提升,是成為口罩平台順利上線、且藥局每一筆口罩交易能在15~20秒內完成的關鍵。「假如藥局網路沒有那麼快,買口罩要花很長時間,整個發展就會不太一樣了。」
站在網路頻寬足夠的基礎上,資訊系統也能夠順利串接。 2016年健保署架設「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讓藥師在調配健保藥品時,插上健保卡就能追蹤民眾用藥的狀況。這套系統也成為口罩平台的資訊系統基礎,「把它讀健保卡的功能,變成賣口罩的作業。」參與平台開發的約聘研究員陳孜瑜說。
她回憶那3天的開發平台過程,「過去功能上線要花好幾個月測試,這次壓力在於時間真的很緊迫。」在短短3天內,不僅要完成系統開發,全台的業務組同仁還要盤點6,000多間藥局的連線狀況、完成教育訓練。「2月6號開賣,我們忙到當天凌晨才離開辦公室,為的是把所有環節測試到沒有問題。」
開放資料,解決流量瞬間湧入塞車難題
雖然平台順利上線,但龐大的查詢流量,還是一大難題。平常每分鐘僅有3,000人使用的健保署平台,因為口罩平台上線,瞬間增加為每分鐘1.8萬人的流量,造成資料庫龐大負擔。
「那時候,政委唐鳳辦公室也有關切可以協助的地方,同仁就建議可以透過開放資料(Open Data),把藥局剩餘口罩數據供民間運用。」陳孜瑜說。
透過開放資料,讓外部各種應用都可以介接,最後一口氣發展出135項不同的應用,包含口罩地圖、LINE帳號、Chatbot、語音助理等。也因為開放資料,平台上線當天中午就紓解了流量塞車的問題。
未來,讓健保各項資料能效串接,將是健保署運用科技改善業務效率的目標。像是健康存摺App,將能看到過去疫苗接種的資料。下一步,健康存摺也將囊括成人健檢資料,讓健康存摺成為個人健康的資料庫,由民眾自主管理。
「政府開放資料是一個趨勢,」陳孜瑜說。「在搜集了更多檢驗資料之後,未來會做更多AI(人工智慧)方面的應用,這是健保署努力的方向。」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關鍵技術:整合虛實通路開放數據,促發更多創新應用,紓解口罩庫存查詢流量
創新成效:台灣逾9成民眾曾使用口罩1.0、2.0、3.0 App,使用開放資料的應用也已有LINE、Chatbot、語音助理等等共135項
責任編輯: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