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美國廠良率為何能比台廠還讚?不只台積,力晶、德碁也知道的業界秘密
台積美國廠良率為何能比台廠還讚?不只台積,力晶、德碁也知道的業界秘密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試產的晶片良率比台灣同類型設施高出約4個百分點,讓許多人非常驚訝。是什麼原因成為台積電推動美國晶片製造的一大突破?關鍵就在於「孿生」的威力。

台積電美國廠良率竟能「輾壓台廠」,為什麼?

日前根據國際媒體報導,台積電美國總裁凱西迪(Rick Cassidy)於2024年10月24日表示,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試產的晶片良率已高於在台灣同類型、類似製程的設施,成為台積電推動美國晶片製造的一大突破。

凱西迪在一場網路研討會上說,台積電鳳凰城晶圓廠生產的晶片,良率比台灣同類型設施高出約4個百分點。

這似乎顛覆大家的刻板印象。在很多人的想像中,在美國運作的晶圓廠良率一定較台灣同級晶圓廠低,否則台灣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怎麼能超越美國、技冠全球呢?

TSMC.jpg
孿生晶圓廠可以傳承原來的運作經驗,讓員工運作駕輕就熟,一開廠就有令人驚豔的良率。

先盤點台積電海外設廠歷程,全球龍頭累積了哪些經驗?

事實上,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的優越表現,正突顯了台積電在晶圓廠的建造上,已經累積無數的經驗與know-how。儘管遠赴他鄉建廠,遭遇不少水土不服的阻饒,仍能夠循公司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與經驗,有條不紊地興建晶圓廠。

在「地緣政治」的影響尚未發威之前,台積電主要的晶圓廠皆在台灣興建,不過為因應客戶需求,也有數度到海外設廠。

台積電海外設廠.jpg
圖/ 數位時代

1996年台積電與美國客戶ADI、Altera等合資成立WaferTech,到美國華盛頓州Camas市興建8吋晶圓廠,這是台積電首度踏出國門到海外設廠。

原先台積電對美國廠有美好的期待,無奈現實很殘酷,台積電美國廠營運遭遇很多困難,經營績效不佳,長期虧損居多。

之後,合資夥伴退出,WaferTech由台積電擁有100%股權。2023年12月,WaferTech改名為TSMC Washington,突顯是台積電轄下的子公司。

1999年,台積電與飛利浦半導體公司及新加坡經濟開發投資局,共同投資成立SSMC,在新加坡興建8吋晶圓廠。

2003年,台積電於到上海松江興建8吋廠,這是台積電首度到中國設廠。

2016年,台積電宣布投資30億美元,在南京興建12吋晶圓廠及設計服務中心,該晶圓廠導入16奈米製程,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晶圓廠。此時美中關係融洽,台積電到中國設廠,沒有受到美國的制肘。

有了這幾次到海外設廠的經驗,台積電累積不少海外設廠經驗,對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有一定的幫助。

除了前期因不熟悉美國及亞利桑那州的法令,以及對美國工會的運作不熟悉,讓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設廠之初,遭遇不少阻礙。之後,台積電一一克服,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於2024年年底開始試產,並傳出良率比台灣高的訊息。

延伸閱讀:開發分AB組、見家人得申請⋯軍事化管理造就「三星帝國」,如今獲利大衰退!三星怎麼了?

台積亞利桑那州良率比台灣高,是「孿生」的威力

最近媒體訪問曾到台灣受訓之後返回美國工作的美籍員工,該員工說台積電美國廠的設備、擺設與台灣的晶圓廠「一模一樣」,令人十分熟悉。

由此可見台積電美國廠與台灣台南的5/4奈米廠是「孿生晶圓廠」,亞利桑那州廠是台灣廠的「復刻版」,不僅所有的設備完全相同,而且擺設排線也完全相同,讓在晶圓廠內工作的員工,有種無法分辨「身在台灣或美國」的錯覺。

這種孿生晶圓廠可以傳承原來的運作經驗,讓員工運作駕輕就熟,一開廠就有令人驚豔的良率。

台積電美國新廠
圖/ 台積電LinkedIn

其實不只台積電,台灣許多跨出海外的科技公司都善用這樣的「復刻大法」。

記得力晶第一座8吋晶圓廠,與當時的技術授權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在日本熊本的8吋廠也是「復刻版」。當時力晶的高層很興奮地說,力晶晶圓廠開出的良率非常好,勝過三菱電機的熊本廠。奠定台灣人在半導體製造的優良基礎。

目前已併入台積電的德碁半導體,當時德碁總經理陳心正曾跟我說,原本他以為只有像日本人那種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方能使DRAM晶圓廠運作順利維持良好的良率,沒想到台灣員工也能讓DRAM廠的生產有高良率、高生產績效。

這是1990年代的故事,台灣剛大舉踏入半導體製造業,藉由技術母廠的幫助,加上台灣人的勤奮,讓半導體製造業在台灣生根茁壯。

台積電今天能笑傲晶圓代工產業,成為先進製程的領導者,昔日奠定的深厚基礎的「前輩」功不可沒。

延伸閱讀:
「老曹,你太不夠意思了!」一則聯電小故事,透露台積電難以取代的優勢
全球半導體產能40年大風吹!從茂矽創辦人蔡南雄身上,看見台灣崛起關鍵

關鍵字: #台積電(tsm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今年臺灣加權指數的年度大盤走勢呈現強勁上揚的趨勢,根據證交所資料,臺灣資本市場表現截至9月底,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對臺灣資本市場以及鏈結全球創新能量有何指標性意義?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暨AppWorks之初加速器董事長林之晨,從業界角度剖析第一手觀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偕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舉辦「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展現政府打造臺灣特色亞洲那斯達克的決心。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具備三大特色:法規鬆綁、聚焦重點產業、實踐市場雙向開放。

法規鬆綁!調整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來臺上市規範

深耕亞洲新創生態、關注AI、雲端、數位科技創投領袖的林之晨,相當認同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法規鬆綁新制。根據證交所資料顯示,本次鬆綁重點包含:創新板採行一般板交易制度;精進創新板本國公司上市制度;優化創新板及一般板外國公司上市制度(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以及創新板、上市一般板、上櫃得互相轉板等機制。

針對上述機制升級,林之晨表示:「資本市場的制度革新是臺灣科技公司邁向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試金石。對於任何科技公司,如果想要上市掛牌,最重要的是必須擁有籌碼和流動性。一旦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和優質的估值乘數,這些公司就有機會利用他們的籌碼去進行國際併購,進而擴大他們在整個區域的佈局跟影響力。」

透過法規鬆綁,林之晨也認為對於臺灣新創、優質企業走出去有絕對助力。「今年初創新板的投資人資格鬆綁之後,這此這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等於延續開放精神,也就是提升流動性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也觀察到許多臺灣的創業者在海外經營,有時會因與海外公司併購或合併而可能被歸類為國外公司。如果這些公司在退場時,能夠回歸到我們臺灣自己的資本市場掛牌,這對於活絡資本市場,並讓臺灣與國際接軌都具有非常大的好處。」

聚焦重點產業,資本市場活絡AI新創機會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另一特色是聚焦重點產業,特別是半導體、人工智慧、AIoT技術、智慧製造、綠能環保、機器人、 數位雲端、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生技醫療、資安安控、次世代通訊、無人機及國防航太等前瞻新經濟產業,同時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提供整合服務。

盤點相關產業正巧與AppWorks生態系與台灣大哥大過去關注的AI、數位經濟、雲端科技、次世代通訊等不謀而合。林之晨回應道,「我們開始進入所謂Agentic AI(AI代理)時代,可以說是AI 3.0,接下來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會變為Business-to-AI to Consumer,然後再進一步變成B2AI to AI2C。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產生很多AI的新創機會。」

針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關注的新興領域,林之晨認為不論是台灣大哥大自身參與這些成長的機會,或是透過投資新創,攜手他們有機會抓住在這個領域的成長,「我們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感到欣慰,因為資本市場能支持這類產業發展,我們也期盼,未來有機會能讓這些我們支持的新創公司上市,創造流動性,並為創業者或股東創造好的報酬。」

實踐雙向開放,支持海外優質公司進入臺灣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更遠大願景是雙向開放,不僅讓臺灣的公司能走向國際,同時也要讓國際優質的資源能夠與臺灣連結,讓創新板將成為匯聚創新產業的核心樞紐。針對這方面的制度優化,林之晨認為對於臺灣的投資人,如果有機會透過這些板塊投資國際優質的新創公司,參與這些公司成長,這對於廣大的投資大眾能增加他們投資組合的多元性,並帶來未來的財富成長機會。

另一方面,林之晨也提到他們在東南亞投資的公司之中,不乏有市值已接近新臺幣一兩百億的企業。林之晨明確指出,「但我們也觀察到,許多東南亞的資本市場相對不活絡,不論是印尼證券交易所(IDX)或新加坡交易所(SGX),對於掛牌後的交易量,或者對科技股的友善度都非常不夠。」

換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推出,加上證交所將再次鬆綁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上市制度,林之晨深信此舉不僅讓臺灣公司在海外併購有強大的籌碼後盾,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在海外發展或符合科技趨勢的優質公司回流臺灣資本市場掛牌,並且讓臺灣的投資人能夠參與優質公司的成長,從而全面提升臺灣資本市場的活力與國際接軌程度。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