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宣布未來數年內將加碼投資美國至少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9兆元),計畫新建3座晶圓廠、2座封裝廠以及1座研發團隊中心,對美總投資額達1650億美元(約新台幣5.42兆元),引發外界熱議。
《數位時代》採訪專家,分析本次台積擴大在美投資的利弊,與後續觀察重點。
觀察一:1,000億美元相當於「買下英特爾晶圓代工設備」,但自行設廠保有自主性、風險較可控
先前外媒曾傳出台積電可能入股英特爾(Intel)晶圓代工事業,接手部分晶圓廠,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前外資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表示,為達到美國政府快速建立最先進製程產能的目標,共有3個方案可選:台積電併購英特爾晶圓代工事業、與英特爾合資設廠、以及台積電自行設廠。
陳慧明分析,英特爾晶圓代工的設備淨值約為800~900億美元,接近本次宣布的投資金額1000億美元,不過與英特爾合資或併購,可能面臨語言文化、管理問題及技術外流等風險。以台積電角度來看,「3個選項可能投資金額都差不多」,但自行投資設廠得以保有主導權,風險較為可控。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此次擴大投資的利多在於台積電得以獨資擴張,避免捲入「救援英特爾」的複雜情況,並可槓桿美國的水電、土地等資源,藉此牽制競爭對手。
觀察二:可能排擠日本、德國建廠計畫,對供應鏈影響大
台積電於英特爾議題或可就此解套,然而更讓各界關注的是,未來數年擴大在美投資千億,是否將對台灣本土及日本、德國的投資設廠,造成排擠效應?
儘管台積電強調「在台投資計畫不變,在日本、德國的建廠計畫也會持續進行」,不過分析多認為,對其他廠區投資的排擠效應在所難免。
陳慧明認為,台積電總計1,650億美元的在美投資,難以避免會排擠到台、日、德廠的資本支出。以台積電2025年資本支出約400億美元、過去4年資本支出合計約1,300億美元來看,未來數年預計投資的1,000億美元將在資本支出佔不小的比例,不過後續還需觀察1,000億美元投資的具體時程與落實情況,
另一方面,於美國擴大建廠同時可能引領更多台積電供應鏈的設備商、材料商加大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投資,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影響甚大。劉佩真預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台積電可能會放緩在日本(熊本三廠)、德國的擴張計畫,將重心放在美國市場。在供應商跟進赴美方面,她則認為由於成本考量,台灣的供應鏈業者大規模跟進赴美投資,投資仍會較為謹慎。
觀察三:隨美國先進製程產能大量開出,長期台灣「護國神山」優勢不再?
台積電於美國擴大設廠計畫,將面臨成本調控、磨合美國當地工作文化,以及當地半導體人才是否充足等挑戰,但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群聚效應、工程師的隨時待命以及完整的供應鏈方面,仍具有無法取代地位。
劉佩真強調,後續需關注美國新廠的量產時程、以及導入的製程節點,「未來在先進製程,美國跟台灣究竟是否還有量產的時間差」,將關乎台灣在先進製程的競爭優勢會不會被削弱。她也指出, 隨著美國產能的擴大,台灣在台積電整體生產的比重將會下降,未來幾年將逐步下滑至75~80% 。
而對於本次擴大投資包含設立研發中心,是否意味著先進研發不再根留台灣,陳慧明認為,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應是美國政府的要求,但實務上短期內仍將以台灣的研發為主。雖然名義上設立研發中心,但如何運作、以及是否會與台灣的研發團隊有實質整合,仍有待留意。
陳慧明指出,美國廠對台積電營收的顯著貢獻,預計要到2028年各廠陸續完工、產能開出之後才會看到,「到時會起來得很快」。隨著美國先進製程產能持續擴大,是否動搖台灣作為全球最先進晶片製造中心的地位,影響「護國神山」地位,還需要長期觀察。